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分析及护理

2018-09-10 03:07曹苗苗王芳李翠徐红梅方瑞瑞
当代医学 2018年23期
关键词:部位局部导管

曹苗苗,王芳,李翠,徐红梅,方瑞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区心脏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1)

作为术中、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快速通道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通道,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普遍应用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而且留置时间相对较长,若管理不善不但影响心脏患者术后的监测与治疗,还易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我们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共2 065例心脏术后保留CVC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影响CRBSI危险因素,预防心脏疾病患者术后CRBSI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观察的患者均无术后早期(≤5 d)死亡、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无术后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并发症,术后在ICU留置时间不超过72 h,除CVC穿刺点部位外无肺部和其他器官感染证据,共有2 065例患者纳入观察,男992例,女1 073例,年龄8个月~82岁,平均年龄(48.6±19.3)岁,CVC置管时间5~35 d,平均(7.4±5.6)d。2 052例患者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13例患者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

1.2 置管方法 本组采用聚四氟乙烯三腔导管,直径有5Fr(小儿)和7Fr(成人)2种,应用Sedinger技术置入导管,患者麻醉后由麻醉医生置管并妥善固定,穿刺部位覆盖3M无菌透明薄膜。

1.3 导管护理[1]

1.3.1 心理护理 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留置CVC的必要性,消除患者及其家属思想顾虑,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增强患者及家属对CVC的重视。交待清楚术后注意事项,如翻身、坐起时不要让CVC受到外力牵拉,导管或输液接头脱落,应迅速告诉医护人员。

1.3.2 固定好管道,防止脱管 CVC由麻醉医生妥善固定于穿刺部位皮肤,但其远端用回形针固定在患者贴身病人服衣领侧。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密切观察导管移位、脱出、扭曲、打结。在更换CVC敷贴时若发现固定导管双翼的缝线断开脱落,应及时告知医生重新固定。

1.3.3 穿刺点敷料更换 常规每天用75%酒精消毒后加碘伏消毒,晾干已消毒的皮肤,方可贴上敷贴。记录穿刺点周围皮肤变化:0,正常;1,潮湿;2,局部发红;3,局部红肿,有分泌物;4,局部皮肤破溃;5,局部皮肤化脓。

1.3.4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和通畅度 每天更换全套输液装置,用2%碘酊和75%酒精消毒各管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连接处。回抽见回血后方可接输液管输液。回抽回血不顺者可用肝素稀释液(25 U/ml)20 ml作冲管,封闭。

1.3.5 封管方法及拔管 每天输液完毕用肝素稀释液(将肝素12 50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水100 ml中)3~4 ml,封管。采用正压封管法,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不关输液器开关,边退针边推夹管,保证正压封管。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 min以上,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穿刺点贴无菌敷贴或纱布。对于瘦弱患者或CVC留置时间≥14 d患者,穿刺点与大静脉之间有形成隧道可能,在穿刺点涂眼膏或覆盖小片凡士林纱布,预防空气进入静脉。拔管后均作细菌陪养。

1.4 CRBSI的诊断 按照2009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对CRBSI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怀疑局部感染病例均常规做分泌物和导管尖端培养,对怀疑血流感染病例常规做血培养,作出明确诊断[2-3]。

1.5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相关数据,设立年龄(x1)、性别(x2)、营养状况(x3)、体外循环时间(x4)、心脏功能(LVEF值,x5)、穿刺部位(x6)、留置时间(x7)、穿刺部位皮肤变化(x8)等为基线指标,营养状况按照NRS2002标准进行评估[4-5]。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BSI的危险因素;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析组间CRBSI的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06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46例(2.23%)CRBSI,31例血(67.39%)培养和(或)分泌物培养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19.35%)、肺炎克雷伯菌各5例(16.13%)、凝固酶阴性葡萄菌5例(16.13%)、表皮葡萄球菌4例(12.90%)、变异链球菌4例(12.90%)、鲍曼不动杆菌各3例(9.68%),粪链球菌2例(6.45%)、假铜绿单胞菌2例(6.45%),见表1。46例CRBSI患者中,除2例(4.35%)死亡外,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

