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和 李会明
摘 要:重构的实质是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是对教育方式的变革。文章从高等教育发展视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视角、“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时效性视角,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体能力“倒金字塔”结构及能力形成特点,对重构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重点进行了深思考,以期为下一步的重构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分段-集中;实习模式;重构;体育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7-0036-03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reconstruction is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alen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pective of ability train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and the time-based perspective of "segment-concentration" internship mode, this study analysis penetration point, strength point and key point to prepare for the next step of re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and ability forming feat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Keywords: segment-concentration; internship modes; reconstruction;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一、概述
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是高校在“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观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明显的教育实践性和专业实用性。众所周知,实习是培养体育教师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之一[1],是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有目的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内容;是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教师领导素质和独立开展体育教学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全面考察和检验,是将学生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转化为体育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培养环节。
相关研究发现,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常见的实习模式有集中实习、分散(单兵)实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分段实习、分段与集中相结合实习、委托实习、顶岗实习,共七种[2]。不同实习模式所反映的实习观念、实习目标与要求、组织与管理方式、时间安排、成绩评价等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看,均能满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客观而言,实习模式没有最优只有最适合,采用何种实习模式通常与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有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某一种教育实习模式应该针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不同教育对象特点而做出适时的调整和创新。本文旨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重新构建问题进行一些思考,旨在为下一步的重构工作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二、从教育发展视角看待重构
重构实习模式的实质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是对教育方式的变革。就实习模式本身而言,它所呈现出的实习观念、实习体系、实习方式以及三者之间的融合程度高低,是反映该实习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志[3]。本文作者曾在《基于三学期制的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并对一定教学管理制度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进行了构建研究,研究的初衷仅是为了展示一种全新的实习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提供参考。前期研究中,作者并未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教育教学实习三者之间的位属关系,以及三者之间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层次研究,这将是“分段-集中”实习模式重构研究的切入点。
近五年来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前国内高校对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不断推进“全程系统化”实践教学,即,一方面很多高校开始从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中划分出几周时间用于開展实践教学(通常做法是,每学年结束前的3-4周时间,或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1-2周时间),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习、实训、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军训、创业活动、竞赛活动等等;另一面是很多高校尝试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等形式的专业教育,试图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譬如善意的微笑、妥帖的语言、团队合作的精神、组织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推进和指导自己的工作、规划和贡献职业生涯的能力等等,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以使学生在未来组织中能够高效地工作[4]。高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对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实习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高效利用,这将是“分段-集中”实习模式重构研究的着力点。
三、从能力培养视角看待重构
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专业教育中包含专业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包含专业实习,专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三者之间是上下包含的关系,且三项工作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开展。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个体能力结构[5,6]及能力形成的“倒金字塔”现实(见图1),“分段-集中”实习过程的核心是对学生能力培养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即学生只有具备低层能力后才能发展高层能力,最终形成全面能力。
重构“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其“分段”的基础是将专业教育划分为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专业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教育,四个前后连贯递进的教育阶段,与之对应的是认知实习、陪伴实习、合作体验实习、责任实习,四个前后连贯递进的实习阶段。高校依据不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分段目标,分段目标对应学生的分段能力,“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利用“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将专业教育与教育教学实习有机结合,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分层能力(见图2)。按年级分段的教育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师生根据分段培养目标,及时对各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及时回顾和梳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不同学习阶段所获得知识的转接、内化以及运用时效。
重构“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其“集中”的前提是对专业教育整体目标进行科学化、合理化设置,从注重学生整体能力培养的角度,将学生的整体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子能力,明确每个子能力模块对应的分段专业教育目标和分段实习目标,子能力模块等同于专业教育阶段和教育教学实习阶段中的分段能力。按年级分段的教育过程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突出阶段性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大学四年级以“集中”的形式,全面规范、完善、反省及检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从实习模式的时效性视角看待重构
固化的“分段-集中”实习模式应与高等教育的动态发展相适应,要服从并服务于中央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发展指导思想,重构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要重视培养教师具有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具有高度的教育协作精神,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全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观接转能力,从而实现师生交互自省和学生的职业化自主训练(见图3)。
根据工业4.0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才能形成通识教育基础上的、能满足于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7]。体育教育专业“分段-集中”实习模式的管理机构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力目标设置、分段任务与内容安排、控制与反馈机制建立、目标实现评价等一系列工作,均要从提高实习功效,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效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进行重新构建。
五、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人才竞爭和科技竞争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断调整学科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其实质就是为了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高质量、多层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除了依赖高校培养之外,越来越需要高等教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培养新模式,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将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结构趋向高级化的一种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伟健.体育教育实习指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7.
[2]李会明,马斯和,等.体育教育专业七种常用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51-55.
[3]李树怡,孙敬,朱越彤,等.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1-4.
[4]Empfohlener Studienplan Bewegung und Technik[EB/OL].http://www.sport.kit.edu/StudiumLehre_Studiengaenge_Master-BuT.php.
[5]张学研,王崇喜.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6):15-18.
[6]谢耿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6):105-106.
[7]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