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县域经济,占我国GDP总量的1/4以上,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其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兴衰。文章以开放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优势,找准新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开放大学;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3-0017-04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县域经济总量长期占据我国国民经济总量的1/4以上,2010年达到峰值的49.8%,尽管近几年增速有所减缓,但2016年仍占GDP总量的24.4%。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开放大学是县域范围内人才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系统梳理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研究文献,找准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推进路径,既可以丰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又可以推动开放大学实现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研究综述
对于县域经济视野下的开放大学教育人才供给,学术界关注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基础性地位,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1]。过去的30多年,以投资主导型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县域GDP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市场手段失灵、资源重复配置、农业供求失衡、产业结构落后等问题[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应该是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深入开展农业、金融、制度供给侧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3]。落实到教育与人才的需求,就是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注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4],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特色产业培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5]。同时,要广泛开展面向县域居民的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县域居民素养。
(二)我国县域高等教育布局及比较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呈多中心分布结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城市[6]。而在广大的县域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足。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但着力点在于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7]。县域范围内,现有高等教育主要由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函授班、基层电大分校、高职教育四部分组成,以电大教育和高职教育为主,两者各具优势、各有特点。其中,电大教育注重职业岗位技能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目标倾向于职后“成熟职业人”,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自主学习和虚拟教学,但课程模式仍以传统教育为主,学科性较强,职业指向不明显,教学效果和质量控制较弱[8]。
(三)县级高等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放大学的人才支持。开放大学的转型,同样要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国外开放教育、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模式有两类:一类是校企合作模式,以德国的双元制最为典型,以培养现代产业工人为目标,企业服务整个教育过程;另一类是多单位联盟模式,以澳大利亚TAFE模式最为典型,由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评定教学质量,政府、企业根据市场原则给予院校资金支持[9]。具体到国内,无论开放大学,还是高职教育,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学历、轻实践”“本土教育、外出就业”的困境[10],县级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县域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结构错位”问题,成为大、中城市工业化流水线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器” [11]。
(四)开放大学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对策研究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开放大学的教育职能,培育县级开放大学。办学主体应多元化,可以是当地政府、高等院校,乃至社会团体与企事业单位[12]。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素质”型人才,在专业体系构建、课程结构优化、职业能力训练、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13]。同时,充分发挥开放大学面向基层、根系大众的优势,将服务功能主动向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延伸,主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14]。
二、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基于人才供需的视角
纵观文献综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与优化、县级高等教育主体及优劣、县级电大教育转型与升级,少量文献提到了开放大学服务于县域经济的实例与对策,但立足点限于教学视角,很少深层次地思考县域经济视野下,开放大学如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战略转型,以适应县域经济人才供需的要求。具体而言,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具有以下優势。
(一)开放大学的“地方性”与县域经济的“区域性”相融合
县域经济,受县域范围内经济发展、历史传承、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人才需求具备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开放大学,由广播电视大学转型而来。原有的电大系统涵盖了中央电大,省、市、县电大分校、管理站和教学点,教学触角和办学网络遍布全国。尤其是县域范围内,普通本科教育缺乏,高职高专教育尚未普及,而县级电大经过近40年的耕耘,拥有最健全的办学机构和教学网点,最完善的教育设施与师资力量,对县域县情、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文化传承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把握。开放大学的这种“地方性”特征,使得开放大学能够很好地根据当地的人口总量和经济体量确定办学规模,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确定专业设置,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和学员特征确定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与县域经济的无缝对接和良性互动。
(二)开放大学的“大众性”与县域经济的“整体性”相融合
县域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在于人才队伍的整体提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7%。也就是说,还有近60%的适龄人口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加上部分成人和未上高中的人,具有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人群将更广。在当前大、中城市不断催生高校毕业生“虹吸效应”的同时,恰恰是这些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在职人员,构成了县域经济的人才骨干和中坚力量。而开放大学不设年龄限制、学历补偿与学历提升并重、课堂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契合的“大众性”特征,既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更有利于县域经济人才的整体提升。
(三)开放大学的“实践性”与县域经济的“应用性”相融合
