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董事会主席金立群1月15日在“2018亚洲金融论坛”上演讲时表示——
中国无意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世界领导者。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中国首先要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必须养活中国人,然后才能为世界经济做贡献。我不否认中国确实应该在一些主要国际事务上扮演领导角色,但不应用传统方式去理解这个问题。在有些领域某些国家也许能扮演领导角色,但在其他领域可能还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援,这就是21世纪应有的新型关系。亚投行虽是中国提出创立的,但如果人们认为这就是一家中国的银行,那么这是错误的,亚投行是一个国际多边机构,是银行体系当中的一个部分,有57个创始成员国,84个成员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参与者。
金融风险聚集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1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
2018年,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要高度重视防范风险。这包括国际上的三大不确定性:第一,贸易投资保护的影响,受单边化、内生化、民粹主义倾向的影响,一些主要的经济体采取了变相的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行为;第二,国际宏观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第三,国际地缘政治动荡的冲击。以及国内当前存在的三大风险隐患——金融风险聚集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房地产大起大落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地方举债,需要进一步规范。
乡村振兴关键是看人气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1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
乡村振兴关键是看人气。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的目的是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持续流失,所以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要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要让农村更有人气,这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标志。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从两方面抓住一线关键环节:其一,强化钱、地、人等要素的供给,解决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项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的问题。其二,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
解决地方债务问题不能全靠市场
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1月13日在“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上撰文指出——
地方债务问题怎么解决?这事不能完全靠市场,因为它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我认为要在增量上进行解决。先把增量控制住,已经发生的债务逐步递减了,未来就可以慢慢化解了。而在清理债务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比如如果清理得好,市场可以评更高的级,中央政府在进行分配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加以倾斜等等。中国经济的路还长着,我们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今后会发展的更好,会更加稳定。
金融监管是让风险收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1月13日在第二十二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金融监管要能够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金融监管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金融存在的那一天风险就存在。金融监管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风险收敛,不要让风险扩散、发散。各种监管制度的设计、监管指标的核心都是使风险收敛,央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设计,核心都是收敛货币扩张,是使单个的风险不至于蔓延变成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际上是指金融监管要设计更多的科学指标,让风险收敛起来。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掉,这一基本认识是首要的,新时期金融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离不开这一重要理念。
银行业单靠信贷准入门槛不足以挡住信贷风险
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1月12日在“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上撰文指出——
中国银行业是时候来调整对信贷“准入门槛”的定位了。一家银行,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客户策略、风险偏好,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其次是对不同业务条线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再次是对不同的产品设定基本的“准入门槛”。我们设定的“门槛”是要让人跨的,但让什么人跨过,还是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我们不是建筑“堤坝”,“堤坝”会把水不分青红皂白地挡在堤外。如果单靠“准入门槛”就能挡住信贷风险,那么这些年甚嚣尘上又一地鸡毛的互联网金融真的就把银行给颠覆了。
法治化是PPP可持续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1月10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撰文指出——
目前,我国关于PPP已有一批管理部门“红头文件”,都具有“法規体系组成部分”效力,但这些尚属于最低立法层级的法规依据。随着实践经验趋于丰富和相关运营日渐成熟,亟需有关方面抓紧推动PPP立法工作,提升相关的法规层级。如果由于一些原因,一时还不具备基本条件实施PPP的立法,那也应当积极考虑制定“PPP条例”,在其中界定PPP的关键性规则并明确排除掉“假PPP”、“伪PPP”的边界,明确PPP的各项标准和流程,赋予国家鼓励支持PPP发展的各项政策以法规依据。未来一旦条件具备,PPP法则应及时立法,以保障PPP这一制度创新能够可持续地向前推进。
我国短期经济发展有本难念的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1月6日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当我们在看到经济工作总趋势是稳中趋好,结构有所优化,各经济主体收入比往年有所提高的成绩时,当我们在看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从2008年来已连续九年是世界第一推动力的大好形势时,绝不能头脑发热,被成绩现象所迷惑。2008年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各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是要让稳中趋好的趋势不被中断,防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自然成为我国短期经济发展中的一本难念的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工作中一项极为突出、极其重要的任务,必须守住的底线。
IPO绿色通道不是东北地区企业的救命稻草
经济评论人皮海洲1月3日在新京报撰文指出——
东北地区企业要走IPO绿色通道,关键还在于“打铁还须自身硬”。而这个问题无疑是东北地区企业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比如,目前企业上市以新经济、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这显然构成东北地区企业的一个短板。实际上,东北地区面临着上市资源稀缺的问题。而且从目前的股市来看,东北地区企业市场形象不佳是一个现实问题。不论是准备上市的,还是已经上市了的,也不论是国内上市的,还是在香港上市的,东北地区上市公司与造假的影子紧紧相随,以至市场上流传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也正因如此,绿色通道显然难以成为东北地区企业上市的救命稻草。
一些国家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 对民企不公平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最近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国家都表态不承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这种判断当然是基于其自身标准做出的。这个判断对我国的民营企业不公平,因为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倾销行为”,而不是以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衡量。所谓倾销就是低于成本的销售产品,如果是市场经济国家,就应该考察我国在外国卖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因为拿到了补贴而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如果不承认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那就要找另外一个国家,看它的成本是不是低于我国产品的销售价格。这对我国做出口的民营企业是很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