经共线性诊断,变量留置时间(x7)和心脏功能(x5)之间存在高相关,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为11.24,故将心脏功能(x5)排除在外,对剩下的7个变量进行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确定穿刺部位皮肤变化(x8)和留置时间(x7)为进入“最优”回归方程的变量。最终确定穿刺部位皮肤变化、留置时间为进入“最优”回归方程的变量,得出回归方程,见表2。

表1 6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致病菌Table 1 Pathogens of 6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表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2 Logi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在2 065例患者中,746例患者有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发生CRBSI 28例,明显高于穿刺部位皮肤正常组(P=0.01),见表3。其中评分为1分322例,发生CRBSI 13例(4.04%);2分187例,发生CRBSI 9例(4.81%);3分149例,发生CRBSI 10例(6.71%);4分58例发生CRBSI 8例(13.80%);5分30例,发生CRBSI 6例(20.0%),随着CVC穿刺部位皮肤病变加重,CRBSI的发生概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但依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

表3 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影响Table 3 Effect of skin changes 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图1 穿刺点部位皮肤炎性改变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Figure 1 Effect of skin inflammatory changes at puncture site on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fection

3 讨论

在心脏外科术后治疗中,CVC是维持血管活性药物和急救用药的重要通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CVC在心脏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总结影响并发症出现概率的主要因素,发现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和置管时间影响CRBSI的发生。

CRBSI是心脏直视术后CVC的主要问题,包括穿刺点位置皮肤感染和血液感染。一般认为CRBSI有以下几种原因:皮肤表面的细菌沿导管与皮下隧道间隙进入血管内(隧道感染);细菌通过污染的导管接头进入血液(腔内途径);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和静脉输液的污染[6]。CRBSI发生率为2%~10%,本组CVC感染发生率为2.23%,其致病菌与所占百分比与文献报道基本相似[7-8]。

CVC留置时间是影响CRBSI发生的重要因素。CRBSI者置管时间绝大多数超过7 d。有报道导管放置超过3 d后,每增加1 d感染率增加1%~2%,5~7 d为高峰期,感染发生率增加50%[9]。本研究显示患者心脏功能与CVC留置时间存在共线性相关,术前和(或)术后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长,CVC留置时间相对延长,所以对于术前心脏功能评定差的患者应考虑到CVC留置时间延长,发生CV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CRBSI发生的原因主要为隧道途径、腔内途径和血行性播散。在临床上,由于CVC护理的认识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腔内途径导致CRBSI发生的几率已显著降低,隧道途径是CRBSI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证实穿刺部位皮肤的异常变化增加CRBSI的发生。心脏手术后患者多数存在心脏功能不全,食纳差,术后出汗特别多,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CVC敷贴多存在不透气的缺点,患者易出现CVC穿刺点部位皮肤潮湿;另外,我们发现约20%的患者存在穿刺点局部皮炎症改变,包括皮肤发红、破溃、渗液或化脓,皮肤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同时局部皮肤潮湿和渗液导致细菌快速增值,导致CVC出口部位感染,增加隧道途径发生CRBSI,所以保持穿刺点局部干燥对预防感染相当重要[9]。为预防CRBSI,建议应每天更换敷料1次,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对防止CVC发生腔外途径感染有肯定疗效[10-11]。我们对多汗和易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患者,更换敷料时应在CVC周围增加直径2~3 cm左右的双层纱布,然后在使用较大的透气贴膜固定CVC,其目的:①保持CVC出口周围2~3 cm左右的皮肤相对干燥;②避免CVC出口周围2~3 cm左右的皮肤发生接触性皮炎。同时应密切观察,发现贴膜下有水气者应立即换药,更换敷贴。对于出现局部皮肤存在化脓时,应报告并建议医生拔除导管。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CVC出口部位皮肤的异常变化进行分级评分,发现随着穿刺点布局皮肤炎性改变的加重,CRBSI的发生率逐渐增高,但各组依次比较,CRBSI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对于CVC出口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破溃或化脓,要引起足够的护理关注,加强敷料更换次数,及早拔除CVC导管,降低CRBSI发生的概率。

本研究发现心脏功能不全能增加患者术后CVC的留置时间,CVC穿刺部位皮肤变化和置管时间为CRBSI的发生危险因素,所以对于心脏功能不全患者、术后多汗患者和易发生贴膜所致的接触性皮炎患者,心脏手术后更应早期关注CVC出口部位皮肤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CRBSI的发生是留置CVC成功的关键。

猜你喜欢
部位局部导管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