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才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自觉运用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是此运动形式与彼运动形式、此过程与彼过程、此阶段与彼阶段相区别的主要根据。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并起本质规定、规定制约其他矛盾的为根本矛盾,受规定和制约的为非根本矛盾。依据在矛盾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将诸多矛盾区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贯穿事物发展过程某一阶段始终的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和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根本矛盾具有阶段性特征,表现为不同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于次要地位、能够影响主要矛盾解决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分析事物及其发展时,“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自然界一样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遵循了矛盾运动规律,是矛盾双方内在演化的结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存在着人民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其表现形式和程度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无论在需求侧还是在供给侧,都是一种质的提升。从“物质文化”到“美好生活”,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都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
事物的变化发展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总的量变中含部分质变,质变中含量的扩展,事物的变化发展经历“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循环往复过程,体现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所以,社会主义矛盾运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态势和特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四个重要时间节点即党的八大、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经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与不断完善之过程,形成了两次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关键在于当时工作中心的选择上,实践证明,抓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并不是对此前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否定,也不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消解,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为精准地契合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自觉运用,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政治担当。
尽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根本原因在于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仍然属于社会主要矛盾运动中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整体上是贫穷落后的状况。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要矛盾定位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经历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得以有效化解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GDP总量跃升至世界第2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经达到或接近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项目、引领潮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世人称道,稳步快速的经济发展、稳居世界前列的贸易投资储备令世界震惊,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均跻身世界前列。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带领全国人民奋力前行,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产生了历史性影响,昭示着“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符合新时代的客观实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随之转化遂成必然。
新時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新时代中国人民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硬需要”,而是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基础上要不断满足非物质生活方面诸如获得感、幸福感等价值色彩的“软需要”;表明“硬需要”非但没有消失而出现不断升级的态势,萌生的“软需要”非但没有弱化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意味着人们需求的范围更加广泛、需求的层次更加提高、美好需求更加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要求平衡充分的发展加以满足。而客观现实则是我们的发展既不平衡、也不充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我们必然要牢牢抓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要寻求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研判和界定充分彰显了执政党的发展理念。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思路,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思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强综合国力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还是过于重视经济发展,社会衡量的价值标准偏向于经济因素,就会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忽视。为人民大众的解放和福祉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诉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加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