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生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中存在诸多制度、机制和科技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就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进行了逐步探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优化策略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三农工作,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农业经营模式亟需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各地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三农产业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农业技术现代化改革,加快农业经营管理优化进程。但由于惠农政策和强农制度执行力的缺乏,基层政府没有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水平以及农业科技装备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改进,这就制约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相对落后
在我国农村,强壮劳动力日益减少,没有太多富余劳力。由于我国农村正在逐步向城镇化转变,原有的农民不愿再进行农业生产,而是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田荒芜,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由于我国农村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制約,土地流转缺少制度保障,种田大户和专业化农民手中没有聚集足够的土地资源,土地大规模经营受到限制。
另外,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带动力不足,直接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与当地农户建立较高的业务关联度,无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业机制。由于农业生产企业对农户利益输送不足,农户对农业生产企业信任度低,双方未能建立合作共赢生产协作关系,未能形成企业带动农业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2.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连接机制建设不足
目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我国农业产业正在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化。这一转变需要大量金融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对农业金融产业做出系统化的安排,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其惠农支农功效,致使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缺少金融资源支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受到限制。
另外,农业经营者也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由于农业经营者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缺乏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农产品流通机构与农产品生产者没有建立有效的组织机制,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到农产品生产者手中。导致生产者盲目生产,无法按照消费者终端市场的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
3.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迟缓,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创新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经营管理者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制约着农产品生存率的提升。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有限,支农资金规模较小,需要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却很多,这就势必造成投资效能低下的问题。
我国的农业产业虽然拥有强大的农业科技与教育团队,但仍面临农业生产技术缺乏创新的困境。由于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有限,农业科研机构人才短缺,后劲不足,加上农业技术设备投资周期较长,收益率低,农业科技发展受到限制,科技水平提升缓慢。
二、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1.建立健全农业发展机制,从而适应新农村建设环境
针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建立创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各地政府部门须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切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依法建立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推动征地制度改革,对于部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土地流转项目,要严格规范管理。此外,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代,农村经营管理也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管理,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保证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各地政府部门要适时发展农业生产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自主、自愿、合理、有序的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扶持农业生产企业,以企业带动农业;汇聚农村资金资源,引进农业技术人才;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解决单个农户生产力薄弱的问题,并扩大农业合作社发展规模。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
农业经济管理者应改变以往侧重农作物生产水平管理的传统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以往的一元化产业结构只强调粮食生产,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力图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支持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销售,逐步形成区域农产品产业特色优势。
农业经济管理者应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以这种方式拉长农产品价值链。初级农产品一般价格较低,农民收益不高。对此,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当积极引导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适时推广农副产品仓储技术、包装技术,降低农副产品损耗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价值链,让农民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管理者还需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积极促进加工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类型企业区域聚集度,形成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技术水平,助力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者应着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改造农田基础设施,积极建设农机道路网、农业输变电配套等设施,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基础保障。对于缺乏水利设施的部分农田,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强化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其平稳运行,发挥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稳产效益。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快速增加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并努力提高其质量水平,提升机械化作业能力,尽量节约农产品种植和收获时期的劳动力资本耗费,加快促进区域农产品机械化作业的生产模式。对于难以适应机械作业的农产品,如棉花、油菜等,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研发与其种植和收割技术相适应的机械设备。
三、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为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实施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农业经济管理者需积极优化管理策略,努力健全农业发展新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创新农业科技装备,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以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23-24.
[2]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