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绮芹
什么是“历史解释” ?在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表述为“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是发展历史思维的一个载体。黄牧航教授曾谈到,“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历史解释是有优劣之分的,我们要努力掌握好当前最佳的一种解释。” [2]最佳的历史解释应该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3]
如何恰当地理解“历史解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搜集史料,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对史料的整理、选取和分析,这体现出教师在何种“史观”指导下展开“史料实证”、“历史理解”教学以帮助学生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文仅以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为例,探讨基于史料教学的历史解释是如何被恰当地理解并在教学中运用的。
思考一:多样的历史解释基于“多元”的史料选取
“要落实课程标准、要上一节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和史料解读上下功夫,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史料教学理念运用得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问题。”[4]基于“多元化”选取出的史料,需要通过教师辨析史料、恰当解读才能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材料1 :
(1) 煤炭在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国有着地理上的优势,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
——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
(2)英国工业革命的触发有一个低能源价格、高工资、低资本价格的结合,但之后又有技术发明不断更新的路径依赖。
——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3)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带动了英国的公债市场、坚实的财政与国会的信誉,提高了英国国债的信誉。与此同时,在17世纪末由政府特许商人认股而成立的英格兰银行,也开始经营政府的公债市场,同时也带动了伦敦的金融市场,……随着介入欧战与殖民开发,英国政府开支与借款也大幅上升,而公债的利率却在下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信誉度高,风险低,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构成了17世纪的财政与金融革命。
——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4)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里选取的四则材料都是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认识,从煤铁资源这个客观条件到英国社会层面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不但丰富了教材的叙述,立体化了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情况,更是让学生能多角度理解英国具备发生经济革新的条件。问题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展,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才能更趋于全面。
历史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很多样复杂的,其中还不乏偶然因素。限于篇幅,教材的历史叙述是精炼、平面的。如何通过对史料解释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认识历史事物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思考二:必然性解释与可能性解释,哪个优先?
工业革命的发生经历一个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从宏大的历史时空中了解15-18世纪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揭示工业革命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贸易中心发生变化,大西洋沿岸国家率先走上对外贸易、殖民的道路,财富和全球货物的大量流入更真切地改变了欧洲基督教社会的人文观、财富观。于是,社会对商业、商人的看法发生变化,国家通过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商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结合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扩大,英国国内手工工场的发展对技术改进和能源更新有更迫切的要求。基于史料的有效选取和解读,拓宽学生对历史问题思考的角度,对他们思考历史现象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前进性还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材料2:
(1)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2)……笔者认为英国农业革命起始于15世纪最后30年开始的圈地运动,结束于19世纪中叶集约化农业的建立,包含了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土地所有权的变革,这一变革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其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这两方面的内容缺一不可。圈地运动是改造封建土地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障碍。它是农业革命的基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土地圈占是资本主义方式的土地改革,土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有明显提高。……英国的农业尤其在18世纪有大幅度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在18世纪下半叶以后,此时圈地达到高潮,1700-1760年农业产量增长不到15%,但在1760-1815年之间增长50%。谷物产量1700年为1477万夸特,1750年增长到1647万夸特,1780年为1856万夸特,到18世纪末已达到2110万夸特。
——何洪涛《论英国农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孕育和贡献》
(3)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能从农业中提取资金。
—— 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材料2从英国农业革命的角度分析英国圈地运动带动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改良、粮食产量提高。通过史料教学,我们把教材中刻板的“圈地运动……采用新技术,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解释清楚,学生也能从史料中认到工业发展是需要农业基础的,农业革命不但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养活了更多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更是把更多失地农民推向城市成为自有劳动力。在材料2中,通过对圈地运动过程和内容的叙述,学生能够理解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意义。对R.R帕尔默的观点有深刻理性的认识,在对比苏联和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够举一反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政策也会有一定的简直判断。通过对圈地运动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也在这过程得以渗透呈现。
小结
“历史使人明智”,除了公民教育的需要,历史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分清主次,择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必然性解释有更强的规律性,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更有价值。通过史料对历史问题的一些可能性解释更多是帮助学生树立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统筹兼顾的思维能力。正如农业革命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经济物质基础之一,但没有市场扩大对技术革命和能源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首发可能会在英伦外。
【注释】
[1][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4頁。
[2]黄牧航:《历史解释有优劣之分吗?》,《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8期。
[4] 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主编:《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