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达
【摘 要】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实践着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施“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通过企业调研,解析管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结合技能竞赛要求,开设“课赛融合”课程,实施“理实融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评價体系,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质。
【关键词】“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4-0158-02
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进行课堂理论讲授,即使增加了管理案例教学,也大多是教师讲案例、学生听案例,缺乏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即使采用了情境模拟教学,但课堂内的情境远没有企业来得真实,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即使利用了仿真模拟,枯燥的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数据的填写和堆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原因,高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有必要,也是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于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根据企业用人的能力需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尝试了“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理实融通,课赛融合”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小组,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在项目结束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可以进行项目活动过程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项目的实施过程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然而,由于高职管理类专业许多课程的教学缺乏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或场景,理论性知识的讲授虽然会利用各种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管理案例、寓言故事、虚拟情境等,但仍旧缺乏实际性。因此,“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就是将技能竞赛作为项目,选择真实企业为项目背景或基础素材,以真实的企业管理案例、真实的经济管理现象为项目研究对象,按项目管理程序和步骤完成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管理情境真实化,通过项目的策划、实施和完成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步骤
2.1 开展企业调研,解析管理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综合管理素质体系
根据历年“麦可思”的调查数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进一步进行企业调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解析企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形成综合管理素质体系,即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3个维度,其能力内容描述按企业重视程度的先后顺序排列(见表1)。
2.2 根据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技能竞赛要求,开设“课赛融合”课程
“课赛融合”是指结合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竞赛要求,注重“课程体系与内容—岗位能力—专业技能竞赛能力要求”的相互融合,使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根据所构建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开设“课赛融合”课程。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的设计如下:大一学期开设市场认知实习、演讲与口才、市场调研与分析学等课程,大二学期开设企业文化文案策划、管理案例分析、管理沟通技能训练、证券投资模拟实训学等课程,大三学期开设就业技能训练、沙盘实务、毕业综合实践等课程,其中市场调研与分析、管理案例分析、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沙盘实务均是“课赛融合”课。
以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为例,该课程集中实训的时间为8天,课程实训以学生团队选择真实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案例分析,撰写管理案例分析文案,制作汇报PPT,并进行汇报答辩,整个流程与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的要求一致。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学习、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浙江省大学生经济管理案例竞赛举办的目的在于促进浙江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提升案例研究与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很显然两者的目的也是一致的,对于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2.3 实施“理实融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均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管理的理论知识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管理的实践知识则主要回答“怎么做”的问题。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以大量的理论授课为主,最后进行毕业综合实践,显然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实操能力的提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专业教学进行“理实融通”的项目化改革,就是分阶段地以某项目(真实企业的管理、现实的经济管理现象)为载体,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既能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的理解,又能够提供“知”的运用机会,既了解了实践“行”的知识,如“行”的标准、程序、方法、策略等,又能够通过实践的“行”加深对理论“知”的掌握,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指导下理性实践”的能力,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
以管理案例分析“课赛融合”课为例,该课程在大二学期开设,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以3~5人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学习、实训,根据实训要求,将企业管理案例的撰写与分析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即从选择真实的企业开始,进行团队活动组织策划,构思管理案例分析框架,实施企业调研与访谈,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行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管理案例分析文案,制作汇报PPT,到最后进行汇报答辩。在实施该项目管理时,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而且在与真实的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更能够了解企业中真实的管理情境,通过调研与访谈更能够理解管理专业能力在企业各部门中的作用,也更能够坚定专业知识学习的信心,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2.4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实行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评价体系
根据所构建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实行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评价,必须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传统专业课程考核属于封闭式考核方式,形式单一,以期末闭卷考试形式,侧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和理解能力,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的扩展和灵活运用,由于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比重过大,基本是结果性考核,使学生带有投机性,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现如今,许多课程增加了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的记分随意性很大,这种形式的考核对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的考核。
在“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进行评价,“结果性评价”则以项目完成情况及完成的效果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不仅有“指导教师评价”“团队成员自评”和“团队互评”等,还将进一步完善“项目企业评价”或“赛程评价”,形成专业人才综合管理素质评价体系。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仅可以促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严格校纪校规起到较好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此同时,过程性评价使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增加,更能够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更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理实融通、课赛融合”的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1)“课赛融合”,参加省赛频繁获奖(见表2)。
(2)“理实融通”,提升综合管理素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依托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经验、技能,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高职人才培养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能够灵活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生产与服务中复杂的实际问题。而专业课程“理实融通”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以真实企业管理案例或经济现象研究为项目,综合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见表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必须从实践着手,“理实融通”,让学生走起来、动起来,到企业去、到市场去,真正地理论联系实际,真实地体验企业的管理、市场经济现象,在实践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通用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1]韩艳丽,贾君,曹正,等.“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2]李燕娜.基于项目法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西部皮革,2017(6).
[3]郑兴东,丁增稳,曹方林,等.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探索和实践——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
[责任编辑:陈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