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权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呈弱化趋势。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如何塑造适合时代发展的权威形象,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8)06-123-05
权威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有潜在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权威与以往相比呈弱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对于权威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和事物。[1]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威望的第一种含义。对于权威的定义,这里引用阿·辛科的概念:“权威(authority)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2]通过了解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所谓教师的权威,就是国家社会赋予的及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威望有支配作用的力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又将教师的权威分为三种,第一是传统型权威,第二种是法理性权威,第三种是个人魅力型权威。那么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凭借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 (德育、智育)影响,而基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权力以及学识、才能、品质、人格魅力而产生的被学生认同、尊敬、信任的影响力。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的表征
1.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误解
十八大以来,虽然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就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来说,仍呈弱化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强大,信息大爆炸,个别思政课教师的不良行为被过度放大,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课堂和学生的怠慢,教师过度的关注于职称的评选等,这些个别的案例,在舆论的发酵下,似乎就成为了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人们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2.高校思政课教师较低的社会地位
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在社会上较低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存在重理轻文倾向,例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聪明的孩子学习理科似乎成为了人们心理潜移默化的想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对于思想政治这门课也是不重视。即使思政课教师用心去准备教学,仍旧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并不认真听讲在考试的时候也仅仅是要求及格就好。这种风气使得学生很难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产生敬仰的心态,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获得教师该有的尊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暂,在社会上的重视程度较小,科研经费也是有限的。并且,作为教师的收入有时难以支撑其生活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权利、财富上都难以支撑其在社会上的地位正是其权威弱化的表现。
3.思政课教师知识传授中主导地位的削弱
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其知识垄断和主导地位削弱。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教育的主体存在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传统的灌输模式被双向互动模式而取代。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更加注重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但是高校思政课又是以理论为重要基础的课程,其影响在于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当今文化交流碰撞的环境下,很多西方思想冲击着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的教授中更易与学生产生碰撞。这就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很难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进一步加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不信服。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对思政教育的阻碍
1.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自我认同出现危机
首先随着尊师重教传统的缺失,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应得的尊重,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难以很快见到成效的学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再加上教师难以从学生那里感受到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可是却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这就会使得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没有意义。其次,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誉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但随着教师权威的逐渐丧失,教师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受尊重以及经济社会各种利益观念的熏陶,使得教师在自我认同上也出现危机,教师单纯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不复存在,但是自我认同感正是建立在这种内心深处的意义与价值之中的。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否定的态度时,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阻碍作用。
2.易导致学生思想陷入无序状态
首先,高校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但是与比自己年长的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教师权威的弱化,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如在观看美国电影时,电影里传达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我们国家的集体主義思想就是相悖的,当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传入到学生头脑中,而学生又缺乏相应道德判断能力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甚至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其次,学生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权威的指导。尤其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过程。科学知识不会去告诉学生如何去寻找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需要权威来指引人们做出判断。思政课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只有当学生遵从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才会跟随老师的步伐前进,减少成长道路上的阻碍,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学生不遵循老师的教导,最终甚至会造成反社会人格的形成。
3.会扰乱思想政治学习环境
首先,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不利于学生共同体的形成及有效运行。高校作为公共空间具有公开性,是各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相互交流的地方。在高校,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一般会有一百多人同时进行。在这种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由的个体,都有自己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式都适合课堂这个小的共同体的目标的完成,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解决问题就会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并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就不能正常指引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中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共同体的目标,使得共同体的目标难以实现。就如雅斯贝尔斯认为“没有权威就没有正常的团体生活”。[3]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导致思政课教师无法正常在教学活动中行使管理职能。课堂就像一个社会群体,而教师要在这个群体中充当领袖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人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教学中学生违纪行为、师生冲突经常会发生。具有权威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控制局面,但是由于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学生不相信老师的能力,不服从老师的权威,会对老师的管教产生抵触心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下去。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是对权威的信仰。张人杰也指出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活动。虽然他们所指的权威内涵丰富,并不单指教师权威,但是教师权威却又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教师权威对于维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
