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向迅篇

2018-09-10 17:34刘军
广西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来路层面散文

刘军 笔名楚些,1973年生,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河南省评协理事,《奔流》编委。出版有专著《多元叙事与中原写作》,散文集《城与乡》。曾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

在南阳盆地这个地方,若有外地客人来访,见面之后,当地人往往以“您回来了”作为起头,开始寒暄攀谈。汉语表达体系里,来与回的关系相反而相成,“您回来了!”这句问候语看似简单,实际上内蕴着视客如亲的人伦观念。放在其他地方,主与客,内人与外人,来与回,皆界限分明,但在这里却被打通了,因此成为特色分明的地方性之一种。

亲疏有别,尊卑有序,这是传统的礼法型社会的内在规定。随着农耕生活图景趋于终结,认知层面,诸多概念及其所附属的语词遭受了颠覆。比如说,老家在乡村,又在城市暂居或者安家者,那么,在城市与乡村老家间的行走,来与回,去与返,这些词语之间几乎就失去了区分。本期散文新观察推出的向迅的作品《无可慰藉》,就是一篇切合于当下的行走记录。“父病,速归”的信息传达机制下,内心的湖面被陡然投下一块巨石,而信息传达的介质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在几十年前,是加急电报带来的冲击力,再往前上溯,则是口信或者书信。如果放在最近二十年,则是深夜电话铃声给予每一个异乡人所带去的惊悚与不安。湖面一旦被砸开,五味杂陈的心理颜色就会向着各个方向奔跑,并照射进现实。这个时候,华兹华斯说过的一段话就可作为参照,他说:“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来说,可以唤起用眼泪也表达不出的那样深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可慰藉》与其说是归乡的记录,不如说是对一次心理波动的切入与反观。当生与死,当最关怀的和最维系的事物被推到个体面前,其间的波动无疑是巨大的,内心的河流弯曲而湍急。这里需要辨别的是,在散文作品之中,感受性与内在性心理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孔子的诗学观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所言的“小感触”说,再到新时期林非的“真情实感”论,散文的理论阐发中一直都很重视感受的真实性与真切性。虽然,感受性也可以引入心理机制加以考察,但是,感受性往往与直接经验关联在一起,即使它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却也仅仅限于表层。这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强调的内向性以及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表现之间,差异显著。向迅笔下,心理与现实场景交织在一起,一些心理细节的进入足以超越了感受性的层面,向着更具内向性的世界进发。这种征兆,读者可以在张锐锋、格致、周晓枫笔下找到对应,因此,不妨把向内转视为近二十年来散文新变的表现。

《无可慰藉》中,交通工具与那位与家族有一些交集的客车司机无疑是两个突出的心理载体。因为父亲重病这一黑影的存在,所有與父亲相关的细节与记忆皆被调动起来,借助交通工具的驶向得以汇集,比如汉口和宜昌对于父亲到底意味着什么,在青年时代父亲的讲述中,它们是鲜活的,是世界之外的别处,但在“我”的心理河流之中,业已明白,它们对于父亲而言,正在迅速塌陷。而客车司机高师傅的意外出现,他对祖上的讲述,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暗示,暗示了父亲及其祖辈间的来路。这来路中,依稀可见“我”的影子,虽然“我”是个在客观现实上即将失去父亲的人,但来路清晰,去向却未明。

猜你喜欢
来路层面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我与风
题吉安净居寺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回首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不会被辜负
清 秋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