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区域性继承传统手工艺现象

2018-09-10 04:54:07马莉
大东方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区域性景德镇

马莉

摘 要:景德镇群体继承手工艺现象是现代陶瓷业聚落发展的体现,其包含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意义匪浅。因此,整合现有资源对景德镇区域的继承传统手工艺现象研究,利于发掘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的价值。

关键词:群体;区域性;传统手工艺;景德镇

一、引言

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等7项保障措施,要求各地方突出地方特色。“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也纳入规划中,并提出“振兴传统工艺”。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景德镇的区域经济,主要以陶瓷业为主,而陶瓷业分为坯业、窑业和辅助行业三大行业,各个行业相互联系由此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和待遇的不平衡性,导致大批工匠不再从事制瓷业,景德镇传统手工艺由此陷入了发展困难的境地。

二、景德镇群体区域性构成

(1)景德镇群体区域性与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景德镇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聚落,由农耕发展为陶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景德镇聚落构成即群体区域构成为:瑶里、湘湖、柳家湾等三处,主要以东、南河流域为划分界限。景德镇作为世界罕见的陶瓷文化遗产密集区,分布着众多的陶瓷文化遗产。

景德镇的陶瓷景观(即陶瓷业)特征显著,无论是生产场地作坊等还是工艺流程,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也是陶瓷业区别于农耕业、重工业的方面。景德镇聚落即群体区域,主要指生产型聚落。其生产型聚落主要分布在三处:一是东河流域主要有瑶里、高岭等;二是南河流域,主要有湘湖、黄泥头、杨梅婷、三宝蓬等;三是小南河流域,主要有柳家湾等。景德镇的生产组织以家庭或家族活动为基础,以社会化分工、专业市场为纽带,建立分工协作和信用机制,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国家富裕,市场大抵非常广阔。如是,一个人只要从事一种职业,已可容纳他全部的劳动资本”。对景德镇手工制瓷工匠而言,有些工匠一生可能只从事一种制瓷工序,其劳动工种虽然单调,但是却因为专业性和景德镇地域性,由此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报酬。景德镇手工艺人或者工匠才会用其一生从事一种职业,景德镇才形成了世世代代继承陶瓷事业的现象。

(2)景德镇手工艺群体——工匠

蒋祁《陶记》曰:“景德镇陶窑,昔三百余座。”描绘了景德镇盛兴陶瓷的场面。陶瓷业是大型工厂手工业,可分为陶瓷主业和辅业。主业分为瓷土业、烧窑业、制瓷业等,辅业分为包装业、毛笔等材料业等。众多行业的划分,需要众多工匠。

工匠是具有一定技艺能力的人。而景德镇的工匠除了由本地人构成之外,大部分由外来迁入人员构成即移民。按照历史可知,宋代以前景德镇城市发展缓慢,陶瓷生产分散;宋代瓷业发达,并伴随着外地工匠的迁入;元代瓷业繁荣但是时间较短;明清时期大量外籍人口迁入景德镇。风火仙师童宾的先祖便是在宋代由山西迁入景德镇里村定居的。

由于陶瓷业具有巨大利润,因此景德镇的外来人口,多数由农业和非农业转向瓷业,为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工艺技术、人力资源、商业渠道。移民初入景德镇注定受排挤,因此为了巩固自身利益和家族地位,移民按地域结帮,按職业立行,以血缘关系传承技艺,以业缘关系实行垄断。除此之外,由于陶瓷产业链较长,加之辅助行业较多,分工细致,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由此为外来人口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老人可以磨料,小孩可做学徒,妇女可以画胚。制瓷技艺不受年龄、地域、出生等限制,利于促进景德镇群体区域性继承陶瓷手工艺的发展。

景德镇外来人口及移民,以都昌人为代表。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景德镇许多地名以移民的姓氏来命名,例如新厂的曹家岭,新村的何家桥,里村的老鸭滩等。家庭式制陶、作坊式制瓷、产业化制瓷的出现,反应了景德镇陶瓷行业不断迈向产业化发展。景德镇群体区域不仅含生产功能,还有生活功能。景德镇生产集聚,居民增加,由此在街巷里弄中形成了生产和生活相结合的功能混合区,不但方便居民日常生活,而且利于陶瓷工商业的发展。

