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实证调查

2018-09-10 01:12刘宁惠良虹张之怡陈钊
高教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责任大学生

刘宁 惠良虹 张之怡 陈钊

摘 要:本研究针对6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实证调查,最终收集到有效问卷530份。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移数字公民责任情况进行汇报,为以后的大学生数字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些指导。

关键词:数字公民;责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055-03

Abstract: In this study, 619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for digital citizenship responsibility; finally, 530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SPSS21.0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paper reports the digital citizen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s, and provides some guidance for the undergraduate digital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digital citizens; responsibility; college students

一、概述

随着电子、互联网、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数字化新媒体以其资源数字化、数字便捷性以及学习手段多样性等优势迅速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普遍使用数字化新媒体获得大量的知识,知识获取量以爆炸形式增长。但是在享受着数字化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不良、不实信息的频繁发布与网络不实舆论的形成,网络欺骗,网络暴力事件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数字公民责任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参与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理清当代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现状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大学生数字公民教育提供一些建议参考已经迫在眉睫。

二、文献回顾

数字公民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公民这一概念提出的,有关数字公民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学者暂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早期相关研究中将数字公民定义为“互联网的有效使用者”[1],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数字公民概念中开始包含责任、权利、政治参与、媒介素养等更加全面的内容[2],国内的数字公民定义也开始由简单的“互联网使用者”开始加入责任、道德,对他人的尊重等多方面的内涵[3],数字公民的定义开始丰富起来。

现在国内对于数字公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公民教育兴起于美国,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4],近年来国外学者针对数字公民的概念开发了相应的量表,例如琼斯(Jones)和米切尔(Mitchell)将数字公民责任分成“网络尊重”和“公民参与”两个维度[5],崔木森(Moonsun Choi)等依据开放资源、技术批判和空间流的等理论开发出了五维度的数字公民量表[6]。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借鉴国外量表,针对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展开了实证调查,描绘出当前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的真实状况,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字公民责任意识,改善网络环境提供建议。

三、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本研究根据数字公民相关理论,主要参考琼斯和米切尔[5]的量表,针对大学生的数字公民责任进行了调查,量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对象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基本的信息采集,第二部分量表的编制过程如下:首先请一位该研究领域的心理学专家将英文量表翻译成中文,然后由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回译,最后项目组成员对两份量表进行比对和修正,对语义等值、意义等值等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形成最终的中文量表,在大规模发放前在1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施测,并根据反馈意见修正了语义模糊的内容。

本研究在河北省境内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中发放问卷,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所,省属本科院校一所,以及省属高职类院校一所。本次问卷调查均通过互联网进行,共回收问卷619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85.6%。其中男生269人,占比50.8%。女生261人,占比49.2%。在专业方面,理工类专业410人,占比77.4%。文史类专业120人,占比22.6%。数据统计使用软件SPSS21.0进行。

四、结果与讨论

(一)数字公民网络使用与认知

在“平均每天网络使用时间”这一问题中,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超过两小时,而且只有1.1%的受访者表示每天网络使用时间少于一小时,可见现阶段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较长,后续的研究数据也就更有说服力。

有超过9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使用社交媒体与周围的朋友或者家人保持联系,而且接近90%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一天没使用社交媒體就会觉得不舒服或者没有安全感”,从上一个论述问题中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的受访者每天的网络使用时间超过2小时,社交媒体与网络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且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会比普通人更长,他们的数字公民身份也更加毋庸置疑,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几乎需要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这份数据也表明此研究更加有意义。

在“日常网络活动主要目的”这一问题上,有超过90%的受访者同时选择了“和朋友交流”、“满足自身兴趣”和“使用网络工具听音乐、看视频、和下载图片等”,有超过80%的受访者同时选择了“管理个人日志、网络社区和其他网络账号”以及“做作业和学习”,有80.0%的受访者表示日常网络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玩网络游戏。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受访者日常的网络公民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以及娱乐,社交等,网络使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数字公民网络尊重

在“数字公民网络尊重”这一维度,共设置6个问题,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在“我在网上表达观点时如果与别人意见不合我也会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过于苛刻”这一问题上,恰有20.0%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未发生过”或“几乎没有发生过”,说明现阶段在网络上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时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尊重他人方面欠缺相关意识,但是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表达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时还是会注意自己的言辞,会考虑到自己的言辞对别人造成的影响,他们的网络尊重意识总体较好。