1.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弱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有着很高的地位与权威。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荀子也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在传统文化中,将教师与传道结合在一起,对道的追求与传授,使得教师有着很高权威。同时西方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提出“洞穴论”, 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将无知的处于黑暗之中的囚徒的灵魂引向洞外善的理念,成为一个好人。教师作为一项天职应是区别和高于社会分工意义上的世俗职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在追寻相互平等的地位,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教育中学生反而被认为是一个弱势群体。老师也不再以传道为己任,仅把教师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在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下,尊师重道的传统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微弱。同时由于思政课教师传播内容的严肃性,使思政课教师很难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学生难以对思政课教师产生信服的态度,对思政课教师的尊重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同时在经济社会中,人们更加信奉科学知识,对于道德、价值和思想塑造的人文知识不重视,从这一方面来看又更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
2.思政课教师工具理性的张扬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行业,学生在其中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同时伴随着尊师重道传统的弱化以及思政课教师传授内容的人文性色彩,使得人们认为思政课教师是一个谁都可以胜任的职业,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可有可无。不仅教师职业之外的人认为思政课教师是一种工具,同時身处思政课教师行业的人,也将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世俗化。首先,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教师这个职业难以满足他们生活的需要,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其次,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认真准备教课内容,甚至自己对一些内容都一知半解。虽然这些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中仅属于个别现象,但是在网络如此强大的今天,使得思政课教师在人们心中形象不佳,从而弱化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
3.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教师范式缺失是舒尔曼提出的,指的是教师仅仅传授课程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教师范式缺失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表现更为明显,因为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相关知识,在中学阶段更是对思政教育的各类知识有深入了解,进入大学以后部分知识会与中学所学的知识相重合。同时,今天网络十分发达并且使用十分广泛,而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新奇的事物与想法,同时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上也比思政课教师更加熟练,使得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更加便捷了解相关思政知识,并且不断去扩充与丰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再去重复这部分知识明显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经常会将老师难倒,这些问题都使得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逐渐弱化。
4.学生个性的张扬
首先,随着文化的融合,各个国家间的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交流,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在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接受各种不同思想的影响。“多元价值观促进了个性的解放,丰富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混乱和价值认同危机。这些都给学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4]青年一代更加追崇民主、平等与自由,在这些思想的推导下,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是信奉教师的权威,而是追寻个性与独立。在学生眼中,教师基本是没有权威的,甚至在面对教师的权威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且,一些教师的教学过于教条化,价值观念也过于狭隘,从而使教师的权威弱化。其次,在当今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是在父母亲人的溺爱中长大的,很少有人去反对他们的观点与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师教授的观念与他们内心的想法不相符合时,他们就会反驳。第三。虽然高校学生已经成年,但是生活与社会经验依旧不足,对事物还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而每个人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判断与想法,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学生若没有正确的指导很容易受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并按照这种观点去生活,不再信奉教师的权威。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再塑造
1.坚持文化自信,重拾尊师重道传统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坚持文化自信的作用是巨大的,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权威有着积极的意义。高校学生来说需要在坚持文化自信心的过程中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当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将尊重老师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在学生的观念之中。对各种尊师行为予以宣传和表扬,举办各类传统文化的讲座。同时利用官方微博、学校官微等将尊师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的科技中去,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处在一个被传统文化包围的氛围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但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重复传统文化中教师“上位者”的观念,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由对老师人格魅力的吸引而产生尊重。
2.全方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
在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被视为服务行业,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我们更着重于强调教师的义务,而很少去关注教师的权利。对于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但对于教师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却很少关注。重构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就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新闻报道、网络等传播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事迹,建立起关于教师的良好舆论氛围,重新塑造思政课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使思政课教师成为社会上人们尊重的职业,让思政课教师找到自己的价值,重拾对思政教育的自信。其次,也要给予思政课教师良好的经济保障,解决教师在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学校要给思政课教师更多享受其权利的机会,同时让其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好的教学的方式,通过提升自己的教学魅力在学生中树立起权威。
3.思政课教师应由知识复制者向研究者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引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高度的道德水平。是能唤起学生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活在世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5] 吴康宁也说过:“感召的、专业的权威则源于教师个体的素养,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是由教师个体素养高低所决定的”[6]思政课教师重塑其权威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其知识感召力。过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灌输"模式进行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大多对思政知识不感兴趣,思政课教师也难以树立其魅力,提升感召力。思政课教师应该改变其知识复制者的角色,不再用一种严肃的方式去传递,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思政学习的真谛。同时,在知识迅速更新的今天,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与学生平等互助的关系。另外,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与生活上的问题,并积极帮助他们去解决,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思政课教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稳定的权威。“权威不是现成被给予的,而是要求我们去争取和必须争取的,如果我们想要要求权威的话。”[7]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提升自身魅力,重新塑造合理权威,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阿·辛科.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词典[M].东方出版社,1991.
[3]熊国清.中小学德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与重塑[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e to Weakening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HEN Yu
(Marxism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 Jing 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has also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is weake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weakening authority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roposes how to shape the authoritative imag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better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akening Author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