仇文利
摘 要:当前,全国不少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共存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三种教学类型有机融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能动性、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学习情况的可控性等方面,但不可否认三种教学类型的共存还存在着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学习时间冲突和教师工作量核定等方面的不协调。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种教学类型的有机融合,还需从教学内容的互补融合、教学手段的渗透融合、考核评价的多元融合和师资队伍的组团融合等方面着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种教学类型;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4-0109-04
Absrtact: At pres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carried on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to the coexisting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network teaching.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benefits of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 typ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ie in the active r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assessment and the controllability of the learning situation, etc.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hree teaching types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eaching content sett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conflict of learning time and checking of teachers' workload, etc. Therefor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 typ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mplementar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the perme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etc. Form the resultant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sure the good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ree teaching types; trinity; mixed teaching model; organic integration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从“05”方案开始,教学改革经历了课堂教学、实践家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较为独立的时期,当前进入三者共存的关键时期,但从现状看三种类型教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上还存在混乱、迷茫现象,实际操作上也较为纠结,三者不协调局面使师生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到极大影响。思政课教学改革何去何从,值得所有思政课教师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展进一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高校思政课三种教学类型有机融合的优势
我国教育部于2015年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意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对此,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鼓励教师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开设相应的在线开放课程。至此,课堂、实践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推行,引发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热潮,三种教学类型的有机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教师课堂教学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
在线课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得学生既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较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及基础知识,也在相应的学习内容上传网络的同时,使得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的专长和了解的内容,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使得课堂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增加了教师们的自主性和发挥的空间,使教师的备课、授课效率更高,更加得心应手。学生在线学习的内容和课堂教师讲授的专题内容在设计时避免重复,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为重点,思政课堂的抬头率在内容的吸引力中得到了提升。有些学校的教师也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进行了搭班上课的尝试,这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专业知识优势的做法,使得课堂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效果不同往常。线上线下的学习,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形式多样,很受师生欢迎。
(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在线课程在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评价上目前可以选择课程视频、章节测验、访问次数、讨论、作业和考试等权重,设置不同的比例。在线课程学习的考核评价,注重学习的过程,也注重客观题测验与主观题考试的相结合,绝大部分栏目由在线课程服务平台相关设置自动给予评分,更多地避免了教师的主观想法和喜好对学生在线学习综合成绩的影响,显得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合理科学。学生在此种情况,彻底打消向教师求情给分的想法,只有自觉好好去学习,哪怕是刷屏、做题,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对推进课堂专题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帮助。该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对网络学习、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情况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既体现了知行合一,也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的现象。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与研究更加有利
当前,在线课程的栏目设置较为全面,既有作业布置、师生问答互动,也有问卷调查、学生成绩管理等,对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学习情况非常有利。如在学生正式学习本课程之前,设计调查问卷,从纸质问卷调查转向网络调查,师生操作方便、有效。通过调查,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以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转化,在线课程平台设置的学生学习情况统计,如学生综合成绩分布、课程学习进度等一目了然,通过网络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进度,便于对全校的理工科班级和文科班级学生思政课学校情况进行分析,也可对同一学院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相长,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同时可以对班级及相关学生进行督学,促使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够的高职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总之,在线课程的建设与使用,使得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但是,因为目前各方认知水平不同,涉及到的实施单位较多,现实操作上还不够完善,思政课教师心中也存在一定困惑,三者不和谐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推进。
二、高校思政课三种教学类型有机融合的障碍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走过了抵制、认可到目前如何做得更好的几个阶段,在新时代网络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境况下,只有认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破解三种教学类型有机融合的障碍,寻找到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良策。
(一)关于教学内容设置的问题
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无论思政课教学怎么改,最吸引学生的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王,无论是“慕课”还是其它形式的网络课程,向学生传授、灌输正能量的内容是必须遵循的底线,任何吸引眼球、满足学生猎奇心理的迎合学生口味的做法都是对思政课教学宗旨的违背。因此,在三者共存的现实状况下,确保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问题。以网络课程代替课堂教学的做法,当今只有极少数课程和极少数学校在試行,它不存在三者内容设置是否重复的问题。但绝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还是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同时运行,三种类型教学的内容如果不能以一个整体来考虑,就可能造成内容的重复,网络上讲的再拿到课堂上来讲,学生会听之无味,课堂上低头成片也就不足为奇,教师讲授也会毫无激情,教学效果也就不可能有保证。设置怎样的教学内容,这是每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关于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随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已经进入到课程最终成绩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所占比重,各个高校与自己设置的标准,目前被教师普遍接受并付诸于教学的实践。网络课程的出现,按照教育部规定不能占用课堂理论教学课时,全部放在课余时间完成,那它有没有学时规定?能不能算学分?究竟是算在理论教学还是算在实践教学部分?如果要求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又不算学时不算学分,请问又有多少学生在业余时间去认真学习、解题?学生刷屏、应付网络测验的现象自然也就会产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觉性不及本科院校学生,那网络课程还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吗?实质上成为学生额外的负担。网络是网络的考评方式,课堂是课堂的考评方式,实践是实践的考评方式,这三种类型的教学在新时代是否也需有一个“三合一”的可行的考评方式?是否可以根据学生特长,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让学生选择考评方式当中的一种?