三、景德镇传统手工艺

景德镇,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了89项“传统手工艺”,其中“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名列其中。景德镇世世代代生产陶瓷,且很少有哪一个地方像景德镇一样,几乎以一项手工技艺支撑起整个地区数百年乃至千年的文化和生活。

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包括成型、装饰、烧制三大方面。成型主要分为圆器、琢器、镶器三类,工序为配料、淘泥、拉胚等;装饰主要有釉料、图案、纹样三类;烧制包含烧窑、开窑等。圆器为景德镇陶瓷制瓷专用术语,指的是能在陶车上一次拉胚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等,其出现不晚于明代中期;琢器指不能一次拉胚成型的器物,即立体型造型的瓷器,以陈胜、祭祀器皿为主;镶器多为陈设艺术瓷。施釉是陶瓷的装饰工艺,意为在干净的胚体上施以釉浆。

景德镇制瓷非遗技术主要包括采集制作陶瓷原料所用的技术;泥料、釉料分池滤净技术;制作瓷器所用的制瓷技艺;绘制装饰瓷器所用的彩绘技术;以及制作各种窑炉的技术。也就是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可以分成做坯、修坯、上釉、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烧成等六大工序。古代的陶瓷制作,更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

关于陶瓷技艺生产问题,张甘霖教授曾提出“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遗产生产”的概念,他强调:完好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在景德镇至今仍在一代接一代传授的精湛传统制瓷工艺,在世界上都很鲜见。由此我们需要关注景德镇非遗传承人的问题。自2005年至2014年,景德镇先后申报和公布了四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计306人,其中国家级10人。

但是由于景德镇特有的以家庭作坊与师徒传承制为主的文化遗产体系的存在,出现一些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如今工匠们依然用传统方式带徒授艺已然不适合现在的生产需求。过去景德镇人都以瓷业为生,现在50万居民人口中以传统制瓷技艺从事瓷业的工匠仍然有十万多人,其中掌握各工种核心技艺的 50 岁以上老艺人有三千多人。这样宛如产业链般的生产模式,使得景德镇一定程度上缺乏竞争力。高科技的发展,例如气窑的出现,导致把庄师傅、匣钵、垒窑、窑砖行业从业人员面临失业,继而导致技术的湮灭。

不可否认的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仍旧在景德镇整体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瓷都的名声源于景德镇拥有一整套完备的手工制瓷产销体系,而这种体系以血缘、地缘或业缘为纽带,以此维护行业秩序。

四、景德镇群体区域性传统手工艺的继承

(1)群体区域性继承手工艺的原因和发展

A.历史原因

浮梁瓷局的创办和督陶官官职的设立,体现了古代政府对景德镇的重视。当下,我国强调的“一带一路”,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陆上丝绸之路,除了茶叶、丝绸之外,陶瓷是最主要的流通货物。

B.地理原因

景德镇降水充沛,瓷矿资源丰富,树林茂密。三宝、南港的瓷石,高岭村、枫源的高岭土,瑶里、陈湾的釉果,乐平的滑石等,为景德镇陶瓷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树林等资源,为柴烧等烧造过程提供了烧造燃料。景德镇以生产胎体洁白的陶瓷而盛名,而这种陶瓷的原料“高岭土”正是在景德镇高岭村。除此之外,在古代运输中,景德镇依靠河运将生产的瓷器源源不断的运往各地。

C.市场原因

景德镇陶瓷依旧占据主要地位。尽管目前德化、佛山等地的陶瓷产量大于景德镇,但是景德镇的玲珑瓷等特色陶瓷,依旧是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市场认准“景德镇制”的标签,其陶瓷一直拥有“明星效应”。

