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胡志希 凌智 王建国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合,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老师课堂讲解、完成知识传递与学生在课外复习、完成知识内化的教学流程颠倒,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实现了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机整合。本文拟分析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色,探讨中医诊断学教学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期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并为中医类相关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8.03.031
Design and Thinking on Flipped Classroom of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LI Xin, HU Zhixi, LING Zhi, WANG Jianguo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heory, the flipped classroom,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emerged at the right time. The flipped classroom is reversal to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tegrate of network learn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iming at promo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cultivat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eaching design of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was analyzed.
〔Keywords〕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WeChat platform
中医诊断学是链接中医基础课程与中医临床课程的枢纽课程,其知识点零碎繁杂、涉及面广,且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和具象的临床内容融于一炉。当前,中医诊断学主要以教师辅以PPT、教学图片课堂讲授为主,使得问、切等诊法的操作方法、临床症状与体征等难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因而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成为中医诊断学教学内涵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翻转课堂是学生课前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利用教师制作的视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中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课堂讨论、课堂释疑,完成知识内化的教学模式[1-3]。微信是一款支持快速语音、文本、视频发送,支持多人同时群聊的手机App,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满足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4-5]。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中医诊断学教学内涵建设提供了一种借鉴思路。因此,本文拟探索将翻转课堂引入中医诊断学教学的可行性,探究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期提升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质量。
1 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色
翻转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开发情景化的集成微视频课程资源(5-10分钟/知识点)为载体,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与时间,在课外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观看微视频,上课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并解答疑惑,从而实现教学[2,3,6]。翻转课堂的实施打破了40~45分钟/节课的教学时间局限;打破了固定教室上课的地域局限;打破了严格按照教学进度的课程局限;打破了教师辅以PPT“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局限;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局限。翻转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學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由教学的产品转变为学习的核心,由关注知识点变为关注问题解决;由注重学习结果变为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活动参与和完成任务达成知识内化[7]。
2 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中医诊断学内容繁杂、知识点零散、名词术语晦涩、知识点间具有模糊性和相似性,兼具理论性、思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课时的局限,使得问、切等中医特色诊法难以生动展现,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实训课程,但由于课时量偏少、模拟仪器偏少、标准化病人缺失、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学生依赖性强等因素常常令教师费尽心机而学生仍感枯燥、艰涩,难以尽得其要领[8]。病案教学的缺失,常常让学生学习完辨证部分内容后,仍难以形成系统、整体的辨证框架与思路。
将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教学进度,以知识点为教学单元,教师自行制作或剪辑本学科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教学微视频,或在附属医院拍摄相关典型的症状、体征或诊疗过程,将其制作成为视频,并辅以导入问题和提供一定量的测试题,推送至微信平台供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并收集相关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释疑。这种线下系统化面授讨论释疑与线上碎片化学习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弥补了中医诊断学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枯燥、艰涩,缺乏生动形象的不足,又弥补了微信平台教学存在的学生自觉性不强,疑难问题难以解决的弊端。
3 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问寒热”为例
“问寒热”是中医诊断学之问诊的重要内容,该部分内容由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和寒热往来四个知识块构成,其中但寒不热有新病恶寒、久病畏寒等知识点;但热不寒有壮热、潮热、微热等知识点;恶寒发热有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和发热轻而恶风等知识点。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想是“课外传授知识,课中内化知识”。我们在借鉴翻转课堂思想的基础上,将微信平台无缝整合到中医诊断学教学,并以“问寒热”为例,构建集成“课程资源库构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完善”四位一體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资源库构建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解知识点,编写翻转课堂设计脚本,提交教研室审核通过后,围绕新病恶寒、久病畏寒、壮热、潮热等知识点制作3~5分钟/知识点的微视频。微视频内容由中医诊断学先贤朱文锋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袁肇凯教授的讲课视频剪辑、附属医院采集的壮热、潮热、气虚发热、疟疾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视频和录制的PPT构成。同时教师分别编写制作不同难度系数的思考讨论题(问答题为主)、自学测试题(以选择题为主)及课后测试题(问答题及阳明潮热、阴虚发热等典型症状视频辨析题)。