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取向。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课程存在着教师倦教、学生厌学,课程教材与所教内容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该专业课程相结合,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植入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获得教学效果的提升。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039-03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branch of psychology and a new ori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are numerous problems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behavior correction cours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eachers' burnout in teaching and students' weariness of learning,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teaching cont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combine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with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uts the core 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teacher'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result shows tha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urs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behavior correction for children
積极心理学始于20世纪末,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它是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发掘个体内在积极特质与创造积极环境的科学。[1]自产生之日起,积极心理学就备受关注,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理论观点也逐渐渗透到其他的领域中,比如:经济、卫生、教育等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对发展人积极的心理品质与行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在大学专业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厌学,教师们倦教,其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植入专业课教学中,以此来发展学生与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进而来分析并说明积极心理学对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为例进行说明与验证。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教材层面
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幼儿阶段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并针对这些常见问题,阐述相关的矫正理论与方法,是一门理论与技术并存的学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职后工作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市面上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的教材非常少。一方面,现有的相关教材中所描述的研究对象大多比较笼统,主要以成人为研究对象,以儿童或是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教材几乎没有。幼儿阶段是人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这一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成人心理与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采用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教材,这就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在理解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一主题时出现一些偏差。关于教材,还存在一个问题,目前不少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的专业教材是由国外相关书籍翻译而来,这些教材在技术与方法上具有先进性,但教育的实例却与我国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材问题是造成目前这一专业课程在开设时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层面
在教学中,承担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同样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少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教学工作本身失去应有的激情与热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以知识为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将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而且大多数承担该专业课的教师缺乏幼儿教育的实际经验,这就造成了课堂中无现实案例的结合或是案例与知识的契合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不高,而且这也使得任课教师很难体会到教学带给其自身的积极的体验。
(三)学生层面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学生对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这门课程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据学生反映:在没接触这门课之前,只看题目,他们就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但是在学习之后,尤其是在理论学习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他们都觉得该课程很难。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和学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学习方式上,他们习惯了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被动的等待老师的灌输,缺乏思考或者说不愿意思考,缺少解决问题所带给人的成就感的体验,而且,大多数的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的品质,稍有难度的问题或是稍感有困难的问题,他们便选择放弃,而且把原因完全归结于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有教好或是教的没有意思所造成的。
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从内容上说,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Seligeman EP(2008)把积极心理学归纳为三个大的类别:1. 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自身积极的行为所带来的良好的感觉。比如,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对现在感到快乐和幸福等。因此,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包括:愉快、兴趣、满足和爱等四类;[2]2. 积极的人格。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交往技巧等都属于积极的人格特质。[2]3. 积极的组织系统。它包括: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三个方面,主要研究组织系统如何影响个体,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素养的公民。[3]
(二)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从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的实质充分体现了以个体积极潜质为中心,提倡积极人性论,强调研究人的积极力量,注重挖掘人的积极潜能、扩大个体优点。[4]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对个体或社会所具有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等,这与教育既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挖掘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品质进行扩大和培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在幼儿心理咨询与行為矫正课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的必要性分析
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后,他们需要能够鉴别出幼儿常见的不良心理表现与问题行为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能够对这些常见的问题进行有效矫正的能力。但该课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却由于教材的问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不同学校担任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课程的教师也曾尝试对该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但这些改革效果并不突出。而积极心理学恰恰是通过提升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通过这些积极的因素来促使个体发展,这与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试图换一个角度,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培养学生和教师积极的情感和人格特质,以这些积极的因素来面对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此来提升我们教学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的可行性分析
1. 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积极心理学强调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这一点也是目前很多专业课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所缺乏的,因此,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高其职业满意度,进而使其表现出更多积极的人格特质,以这样的状态投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相信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实际的教学效果。