在“我会注意自己在网上传播的有关他人的图片不会令他们感到尴尬或者给他们带来麻烦”这一问题上,有78.3%的受访者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同,我们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到的是尽管网络是一个较为自由活跃的虚拟环境,每个人的信息在网上都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泄露与传播,但是大多数人在网络上传播他人的照片时,还是会考虑到照片本人的感受,网络尊重意识较强。

对于“我喜欢参与人们彼此互相尊重的网络空间”这一问题,有91.8%的受访者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同,赞同比较高,虽然现阶段网络暴力,网络欺诈等事件频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环境下的大学生对于彼此相互尊重的网络空间还是比较期待的,他们所展现出的数字公民责任感和道德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在“我会注意自己在网上所发表的言论或者帖子不要在事后让我感到后悔”只有15.5%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未发生过”或“几乎没有发生过”,可见虽然发表网络言论会比在现实环境中承担更小的后果,但是还是有84.5%的受访者不同程度的表示会注意自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言论,避免因为自己的言论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者网络暴力等事件,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群体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已经有更好的自控力。

在“我不参与网络上的争吵和带有侮辱的互动讨论”这一问题上,只有62.3%的受访者表示了赞同,也就是说有接近40%的受访者在网络上有争吵或者带有侮辱性的互动讨论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其中,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频频发生的娱乐明星不堪网络舆论压力而的自杀现象,由于发表网络言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较小,会导致数字公民对某一言论的大数量传播,由此对舆论当事人造成的心理生理压力可想而知,这一数据启示我们对于网络中的争吵或者侮辱性的讨论,需要数字公民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信息的甄别能力,尽量在相关类似网络活动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我在网上的言论很谨慎以防被人误解”这一问题,有86.4%的受访者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同,结合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数字公民网络尊重意识较强,会比较注意自己在网络环境中行为言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但是还存在一部分群体网络尊重意识较弱,不太注意自身在网络环境中对于他人的尊重,为此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字公民网络尊重教育策略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三)数字公民网络参与

在“数字公民网络参与”这一维度中,共有5个小题,具体结果讨论如下:

在“我喜欢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积极的一面”这一问题上,只有7.0%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未发生过”或“几乎没有发生过”,虽然网络只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环境,数字公民无法面对面进行语言的交流,可是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还是愿意在网络活动的参与中,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一方面,以期给他人带来好的影响,为提升净化网络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受访者在“我会通过网络来提升自己生活环境的形象(例如自己的学校或者家乡等)”这一问题上,只有14.2%选择了“从未发生过”或“几乎没有发生过”,比例相比于上一问题有所增加,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数字公民乐于在网络参与中提升自己生活环境的形象,这从侧面也体现出大多数数字公民的责任感较强。

对于“我会使用网络去学习如何帮助朋友或其他人”这一问题,有93.4%的受访者表示不同程度的赞同,可见在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方面,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与真实生活比较一致,他们会乐意去帮助别人,在网络世界中他们不仅重视汲取知识、提升自己,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去帮助朋友或者其他人。当下大学生群体是为数比较众多的网民,他们在网络参与中相互帮助,必能减少网络不良现象的发生;

“我上网的时候如果遇到争吵我会试图去平息它”这一问题,有79.1%的受访者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同,同时在“我会使用网络来分享我擅长的领域”这一问题上,有87.3%的受访者也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赞同,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结合“网络参与”维度的其余3个问题,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现阶段大学生数字公民参与度较高,且大多数乐于在网络参与中扮演一个较为积极向上的角色,乐于去帮助他人,有较强的网络公民责任意识,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与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无一定联系。

五、结束语

此次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实证调查,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现状:现阶段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意识较强,数字公民参与度较高,新信息新知识的获取速度较快,能较好地使用数字媒介进行所需信息的获取,并乐于将自己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再次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会注意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但是也存在有每天上网时间较长,对网络信息甄别能力不足,网络数字化教育程度在高校普及度不够等问题。未来的数字公民责任教育还需要从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开发有效的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提升努力,数字公民责任教育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Mossberger, K.,Tolbert,C.J.,et al. Digital Citizenship:The Internet, Society,and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8:1.

[2]Ribble,M.,Bailey,G.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2011:2-7.

[3]張丽霞,吴玉娟.论青少年学生的数字公民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13(4).

[4]吴玉娟.大学生数字公民责任现状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3.

[5]Jones,L.M., Mitchell,et a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youth digital citizenship[J].New Media & Society, 2016(9).

[6]Choi, M., M, Glassman & D, Cristol.. What it means to be a citizen in the internet age: Development of a reliable and valid digital citizenship scale[J].Computers & Education,2017(107).

猜你喜欢
责任大学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责任与担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缺的是责任与担当
新大学生之歌
期望嘱托责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