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流动人口空间集聚与城镇化效应研究

2018-09-10 03:56徐颖高倩张华锋
中国商论 2018年17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流动人口

徐颖 高倩 张华锋

摘 要:利用2000—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河北省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并就城镇化效应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持续但增速有所放缓。河北省流动人口空间布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形成中部东北—西南聚集带以及东南稀少带,相应形成城镇化效应东北—西南显著带和东南不显著带。省内流动人口增量多,增速快,集中各地级市市辖区呈散点状,而省际流动人口集中于石家庄—廊坊中轴线上。

关键词:流动人口 空间分布 城镇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19-04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及人口流動政策的变化,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急剧增长[1]。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流动人口作为城镇人口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必将对河北省城镇化格局和城镇体系演变发挥巨大作用。因此,进一步引导河北省人口有序流动,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市场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针对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城镇化模式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对其关注颇多。纪韶等人对全国流动人口的测算结果证实了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3]。茆长宝、穆光宗利用“五普”“六普”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分布的演变机制对城镇化的影响,认为浙江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呈“横带—竖带”分布[4]。殷江滨指出流动人口开始向县域流动,为县域城镇化提供了人口动力[6]。宋迎昌等对山东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进行研究,其鲜明特色是农村人口的就地就近转移作为其鲜明特色,并指出其城镇化属渐进平稳式推进模式[7]。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流动人口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和贡献,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研究区域多为中国全境,并且大多数研究针对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进行探讨,对于省内流动关注较少,分两种流动类型全面反映区域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更具说服力[8-10]。第二,这些研究多数反映了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却很少研究其与城镇化模式的联系及城镇化效应[11-13]。第三,这些研究大多数单一研究分流动类型的人口分布格局或对城镇化的影响,却鲜少将两者结合对应研究[6,11,14]。

由于流动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核心主体和城市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空间分异格局成为城镇化和城镇化体系研究的重要途径[15]。本文利用“五普”“六普”数据以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两类,运用空间相关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2000—2015年河北省地区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与格局演变,系统评估人口流动对河北省地区城镇化和城镇体系演化的影响。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数据

本文主要数据来自于2000年和2010年河北省地区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15年河北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并将三个年份的数据整合到2015年的行政区划体系中。本文将流动人口定义为居住在本地、户籍地在外乡镇街道,并离开居住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两类。由于市辖区之间的人户分离人口并不算作流动人口,本文去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部分。将河北省各县(市、区)作为基本地理单元,得到39个市辖区、111个县、20个县级市和27个开发区与工业园区,共计197个基本地理单元。

1.2 研究方法

1.2.1 地理集中指数

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反映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该指数越大,表明流动人口的分布越集中;反之,该指数越小,表明流动人口的分布越分散,计算公式为[16]:

2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2.1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2.1.1 总体聚散特征

河北省流动人口总数量由2000年的487.9万人增至2015年的834.4万,15年中增长71.02%,年均增长3.64%,但远低于全国人口年均增长水平8.0%,且近五年来增速有所放缓平稳增长。省内流动人口在流动数量和流动速度都高于省际流动人口。省内流动人口比例上升较迅速,且为河北省省内主要流动类型;省际流动人口虽增速缓慢,但总体仍处于增长态势且未来仍有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

自2000—2015年,流动人口的密集区与次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各个地级市市辖区,稀少区与极稀少区大多分布在河北省东南部边界地带形成流动人口东南稀少带。2000年中等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各地级市市辖区周边、保定东南部与廊坊各县域,形成东北-西南聚集带。与2000年相比较,2010年廊坊各县域受京津两市影响流动人口密集,东北—西南聚集带程度更加凸显;中等区规模扩张在张承县域与部分唐山市县域明显,河北省北部的极稀少区规模缩小。2015年,石家庄市省会作用凸显,其他各地级市作用稍显弱化,流动人口密集区与次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保定市东南部县域、廊坊市县域、唐山市县域与秦皇岛市县域形成一条较宽的流动人口聚集带;中等区主要分布于衡水市与沧州市西北部部分县域,与人口聚集带形成明显的团聚状。

2.1.2 分流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省际流动人口的分布来看,2000年省际流动人口密集区和次密集区呈连绵状分布在保定市东部、沧州市西北部、唐山市西南部和廊坊市,其中密集区以廊坊市为核心,其余密集区与次密集区呈散点状分布于张家口市、沧州市与石家庄市市辖区以及秦皇岛市沿海地区;中等区分布于密集区与次密集区两侧形成连绵带以及承德市、衡水市、邯郸市、邢台市各地级市部分市辖区。2010年与2000年类似,省际流动人口密集区和次密集区仍呈连绵状分布,但其集聚效应增强,形成东北—西南聚集带。除衡水市外,各地级市市辖区皆成为流动人口密集区或次密集区;中等区规模扩大,主要集中在张承地区与唐山市、秦皇岛市和沧州市各县(市);极稀少区规模明显缩减。2015年密集区与次密集区仍以保定—沧州—廊坊—唐山一线为连绵带,张承北部地区与邯郸市南部地区上升成为次密集区,极稀少区分布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规模减少,衡水市最为突出。反映省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的G指数从2000年的19.62上升至2010年20.47,再上升至2015年的24.67,表明省际流动人口的分布呈集聚化特征,且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如图2所示。