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幸福体验以及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来看是可行的。在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据同学们反映,他们在未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对该课程还是充满期待的,但是开始上课之后他们发现,该课程尤其是理论的学习使他们觉得枯燥,渐渐失去兴趣,而且,由于现阶段就业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较大,使他们希望课程不要带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占用较多的时间,课程稍微一有难度,他们就想要逃避。这其实反映了学生对于学习的主观体验是消极的,而且也缺乏积极的人格品质,而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恰恰就体现在这两方面,所以,我们觉得将积极心理学和该门专业课融合是可行的。
2. 从实施过程来看也是可行的。就教学过程而言,不论我们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手段策略,其实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而将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渗透到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流,更多看到是学生们健康优秀的一面,这样的状态也会感染到同学们,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面对问题与困难时也会更积极的去解决,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前儿童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课程教学实施的路径
(一)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
1. 就教师自身而言。教师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其示范性,这种示范性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上,而且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特质、生活态度、待人处事的方式等也对自己的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呈现自己积极的状态。教师可以尝试从这样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积极状态:首先,改变自己对生活的心态。面对自身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能够辩证的看待,增强积极体验,避免将消极的情绪体验带到课堂教学中;其次,对于自己的工作,尽可能的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一项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而不是赚钱的手段,多从工作中体会其给自己所带来的成就感;最后,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的困境,面对这些困难时,不少学生都会表现出畏难情绪,而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多从学生的积极品质出发,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只有积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积极的学生。因此,我们应当转变自己的工作意识,积极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师自身的积极状态。
2. 从教学模式来说。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刚接触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课程的学生,对该课程还是有一些期待的。他们对儿童的心理表现尤其是不良的心理与行为表现更是充满了好奇。鉴于此,我们希望能够延续同学们在课程初期所表现出的好奇心,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某个事物能否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将会影响其后续对该事物的认识。所以,在该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应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将生活中幼儿实际中的一些不良的表现和特点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真实的学习场景,通过实例的分析、理解,并运用相关的理论与操作技术,帮助学生获得并掌握基本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具体知识的积极体验。
3.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多用一些肯定的、积极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反馈,不论该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表现如何。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语言,激励性的话语可以有效的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机,而合理的暗示性的语言则有助于学生自发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评价学生的机会,多用一些积极的、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们较多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促进他们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将积极心理学与学生的学习相融合。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影响课堂效果的原因除了教师的因素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学生。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使同学们能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快乐,首先,可以引导同学们观察现实生活中儿童的行为表现,并鼓励他们对常见的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表现进行分析,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其次,通过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渗透,引导同学们多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当同学们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后,他们对该学科的了解便会增加,进而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学习轻松了,也相应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学习的态度自然就会转变。积极的学习体验是克服学生学习畏难情绪,进行主动学习的最好途径。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赛里格曼把个体的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5]“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个体对自己的成败会做如下解释:困难和挫折或是失败时偶然出现的,是暂时的,不會长期存在;而成功则是源于自己的努力,是可控的,只要自己愿意付出行动,成功会一直出现。而具有“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特征的个体则认为:成功是偶然出现的,个人没有办法去控制成功出现的概率,失败则往往是由于自身的一些问题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养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尤其是引导他们在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时合理的分析原因,多用一些积极的暗示,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努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消极情绪,对学习也会更有信心。
(四)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除了强调个体的积极幸福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品质外,它还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对塑造个体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个体积极情感的体验提供重要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除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提高教学效果外,还应当考虑教育教学环境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而这里的环境更多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体现,比如:师生关系,在一项调查学习兴趣与学生对教师态度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授课程的喜好度高达95%,在分析学生对学科喜好原因时,绝大多数同学都将师生的情感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可见,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情感上接纳教师,能够改变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6]所以,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应当注意师生关系等教育环境的建设。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为我们高校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植入到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幼儿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这一课程中是有效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待该专业课的积极的体验,进而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ELIGMAN E P,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 troduction [J].Am Psychol,2000,55(1):5-14.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孙赫.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1:5.
[5]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2):81-87.
[6]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1.
[7]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8]王鉴.积极心理教育的实践解读[J].人民教育,201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