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全面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部署,坚定不移地将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向前进。
这次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四个方面的部署: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我们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通过优化党的组织机构,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机构职能关系问题,为有效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提供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有效的工作体系,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而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必然要求我们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关系,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摘自《人民日报》)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唯有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大事业。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探索出了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而今,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让“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更需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励志笃行、以身践行。
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个人幸福。历史证明,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爱家与爱国统一起来,将个人梦、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是每一个人应“时”改“运”的不二法宝。艰苦奋斗再创业,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挑战任务艰巨、难题亟待破解,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都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奋斗,最终使涓涓细流汇成江海。
(摘自《光明日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重大抉择。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全面实施宪法。
此次宪法修改完善了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的举措。宪法修正案草案将宪法序言第7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同时,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这样的修改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摘自《光明日报》)
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推动队伍“强”起来。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制订并实施培訓计划,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打造一支善谋发展、善带致富、善待百姓的乡村干部队伍。
以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推动经济“活”起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农民创业就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乡风“美”起来。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民俗乡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做“泥腿干部”,要有不怕吃苦、勤下基层的思想态度。乡镇工作是复杂而又艰苦的,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不能怕苦怕累,办公室里掌握不了民情民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有不怕晒、不怕累、不怕脏的“三不怕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实地调查,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民情民意。
做“泥腿干部”,要有“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作为基层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要放下身段,多与群众沟通交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待群众,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切忌“打官腔、走形式”。考察乡镇基层干部行不行,就要看与群众关系亲不亲。
做“泥腿干部”,要有坚定的焦裕禄式奉献精神。享乐就不要当官,当官就不要享乐。乡镇干部一定要有能吃苦、愿奉献的精神。只有把自己全身心地奉献在基层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摘自人民网)
增强顶层设计能力。紧紧盯住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加强调查研究,不拍脑袋,克服“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象,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只有紧紧围绕顶层设计这一核心,才能牢牢掌握驾驭全局的主动权,使发展保持正确方向。
增强结构调整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必须要经历政治实践特别是矛盾问题集中的政治实践的千锤百炼。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要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实现能力素质的提升。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更好更快地提高政治能力。
增强底线意识。决策时,要认真评判决策处事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最坏局面,把应对的预案和政策措施谋划得更加充分、更加周密。要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善于把中央的精神和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责任一级级压下去、落实到位。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1141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周恩来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这次会议制定和颁布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对新中国成立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4章,共106条。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先后制定、颁布了4部宪法。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43年3月16日至20日,在延安整风正在进行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机和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出现恢复发展形势的需要,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著名的“三月政治局会议”,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的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一次较大调整和精简。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对党中央领导机关的设置和工作職责作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规定: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央政治局与中央书记处的职责。会议规定,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着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凡属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央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二是根据中央精简政策和过去的经验,对中央机构进行重新调整,以达到更能增强领导效能的目的。为此,中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作为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
(摘自共产党员网)
周恩来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受过封建教育。但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与时俱进自我革命,对儒家的“修身”说进行了革命性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改造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
人人都是自我改造的主体,但周恩来特别强调先进阶级和领导者首先要进行自我改造,只有这两者改造好了,才能影响别的群体和个人,从而达到整个社会改造的目的。他指出:“无产阶级首先要进行自我改造。”“天下没有完人,觉悟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本性,反抗剥削压迫,思想先进,但要发展成为有高度自觉性、战斗性、组织性的阶级,也要进行自我改造。”周恩来指出,没有人是专门改造别人的。自居于领导,自居于改造别人的人,其实自己首先需要改造,要对这种人大声疾呼:“请你自己改造。”针对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自我改造的自觉性,甚至误以为领导者是专门改造别人的,周恩来尖锐地指出:“只有能自我改造的人,才能改造别人。”
(摘自《学习时报》)
1956年,为给党的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做准备,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密集的调查工作。70岁的朱德也积极投入其中。5月16日至23日,朱德赴山西考察。6月6日至13日,他前往辽宁考察。这两次考察的重点,都是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的新情况。在党的八大的大会发言上,朱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1961年3月22日,广州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并决定发给全国农村党支部和人民公社全体社员讨论。之后,朱德带着草案到河南、四川、陕西、河北调查,感到调整农村政策效果明显。5月9日,他向毛泽东写报告,反映“六十条”贯彻以后,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已经普遍地注意发展家庭副业生产。正因为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带着草案下农村调查研究,中央对如何调整农村政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和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摘自《学习时报》)
贺龙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新中国体育之父。他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14年间,新中国体育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运动员的训练上,贺龙主张训练难度要大幅度地超出比赛的难度,这样才能够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技术,并提出了“三从”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上“大运动量训练”,最终归纳为“三从一大”原则。后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贺龙又进一步提出了“三不怕”(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伤)、“五过硬”(思想、身体、技术、训练、比赛过硬)的口号。他要求运动员勤学苦练,不怕流血流汗,不偷懒;要学习解放军,任何苦都能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同时,贺龙主张把运动员培养成有修养、有知识、有头脑,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要求运动员除了学习运动技术理论和进行训练之外,还要学习政治、文化。运动员学习时间有限,更应该抓紧时间读书,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他去运动员宿舍检查时,总要看看他们枕边放了什么书,并推荐自己读过的一些书籍。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官员特殊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但在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虽说这种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不过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对此,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于1939年1月在边区第一届参政会上十分自豪地告诉各位参议员:在抗战财政困难的条件之下,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一律实行不发薪俸的制度,尽管如此,这些工作人员却在工作之中能够把自己是群众模范的优秀一面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告诉大家:“凭我们过去一贯的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能够自我牺牲,在少拿钱多做事,甚至不拿钱也做事的原则之下,为抗日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1941年4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样非常自豪地告诉大家,陕甘宁边区的各级政务人员已经“平民化”,他们不仅与老百姓食宿在一起,而且劳作在一起。尤其是在邊区经济已经改善的情况之下,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用品仍然是草鞋、背包、粗粮薄被,伙食仍然是每天一斤四两小米,七分洋钱柴菜。尽管按照规定每人每月可以领取一元或二、三元的津贴,但却常常几个月不能按发。所有的政务人员同普通老百姓一样参加生产劳动,他们种粮、种菜、打柴、养鸡、养羊、织毛衣,以此“来减轻公家负担”。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