和省际流动人口的分布格局相比,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变化较大。2000年的省内流动人口各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密集区与次密集区形成了单个核心区;中等区集中分布在各市辖区周边以及唐山市县域;稀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北省东南部与保定市西北部等县域。2010年省内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变化主要表现在密集区和次密集区规模大幅增加,稀少区的范围减少,尤其在张承地区、保定市西北部和衡水市最为突出。2015年,省内流动人口趋于集中在以石家庄—廊坊一线的中轴线上,其中密集区与次密集区,不再单個集中于各地级市市辖区;中等区面积大幅上升,邢台市、邯郸市和承德市以中等区为主。反映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的G指数从2000年的41.08降至2015年的28.59,表明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整体呈分散化特征,如图3所示。

2.2 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为更加深入了解河北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空间关联效应,利用GeoDa中的空间统计工具对2000—2015年的河北省省际和省内流动人口分布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分别计算流动人口密度,得到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2000年、2010年与2015年省际和省内内流动人口的Morans I皆大于零,根据全局自相关指标Morans I指数参考标准,大于零说明地理要素具有空间集聚性。2000—2015年河北省地区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呈全局自相关(如表1所示),流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趋向相互邻近,密度较低的地区也趋向相互邻近;Z值大于0说明存在相关性,Morans I指数具有统计学意义,拒绝人口呈随机分布的原假设。

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揭示出河北省地区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邻近区域人口分布的空间相互作用。2000—2010年河北省各地级市市辖区的人口集聚导致其周边县域人口的增多,而在2015年河北省各地级市市辖区中人口的集聚会造成周边县域人口分布的稀疏。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河北省地区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就全局自相关的各流动类型Morans I指数来看,河北省地区的各流动类型流动人口格局具有空间集聚性。

3 城镇化效应

人口流动是中国快速城镇化的主要实现方式[18-19]。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流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化的水平。假设流动人口都是从农村迁入城市,据此估算人口流动对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率。由于实际上并非所有流动人口都由农村迁入城市,所以数据结果会有所偏高,但基本符合中国城镇化事实[5]。本文涉及到的贡献率分为五个等级,高于20%为极显著水平,10%~20%为显著水平,5%~10%为中等水平,2%~5%为不显著水平,低于2%为极不显著水平。

就总流动人口来看,2010年流动人口的城镇化贡献率较2000年有了普遍的提高,2015年有所下降。2000—2015年间,城镇化流动人口城镇化贡献率达到次显著水平及以上的地区呈明显的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与流动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东北—西南密集带分布相一致,沿邯郸、邢台西部,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交界地带,一直延伸至廊坊地带,形成东北—西南显著带。流动人口城镇化贡献率在不显著水平及以下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邯郸、邢台西部,延伸至衡水、沧州南部,形成东南不显著带,如图4所示。

4 结语

本文利用五、六普和河北省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河北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和城镇化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说明河北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具有空间集聚性。

2000—2015年间,河北省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2010—2015年增长速度放缓。空间上,流动人口在各地级市市辖区密集分布。东南部边界地带形成流动人口东南稀少带,沿邯郸、邢台西部,延伸至衡水、沧州南部,进而形成城镇化效应较弱的东南不显著带。另外,沿着邯郸、邢台西部,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交界地带,延伸至廊坊地带,进而形成城镇化效应较强的东北—西南显著带。

省内流动人口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均大于省际流动人口。省际流动人口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保定—沧州—廊坊—唐山连绵带,稀少区在衡水市的分布规模缩小最为明显。省内流动人口虽仍集中分布于石家庄—廊坊一线的中轴线上,但由各个核心区向周边县域分散,呈分散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镇化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2).

[2]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等.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1).

[3] 纪韶,朱胜志.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格局变动趋势研究——基于“四普”“五普”“六普”长表数据的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

[4] 茆长宝,穆光宗.流动人口分布演变机制与城镇化——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学刊,2016(38).

[5]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级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5(4).

[6] 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

[7] 宋迎昌,裴雪姣,倪艳亭.山东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战略,2014(4).

[8]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25(1).

[9] 李薇.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空间模式分析[J].人口研究,2008, 32(4).

[10]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5).

[11] 何宇鹏,张同升.人口流动和中国城镇化的空间分布[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2).

[12] 臧玉珠,周生路,周兵兵,等.199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态势与空间格局演变[J].人文地理,2016,150(4).

[13] 邓羽,刘盛和,蔡建明,等.中国省际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的分析与实证[J].地理学报,2014,69(10).

[14] 杨传开,宁越敏.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5,34(8).

[15] 杜小敏,陳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3).

[16]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等.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3,33(9).

[17] Gatrell A C.Autocorrelation in spac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79,11(5).

[18] Zhang K H L,Song S F.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

[19] Chan K W.Zhang L.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J].The China Quarterly,1999(160).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流动人口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连续两年下降
基于SWAT的滇池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数说流动人口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基于Kriging插值的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