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临上课前一周,教师按照学习节点,分别将问题导入视频、知识点视频、电子版教材,思考讨论题和测试题分别发布至微信平台。教师要求学生订阅微信平台,并加入微信群,学生于上课前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完成自学,独立完成相应的测试题,以检测自学效果。并以讨论题为基础、在微信群中进行实时互动讨论。对于已经解决的知识难点,构建知识库以予保存,为学生复习提供资料,也为教师后续教学提供支撑。对于不能解决的知识难点,教师分类进行整理,并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教师通过后台访问量和信息交流量,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与敦促,并通过发放小额红包奖励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中知识内化阶段:教师利用3~7分钟对“问寒热”知识模块进行整体梳理,以帮助同学建立知识体系,并对答题错误的测试题进行讲解。随后,根据自学测试结果和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前无法解决的知识难点,利用收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推选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并对讨论不足及无果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和释疑,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消化、完成知识点迁移。
课后巩固完善阶段:课后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将课堂中知识点的梳理、错题的讲解、讨论结果、自学已解决的知识难点等以书面形式上传到微信平台,同时上传课后测试题,引导学生在复习课程的基础上,完成课后测试(问答题及典型症状视频辨析题),并于学生开展互动反馈,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同时教师根据课后测试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组织阶段性测评,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彻底掌握,教师也可以根据测试结果不断调整、完善教学策略。
4 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在线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的有机整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与不足。有研究显示,翻转课堂的实施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3,9]。微信平台具有信息传播精准化、资源共享高效化,交流方式多样化等优势[10],与“碎片化”时代的移动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可以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与教学信息的真正共享,革新了自主学习方式。
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将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与环境,有效改善“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参与、课后不复习、考前抱佛脚”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微视频、图片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将化抽象、艰涩的概念为具象的视频,增加了中医诊断学课程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也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第一,合理统筹设计翻转课堂实施方案。翻转课堂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不可因为过度追求和依赖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而忽略传统课堂中对知识模块的整体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第二,合理设计微视频制作脚本。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不可为了过分追求视频效果和特技的应用,而忽略了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授课视频这一宝贵资源的发掘与合理应用。第三,合理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既要敦促学生按时完成课前的知识传递过程,又要引导学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讨论时的过激言论、跑题现象和沉默现象。第四,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翻转课堂从脚本的设计到数字化资源库构建,从课前资源发布到课后的复习巩固,均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课外精力,因此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精神。基于微信平台的中医诊断学翻转课堂的推广应用,虽然还需要不断的投入与完善,但也不失为中医诊断学课程内涵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探索,为中医类相关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BONNES S L, RATELLE J T, HALVORSEN A J, et al. Flipp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Classroom in Residency Education[J]. Acad Med, 2017,92(1):101-107.
[2] ROSE E, CLAUDIUS I, TABATABAI R, et al.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Emergency Medicine Using Online Videos with Interpolated Questions[J]. J Emerg Med, 2016,51(3):284-291.
[3] NJIE-CARR V P, LUDEMAN E, LEE M C, et al.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in Nursing Education[J]. J Prof Nurs, 2017,33(2):133-144.
[4] HE C, WU S, ZHAO Y, et al. Social Media-Promoted Weight Loss Among an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Cohort Study Using a WeChat Mobile Phone App-Based Campaign[J]. J Med Internet Res, 2017,19(10):e357.
[5] ZENG F, DENG G, WANG Z, et al. WeChat: a new clinical teaching tool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J]. Int J Med Educ, 2016(7):119-121.
[6] TOLKS D, SCH?魧FER C, RAUPACH T,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verted/Flipped Classroom Model in Education and Advanced Training in Medicine and in the Healthcare Professions[J]. GMS J Med Educ, 2016,33(3):46.
[7] Billings D M. 'Flipping' the Classroom[J]. Am J Nurs, 2016, 116(9): 52-56.
[8] 宋厚盼,黃惠勇,凌 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7):95-97.
[9] LIN Y, ZHU Y, CHEN C, et al. Facing the challenges in ophthalmology clerkship teaching: Is flipped classroom the answer[J].PLoS One, 2017,12(4):e0174829.
[10] WANG J, GAO F, LI J, et al. The usabilityof WeChat as a mobile and interactive medium in student-centered medical teaching[J]. Biochem Mol Biol Educ, 2017,45(5):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