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本土化人才。历史上,电大教育曾经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标准。新时期,电大教育逐步向开放大学转型,既能够从事学历补偿与提升的普通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又能够开展有助于岗位技能提升的高职高专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且更加注重与现实生产实践紧密关联,与学员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应用导向更加明显。这种既坚持传统优势,又注重“实践性”的转型,是开放大学办学定位的科学回归,是教育类型的转型升级,更是与县域经济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
(四)开放大学的“开放性”与县域经济的“持续性”相融合
实践证明,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绿色生态发展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县域经济亟需转型升级,着力点在于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现代服务产业品质提升、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培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也就催生了与之相关的迫切人才需求。与之相对应的,开放大学具备专业设置上的灵活性、教学形式上的远程性、服务范围上的广泛性、课程设置上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教育时间上的终身性。归结起来,这种“开放性”的特征使得开放大学能够迅速适应和主动服务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在机械制造、物流仓储、数控技术、商务贸易、建筑工程、财务会计、法律文秘、旅游管理、农村电商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撑,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开放大学服务县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随着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电大的学历教育职能和市场认可度有所下降,转型过程中,开放大学如何避免“被边缘化”,走出“夕阳产业”的误区,关键在于找准自身特色和市场定位。实质上,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相比,本就不是水平的差异,而是类型的不同。因此,在自身具备无可比拟优势的县域范围内,深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就是开放大学实现战略转型的现实路径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做好以下四点。
(一)赋予基层开放大学更多自主裁量权
过去,由于受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装备条件的限制,教育资源、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都需要统一组织,省市和县级电大只能发挥地缘优势,组织生源、开展教学。这种“大一统”的做法,限制了基层电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信息化时代,普通高校都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了专业设置(如大数据专业)和课程开发(如MOOCs)。为更好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开放大学转型应改变机制,赋予省市乃至县级开放大学更多自主裁量权,由其按照市场规律,根据县域范围内的人口总量、经济体量、产业结构、企业需求等自主确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课程开发、教学形式等。同时,按照权责对等、市场导向的原则,优化基层开放大学考评体系,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运行、办学成效等指标之外,增加学校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创新项或提高相应选项分值权重。
(二)因地制宜探索县域合作办学新模式
电大教育历来就有合作办学的传统,与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县域经济视野下,开放大学合作办学的领域更加宽广,层次更加丰富,程度更加深入。尤其是基层开放大学,应将目标聚焦于县域范围内的热点产业、新型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紧密依托当地政府、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拓展创新合作办学新模式,走进企业,融入园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如与县域农委、工商等部门合作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与县域劳动保障、医疗卫生、街道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与县级工业园区合作开展新型产业工人培养,与县域龙头企业、特色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及职业发展教育。
(三)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教学体系
首先,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通过当地社会引进、吸收院校毕业生、聘任兼职教师、在职教师培养等多种途径,充实县域经济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其次,建立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依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以当地县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和课程体系,兼顾学员的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第三,灵活运用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资源,实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现场实操相结合、课堂灌输教育与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员突破时空限制和工学矛盾,进行分散式、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
(四)深入服务县域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键环节和主攻方向。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与最大潜力来源。新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更应该立足传统,发挥优势,在职业农民培育、农村金融人才、农村电商人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深入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蒋奇勐,田丫代子.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财富,2016(2).
[2]俞东毅,成青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基于海门市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20).
[3]宋志秀,宋俊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湖北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4).
[4]霍玉洁,高晓格.面向县域经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 (3).
[5]“县级电大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 探析县域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6]劳昕,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6).
[7]徐俊武,黄珊.中国代际教育流动性的地区、城乡与阶层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 (8).
[8]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0(25).
[9]陈德荣.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分析与启示[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6(1).
[10]励聪英.基于行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宁波电大象山分校土木工程专业“双证班”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11]张等菊,江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12]黄自敏.我国县级开放性大学教育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3]周丹.国家开放大学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成人教育,2015(6).
[14]张士杰,潘瀚文.发展合作社教育培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的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7(2).
[作者简介]王莹(1984-),女,湖南郴州人,涪陵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会教育、成人教育。
[责任编辑 方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