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唢呐在交响乐配器法中的运用研究

2018-09-10 03:28孙寅舟
度假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元素

孙寅舟

摘要:本文所选的角度是从具体作品着手,对作曲家谭盾的《地图》中苗唢呐音乐元素的运用情况做了具体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谭盾简介,二是谭盾的音乐创作观,三是笔者对此曲中湘西民间乐器苗唢呐的使用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梳理,旨在论述民间乐器苗唢呐与交响乐碰撞所产生的效应以及带有即兴性质的演奏对作品《地图》的调性布局、和声走向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苗唢呐;配器法;音乐元素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8-0147-02

1谭盾简介

谭盾,被认为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以不同寻常的音乐理念和非常規的音乐创作而活跃在乐坛前沿的作曲家。在谭盾写下的诸多作品中,广泛得到音乐界关注和评论的是他对非常规音乐元素的大胆运用。此举虽然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在客观上的确扩大了音乐的音响范畴、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并弘扬了中国本土文化。《地图》是一部由湘西民间音乐素材与大提琴、管弦乐器组成的多媒体大提琴协奏曲。作曲家谭盾巧妙地将采集的湘西土家族、苗族、侗族音乐的原始声像与现场交响乐队相结合,以西方交响乐创作为手法、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谭盾的音乐创作观

从他早期音乐创作的“融入”观变成后来的“引领”观。谭盾早期创作时脑中所想的音调、音乐观念都是难以让身边同仁们接受的,人们都认为他非常土,所以融入很艰难。但是自从他的交响乐作品《离骚》完成之后,他瞬间从“融入”的角色进入了“引领”的角色,这才是谭盾真正的音乐创作观:引领。

3作品《地图》中的苗唢呐在交响乐配器法中的运用

苗唢呐是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苗唢呐的结构比较特殊,改变碗口与琴杆的联结方式,可以变调:套上吹是 降B调,稍紧一点是B调,拧紧后是C调。其转调后,只能转换定调后上行或下行纯四度、五度音的调,如定 降B可转降E和降F调;定B可转E和升F调;定C可转F和G调。“苗唢呐”主题中的主要动机如谱例图所示。

“苗唢呐”主题几乎贯穿整个第四乐章。唢呐的特点是音高的不确定性,有些是偏低的、有些是偏高的。“苗唢呐”主题中含有以下几种旋法:一是由于乐器的音高特点而出现的替代音;二是超过八度的大跳进;三是倚音;四是下滑音;五是自由延长音;六是颤音(如谱例1所示)。这六种旋法融会贯穿在整个乐章的创作之中。如:第一小节大提琴用了四种旋法。超八度大跳进,装饰音,上、下滑音以及替代音,除了跳进音以外其他旋法和“苗唢呐”主题相比都有所变化,装饰音不是只用一个音装饰,而是用了两个音的上波音。替代音不是直接呈现,而是通过滑音滑上去的。第五小节大提琴声部用了两种旋法,是“苗唢呐”主题中颤音技法的变化使用以及泛音这一演奏技法的使用。其中颤音是发生在相同两个音之间的,而这里的变化在于它呈音阶上行状而不是颤音的状态了,由于作曲家用了跳奏的三十二分音符,所以听起来效果和颤音是非常接近的。泛音技法看似在主题中没出现过,但其实它和替代音所产生的效果是相近的。另外,第六小节和第十小节分别出现了竖琴声部、大提琴声部的连续泛音。“苗唢呐”主题呈示之前的第十五小节用了自由延长音。以上陈述的是在主题出现之前,其六种旋法及其变体的使用。主题呈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提琴都是以加厚音层的方式附和苗唢呐声部的,其主要旋法为双装饰音,被装饰的也是双音,目的是为了加厚音层。而且整个乐章中的大提琴声部一直都伴随着替代音、超过八度的大跳进、倚音、上下滑音、自由延长音、颤音这些旋法的原型或变型的使用。

在配器法方面,这一乐章开头的木管组与大提琴作二重奏、弦乐组演奏音块作为和声支持。这样的乐器组合中,弦乐组的和声手法与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相同,都是由音块组成,都体现了巫文化色彩。木管组与大提琴的二重奏是作为第16小节苗唢呐主题出现之前的替代音色出现的,因为它们提前出现了“苗唢呐”中的六种旋法,并且由双簧管的音色先出现而引出之后的唢呐音色,这样让音色连接得非常自然。主题元素呈示时作曲家用了很多切分节奏的弦乐组下弓法的和弦(如谱例2所示),并且管乐组乐器也以相同的节奏和弦呈现。这些弱位上的断奏和弦与主题声部的连奏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由于一个是旋律声部,一个是和声声部,它们既是对比、又是统一。对比是因为音符时值的长短不同;统一是因为这一乐章由旋律、和声两部分构成。之后弦乐组和独奏的大提琴统一为齐奏并加厚音层,此时的双簧管声部充当的是之前部分大提琴声部的副旋律。最后由四次下弓法并伴随管乐组的相同节奏结束此乐章。

4 总结

这一乐章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围绕“苗唢呐”主题中的旋法技巧而呈示的。基本上只有呈示,没有发展。但是在这些创作手法中一部分是和苗唢呐主题的旋法基本统一的,另一部分是与其形成对比的。它虽然没有在旋律上围绕主题中的旋法技巧而创作,但是却在和声部分出现了这个对比,并且主题是长句,和声部分是短句。这样的对比使主题更为鲜明。与苗唢呐主题旋法相统一的那一部分就是为了先体现主题、再加厚音层强调主题、最后呼应主题,使人印象深刻。所以互为对比的旋律与和声之间的创作手法既是对比的、又是统一的。苗唢呐在作品《地图》的调性布局、和声走向方面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牟洪.管弦乐队配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 龚佩燕.听音寻路—从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谈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思维[J].音乐天地,2008(1):102-103.

[3] 徐国昌.从多媒体交响乐<地图>看谭盾的音乐创作[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77-78.

[4] 吴善茂,谷润生.浅析湘西民歌中的哲学思想[J].民族论坛,1994(2):79-80.

[5] 宋运超.湘西苗唢呐浅说[J].吉首大学学报,1988(3):69-70.

[6] 李长英.湘西民歌外在形式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5):57-58.

[6] 阙本旭.湘西民族文化研究资料辑览[J].吉首大学学报,1993(3):199-200.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
三抓三结合,让欣赏化繁为简
音乐元素的融入: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探析民间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声乐教育
音乐在跆拳道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音乐元素的有效运用思考
谈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探讨动漫人物性格表现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