D.文化原因

景德镇人民有深入骨髓的陶瓷情怀。景德镇本土人民依陶瓷而生。制作陶瓷作为其谋生的工作,除了满足其物质生活需求,更是其血脉和骨髓中的潜移默化的认知。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链较为完备。无论是生产设施还是设备,或者是现代生产、销售、科研、教育体系都较为完整。景德镇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日用陶瓷质量监督局检验中心,以及古陶瓷等五大陶瓷研究所,2000多人的专业研究队伍(2013年),实际上也属于群体继承陶瓷手工艺的另一传承。除此之外,景德镇还注重陶瓷后备人才的培养。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府,为日后的陶瓷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人才的培养是继承手工艺现象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市场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景德镇目前有国贸、中国陶瓷城、豪德贸易、陶瓷大世界等市场,各大市场主营陶瓷和与陶瓷相关的辅助性材料。无论是外来游客还是本地人员,其陶瓷贸易主要在这几大市场中进行。除此之外,雕塑瓷厂、陶溪川创业园区甚至景德镇陶瓷大学附近,也设有各类琳琅满目的陶瓷交易场所。极富陶瓷地域文化特色的店面装饰,承载的不仅仅是陶瓷品销售的功能,更像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宣传的明信片。

据统计,2005年景德镇陶瓷行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24.6亿元,比2004年增长18%,比2000年增长了90.7%;陶瓷出口创汇完成2200万美元,比2004年增长31.42%。其中,以生产艺术瓷为主的个体作坊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整个陶瓷行业的46.2%。这虽然是2005年的数据,但是却在今天依旧具有说服力,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欣欣向荣发展的强有力的数据证明。景德镇作为宋元明清时期是全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工业生产中心区,应顺应时代需求,提高自身品牌意识。以创意设计引领陶瓷产业的新发展,是国家陶瓷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景德镇群体区域性继承手工艺代表——樊家井

樊家井村,隶属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约600余万平方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西侧化邻最繁华的商业中屯、景翰陶瓷广场,东接景德镇市火车站,北侧距离人民广场不足千米。樊家井仿古集散地是景德镇著名的仿古瓷聚集区,其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生产低档仿古瓷间名。八十年代末,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逐渐萧条,大量职业制瓷工人至此,形成了从生产至销售的完备产业链。店主主要有以下幾种来源:景德镇附近市、县;瓷厂下岗工人;职业学校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樊家井只是一个拥有400余户手工艺陶瓷作坊的村落,如今的樊家井己发展为集多种仿古制品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至九十年代初期,樊家井己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瓷业生产和贸易规模,从只有用一条两公里的主路的瓷器制造和销售的集散地发展成拥有四条主路、七个出入口的综合性仿古瓷集散地。据统计,樊家井约有1054家店铺。樊家井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陶瓷工匠的聚集,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景德镇陶瓷产业化的发展,既要保证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又要融合当下市场经济、审美需求,剔除古老的“师徒制”,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年轻人的队伍中传播陶瓷制作技艺。除此之外,景德镇还应该注重移民工匠这一特殊群体至今仍旧存在,如何引导其为景德镇陶瓷产业服务,也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科研宣传和高校教育,为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注重樊家井等产区的建设,将群体区域性继承手工艺这一现象转化为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詹嘉著.景德镇陶瓷人文景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中国地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丛书).

[2](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 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译林出版社.

[3]王健.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2.10.15,第12-15页.

[4]姜现甲,任华东著.困境 保护 传承[M].南京: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12.

[5]龚保家,唐文丽.景德镇制瓷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艺术评论,2011-10-04.

[6]张甘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景德镇陶瓷工艺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载于世界遗产——景德镇遗产,第46-49页,2017年增刊,世界知识出版社.

[7]朱怡芳著.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文化、社会、经济的视角[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0.

[8]周思中.“国家陶瓷文化特区”的思考[J].载于世界遗产——景德镇遗产,第41-43页,2017年增刊,世界知识出版社.

[9]田晓露.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陶瓷手工艺人的选择一景德镇樊家井仿古瓷集散地追踪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05-01.

猜你喜欢
传统手工艺区域性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不忘你,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问一声,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8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5:57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52:19
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25:32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