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红
(辽中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200)
于神经内科中,急性脑梗死属于一种多发病以及常见病,并且疾病出现概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进展诱因加以分析,主要体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急性炎性反应两方面[1]。并且患者在表现出机体炎性反应期间,对其关键炎性因子加以分析,主要体现为IL-1(白细胞介素-1)以及TNF-α(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两方面。作为氧自由基清除剂一种,选择依达拉奉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炎症反应进行有效缓解,对患者脑组织进行充分保护[2]。选择丁苯酞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将缺血区灌注有效增加,针对线粒体功能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将脑细胞死亡加以充分减少。本次研究将进一步探讨采用依达拉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加以治疗的价值所在,以此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好转。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对照组男50例,女43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60.59±7.52)岁;观察组男51例,女42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0.63±7.63)岁;临床对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施以MRI检查以及颅脑CT检查,急性脑梗死疾病获得有效确诊。对于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急性脑梗死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全部满足;将呈现出脑出血、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感染、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加以排除;此次研究均通过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且患者顺利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首先于颅内压降低、血小板聚集抵抗、脑细胞代谢改善以及活血化瘀等方面加以治疗;完成后,对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保证0.2 g/次剂量以及每天3次频率,准备丁苯酞软胶囊加以治疗[3];对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选择丁苯酞软胶囊药物治疗期间,具体方法同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保持一致。此外,准备30 mg依达拉奉+0.9%生理盐水100 ml对患者以每天2次剂量加以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30 min。对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为期2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充分休息,戒烟戒酒,确保心情舒畅[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NIHSS评分、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
1.4 判断标准
1.4.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判定 对于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选择NIHSS评分法加以评定,最终评价分数同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表现为反比[5]。
1.4.2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NIHSS评分情况,对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加以判定。基本痊愈: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在91%~100%范围内;好转: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在46%~90%范围内;进步: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在18%~45%范围内;无效: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治疗后,NIHSS评分减少程度在17%以下[6]。
1.4.3 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检测 于清晨,要求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空腹条件下完成5 ml静脉血采集送检工作,对血清进行分离后,于-20℃环境下进行保存,之后展开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检测,主要选择ELISA法完成[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92%,对照组为86.0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2 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NIHSS评分临床对比 同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获得明显下降(P<0.05),见表2。
2.3 两组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临床对比 同对照组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临床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临床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93 93治疗前22.57±9.35 22.69±8.69 9.987 5 0.000 0治疗后7天18.16±6.89 20.92±8.53 2.427 3 0.016 2治疗后14天8.61±5.39 15.22±6.29 7.695 3 0.000 0
表3 两组患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临床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临床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93 93 IL-1水平(ng/ml)治疗前23.45±1.27 23.75±1.59 1.421 7 0.156 8治疗后5.21±0.89 11.55±1.39 37.043 4 0.000 0 TNF-α水平(pg/ml)治疗前53.31±2.99 52.59±2.65 1.737 8 0.083 9治疗后16.22±2.15 25.69±1.63 33.8488 0.000 0
患者在表现出急性脑梗死疾病后,自身血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升高,在患者表现出急性炎性反应的过程中,会使得缺血性病灶表现出病理损伤的现象。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将患者血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进行改善表现出显著价值[8]。
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一种,依达拉奉表现出强效特点,于脑血管疾病中获得广泛应用。选择依达拉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确保于患者脑组织中快速进入,针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以及脑组织表现出的氧化损伤可以进行有效抑制,并且能够将因为氧化损伤最终造成的血流量下降情况以及脑血管痉挛情况进行有效缓解,从而将血流供应显著增加,避免低灌注区最终发展为坏死区的情况,从而将神经细胞死亡有效减少。此外其可以将患者血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显著降低,从而对患者的脑细胞进行有效保护[9]。能够将羟自由基有效清除,从而将因为自由基表现出的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针对脂质表现出的过氧化情况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将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有效缓解。
临床在选择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其能够对患者脑细胞线粒体进行直接作用,从而将患者有氧呼吸链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将缺血脑细胞能量水平显著提高,从而将缺血周围脑水肿进行有效缓解[10]。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选择丁苯酞药物施治;观察组:选择丁苯酞+依达拉奉药物施治;最终发现同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症治疗总有效率(86.02%)对比,观察组(98.92%)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获得明显下降(P<0.05);同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获得明显下降(P<0.05)。从而证明丁苯酞+依达拉奉药物的联合应用,发挥的协同治疗效果显著,从而获得上述结果。
综上所述,临床选择依达拉奉+丁苯酞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加以治疗,于病症疗效提高、NIHSS评分降低、IL-1水平以及TNF-α水平降低方面加以显著促进,从而使得患者表现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炎症反应获得有效缓解,最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