(三)关于教师工作量核定的问题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使用,需耗费教师极大的精力。任何负责任的教师,在原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时就已经倾注很多心血,在网络课程建设与使用时如果还是由思政课专职教师全部负责,势必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保障工作:第一,经费保障。现在各个高校给予思政课教学改革划拨了专项经费,但是由于学校层次不同,经费的多少也不相同,越是名牌学校,资金越是充足。地方高职院校的经费非常有限,网络课程的建设真所谓“艰苦奋斗”、“白手起家”。所以,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又如何保障网络课建设的质量?第二,团队保障。网络课程的教学团队,非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它由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组成。网络教学视频的拍摄、后期制作和维护工作量很大,由思政课专职教师完成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必须由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完成,实现网络课程的协同建设。第三,劳动所得保障。网络课程的建设与使用如果不算在课时里,意味着团队教师比其他教师额外付出劳动,那算无私奉献还是让教师有获得感?如果连教师的工作量都得不到肯定,那还有多少教师愿意去建设与使用网络课程?让网络教学成为自由学习的园地,效果究竟有多大?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摆设是为了获奖还是在于使用?
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目前的并存未能将三者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否重视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走向。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三种教学类型有机融合的具体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定律”[1]。《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以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条件保障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为关键,从而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作为评价标准。”[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校要真正实现思政课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无缝”对接,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网络在线课程为主要补充,以实践课程为巩固”[3]的“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易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思政课教师是答卷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的和谐共存,需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评价和师资队伍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促使高校思政课课堂、实践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规范运行。
(一)教学内容的互补融合
高校思政课由于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等自身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对待其的态度和专业课截然不同,尤其在高职院校,更是觉得专业课比思政课(公共基础课)更加重要。因此,在三种教学类型的教学内容选取上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必须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一些高校在构建课堂专题教学、课内外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在线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时,首先根据教材体系设计网络教学内容,梳理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采用微课呈现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要求所用案例和课堂教学不雷同;其次根据调查数据了解学生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网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设计课堂教学的专题,使课堂成为真正解惑的场所;再次,根据教材体系和课堂专题教学内容,组织编写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书,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管理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三种教学类型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互补之势,不仅让学生保持对思政课的期盼,而且可以保持知识的全面灌输。
(二)教学方式的渗透融合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只有顺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动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才会让原有的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有吸引力。教学手段的相互渗透,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手段现在都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和实物展示等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师生的互动、角色的互换等,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学生配合得好,这样的课堂很受欢迎。第二,实践教学目前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课外实践又分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导课堂(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校内很多社团的活动上都能使用且效果良好,学生有成就感、获得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某个红色基地作为天然的课堂,向学生讲解一些重要革命传统和光荣事迹,比起讲解员的讲授更具特色和成效。第三,网络教学看似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际也包含了各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学生除了自主学习应该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和教师之间进行问与答的互动,也可以布置学生利用手机去完成“拍一拍”作业,记录下每天感动自己的行动,上传至网上给教师批阅。因此,三种教学类型的教学方式完全可以实现相互的渗透,即使在课堂上不作把手机放进手机袋的要求,学生听讲的认真程度也会高。
(三)考核评价的多元融合
思政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各个高校不尽相同。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如果还保持三种教学类型的考核评价割据的局面,势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政课某课程的最终考核评价根据目前在线课程的栏目设置,完全可以把课堂、实践教学的考核全部归至网络教学的考试中,这也要求必须把学生在线课程的学习纳入思政课课时、学分体系,不能游离于思政课教学整体布局之外,否则在线课程学习的章节测验和课堂教学的考试内容会有重复,也会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在线课程考试试卷的设计,可以考虑客观题和主观题的相结合,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避免长时间的查阅资料或者相互抄袭,抑或组织学生到学校机房统一上网进行考试。主观题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完成实践活动并在考试中展现自己的成果(上传网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各尽其才,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这种可以相互取代的、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改变了“一刀切”的考核方式,也是符合了国家大力发展各种人才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的组团融合
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并存,要求每位思政课教师全能,这无疑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政课程,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思政教育的背景或者经历,还需具有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信息技术等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样样精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的师资队伍最优化的配置,恰恰是多种专业背景的融合,组成一个个小的教学科研团队,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团队里的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或者研究相关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授。这种组团形式的师资队伍,课堂专题教学、网络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内外实践活动指导也会较为“精准”,教师搭班上课也能够正常运转起来。有些高校在课堂专题教学时进行了此方面的试验,教师上课讲的很专业很“有劲”,学生听的也很专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教材体系不重复又是学生特别关注、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深化的保证,也是思政教科研取得成果的保证。学生是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学生满意不满意,有没有收获,是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密切关注的焦点。新时代,我们各种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只有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齐心协力有新作为,才能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30.
[3]林丽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8(7):104-106.
[4]鲍兰平,张步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高教学刊,2018(02):90-92.
[5]陈算荣.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和当前面临的问题[J].高教学刊,2016(07):1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