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8-09-10 20:08陈浩华
高教学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践信息技术

陈浩华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新的“十三五”时期,我国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协调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教育事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各个学校的教学现状,推进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推进校本课程的要求,并对校本课程的推进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校本课程;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3-0045-03

Abstract: Since the party'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During the new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with "Five in One" as China's overall layout and "four comprehensive" as its strategic layout, we should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and build modern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ld standards.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has entered a well-off society, bu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accelerating and new demands are placed 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tatus quo of teaching in various schools, this article promotes the significance of advanc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trategy; practice

校本教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概念相对应。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旨在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是当前教育事業改革的重点。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各学校应当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推进校本课程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的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因此,必须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教学活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相关关系,克服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课、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在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带动教育改革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但目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流于形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使用,缺乏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推进校本课程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由于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无法考虑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经济条件,也不能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因此,校本课程具有其实施必然性。一方面,学校推进校本课程建设,能够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综合素质,能够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经济背景进行设计;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设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体现,能够凸显学校特色,更加贴合学校实际情况。因此,推进校本课程,不仅是教育科学化的体现,促进教育事业改革的需求,也更能够切合学生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1. 是教育改革前瞻性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进能够体现校本教学设计的前瞻性。信息技术是未来数十年发展的重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能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将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也能够不断提高。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前瞻性。2.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教学不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素质。校本课程的设计,不仅仅由学校进行,而是学校的众多教师一同努力,总结平时的教学经验。因此,推进校本课程,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够帮助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一方面,教师通过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学经验的总结,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自觉改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设计是针对当地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而制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师在讲课中能够结合实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3. 树立校本课程资源中教师主体理念。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校本教学设计的研究,是众多教师之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因此,在校本课程资源中,应当树立教师主体理念,以教师为主体,提高教师的设计研究意识,帮助教师树立主动研究的理念。在校本资源建设过程中,保持对教师的尊重,充分听取教师的教学经验,使教师成为校本资源设计中的主体。4. 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着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经济发达地区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些经济贫困落后的地区则缺乏教育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各地教育资源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学校能够发现学校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各地教学的优秀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使各地教学水平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校本课程设计过程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校本课程设计缺乏理论基础。校本课程这一概念传入中国的时间较短,在中国发展也不充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只是参照国外文献资料,或是照搬国外校本课程设计模式。因此,中国目前的校本课程设计缺乏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校本课程设计需要在各地不断摸索中取得进步,各地校本课程设计中,对文献引用过多,缺乏自身的理论研究。同时,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教学研究的时间和教学研究的经验,在校本课程设计中难免会使用“拿来主义”,无法丰富中国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设计理论。2. 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不足。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质是教师利用校园网,校园教师网上办公系统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各种网上教学资源为校本课程设计提供资源支持。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仍然不均衡,也导致各地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及,但将教育技术设备全部更新为信息化教学所需的设备仍需要大量资金,许多校园的教学设备都十分老旧,无法适应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需要。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和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不足,由于建设度不足致使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设计和实施受到阻碍。3. 校本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根据国家规定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首先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然后是地方指导开发制定的地方课程,最后才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而学校规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老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也都受到人体生理发展规律的限制。在完成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和地方制定的地方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后,缺少学习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导致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达不到设计之初预计效果。同时,校本课程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主要包括对学生预习、参与、体验、探索、实践、反思等学习活动。因此,在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本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目前各个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缺乏经验,往往只限于纸面上的文献知识,缺乏具体实践。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校园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度不足,缺乏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教学在中国缺乏理论基础,教师对校本课程教学的认识仅仅来自于文献资料,无法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因此,当前各个学习实施的校本课程仅仅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实质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4. 缺乏校本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意识。当前校本课程主要是教师利用校园网,校园教师网上办公系统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利用各种网上资源对校本课程进行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手段的认识比较单一。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不仅仅设计到教师,也涉及到学校科研小组、培训部门和电脑多媒体教室的职能。目前,受限于对校本课程认识水平不足,各个学校将校本课程的设计当做是教师个人的职责,而教师也仅仅参照各种文献描述进行教学,缺乏对校本课程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创新意识,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使得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事倍功半。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建议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入融合,推进教学技术现代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发展,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互相的融合最终促进教师水平和教学效率提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以期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加大校本课程教学力度,在实践中完善校本课程教学理论

由于我国的校本课程教学缺乏理论基础,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累积校本课程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本課程教学理论。当前,各个学校都缺乏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争取为校本课程安排更多的课时,有助于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教学。

首先,学校应当合理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课时,以期在保证学生学习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在满足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学生负担。其次,教师应当认真进行每一个校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家庭作业,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反应,并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应当认真书写每一节校本课程的教案,认真记录并反思自己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加大校本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校本课程教学频率,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增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将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记录下来,上传到网络平台,通过各地教学经验的交流,促进校本课程教学理论的完善。

(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完善校本课程设计资源

尽管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的发展状况和环境特色,凸显学校文化的教学课程,但仅仅凭借校内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经验的交流互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教师交流校本课程教学经验提供优秀的平台。

帮助各个教师提高校本课程的设计责任感,促使教师主动将校本课程教学经验上传到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中,令教师互相交流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育方法的好坏从来都不是一家之言,只有真正能够针对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不应当闭门造车,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上交流校本课程教学经验,是各个学校校本课程教学经验的整合,能够完善校本课程设计资源的完善。通过完善校本课程设计资源,一方面,能够促进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设计,帮助校本课程实践;另一方面,各个教师将自己的校本课程教学心得上传到信息技术教学平台,能够帮助校本课程教学理论的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完善,还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借助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单纯的教学设计转向多层面的综合设计。最终实现校本课程理论的完善,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实现校本课程教学实质

当前,越来越多学校开展校本课程教学,但受限于多方面原因,校本课程教学仅仅流于表面形式,无法体现校本课程教学的实质要求。因此,必须提高对校本课程的校园特色建设,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首先,学校应当针对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在地教育政策和教学习惯,制定本校的发展方针,总结学校的发展特色,为学校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其次,学校应当参考信息教学平台的各个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心得,对多个教师的教学心得进行总结,以期寻找到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道路。最后,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发展道路,将学校特色与校本课程建立相结合。

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校本课程突出学校特色的方法,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质。改变目前校本课程教学仅仅流于表面形式,无法理解校本课程教学重点,促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水平,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方式

当前校本课程教学方式认识的单一也制约了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抛弃,而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融合,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因此,必须实现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完成校本课程的设计。

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方式首先应当完善校本课程理论,促进校本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校本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完善丰富校本课程理论知识。各个学校的教师通过对校本课程理论知识的研究,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近年来,各个学校的教师已经提出了诸如混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元认知教学法,生态课堂建设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崭新的创造力。同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也促进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校对校本课程建设和教学具有新的认识。

五、结束语

当前,校本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国家应当帮助学校处理校本课程建设观,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支持。针对当前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校本课程设计缺乏理论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不足、校本课程教學流于形式、缺乏校本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意识等问题。本文提出加大校本课程教学力度,实践完善校本课程教学理论,完善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完善校本课程设计资源,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学校特色,实现校本课程教学实质的同时创新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等方式,以期为校本事业建设提出建议,帮助教育事业改革,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闫丽芳.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实践及思考[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02):78-80.

[2]斯庆和.校本研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机制探究——以重庆七中为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6):74-76.

[3]吴萍.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环境构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8):100+160.

[4]徐黎明.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院校师资校本培训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4(01):45-47+84.

[5]邱婷.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39-41.

[6]张威.高校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公共资源转换问题研究——教师空间建设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87-90.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实践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