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赛珍珠故居的历史变迁

2018-09-10 15:29郁青
档案与建设 2018年6期
关键词:赛珍珠平仓南京大学

郁青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西墙根下,矗立着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近代西式小楼。小楼坐西朝东,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加一阁楼层,这就是赛珍珠与其前夫卜凯1920年至1934年在金陵大学执教时期的住宅。赛珍珠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唯一获得普利策奖加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她的获奖作品《大地》等正是在此创作完成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故居又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重要活动场所。赛珍珠故居蕴含着非同寻常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小楼于2011年开始修缮,设为“赛珍珠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作家,缅怀抗日烽火岁月中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

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诞生地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三个月大时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约40年时间。

纵观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共分为四个阶段:愉快的童年生活是在镇江度过的;从美国的大学毕业后回到镇江教书;婚后随丈夫卜凯(John Lossing Buck)在宿州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农村考察;1919年下半年受邀在金陵大学执教直至1934年离开前往美国。在到金陵大学执教之前,她曾在镇江市私立崇实女子中学(今镇江市第三中学)教书。在金陵大学执教之后,她结识了包括林语堂、徐志摩在内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并分别在金陵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两处教授英语和英国文学。金陵大学为赛珍珠的创作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她得以潜心思考之前所接触到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并记录下来,使她之前多年生活的积累得以集中爆发。

她在传记《我的几个世界》中写道:“我在南京的房子,由于大女兒的离开而显得空荡荡的,就连我朋友们和家里人也不能填补。这时我觉得我该坐下来真正开始写作了。一天上午,我整理了一下我的小阁楼,把我那张宽大的中式写字台摆在窗口,正好面对紫金山。每天上午做完家务后,我便坐在打字机前,开始写《大地》。故事是久熟于心的,因为它直接来自我生活中种种耳闻目睹的事情,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正是为自己直到今天仍热爱和景仰的中国农民和普通百姓而积郁的愤慨,驱使我写下了这个故事”[1]。“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写《大地》,前后共花了三个月,自己用打字机把稿子打了两遍。”[2]“写完《大地》后,我依然心潮难平,几乎马上又开始写另外一篇小说《母亲》。”[3]

赛珍珠创作了长篇小说《大地》,由《大地》(1930年)、《儿子们》(1932年)和《分家》(1935年)三部作品组成,通过祖孙三代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在这个中国故事里,土地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词,或显或隐,承载和构建了王家祖孙三代不同的历史空间,揭示了农民受到横扫中国的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模式、西方技术以及社会宗教运动影响而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故事。凭借《大地》等作品,赛珍珠登上了世界顶级的文学圣坛。她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致辞中,她说:“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她也被誉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

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智囊所在地

赛珍珠故居始建于1919年,除了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诞生地以外,还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智囊所在地。

金陵大学西迁之前,为保护学校资产,校长陈裕光委任金大历史系教授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以应变委员会主席兼副校长名义留南京,担任起守护校产的重任。和他一起留守的还有社会学系教授史迈士(Lewis S.C.Smythe)、林学院教授林查理(Charles Riggs),以及一些中国籍教职员工。他们发起和组织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利用金大校园为中国平民设立了难民收容所。

10月14日以后,史迈士、贝德士、米尔士、威尔逊等人入住于赛珍珠故居,为南京安全区的发起和创立创造了条件。12月1日上午9时30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平仓巷3号(赛珍珠故居)开会,讨论人员的分工。南京大屠杀时期,有8位从事安全区工作的美籍人士曾居住于此,他们分别为麦卡伦、米尔士、费吴生、史迈士、宋煦伯、威尔逊、贝德士、林查理。此外,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会议、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会议也经常在此举行,委员会的很多重要文件也是在此拟定及签发的。1938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离开中国前的招待会也在此举办。

孙建秋是金大教师孙明经之女,1946年至1952年随父母居住在平仓巷7号,赛珍珠故居对面。她曾谈起这段历史:“当时那个米尔士,史迈士,贝德士,他们自己都有房子的,但是为了讨论安全区的问题,他们都放弃了自己家里,他们都聚到这儿来,结果他们家都被抢了”。这里是“安全区的头脑”,“七位西方传教士一度住在此处,包括金大的贝德士,安全区的策划好像也是在此进行的。曾被活菩萨魏特琳(Minnie Vautrin)戏称‘光棍楼(bachlors house)”。此处可能是孙建秋记忆有误,根据史料应有8位外籍人士居住于此。

根据程瑞芳日记出版的书籍《无畏的金陵女儿》也提到这段历史:“因为在这里当时居住着有无线电的各位外国教授”,“当时所有的美国教授都聚集在平仓巷3号的赛珍珠楼内,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家惨遭洗劫”。《魏特琳日记》也提到:“晚上8时。我在平仓巷3号参加了为拉贝先生举行的另一个招待会,大使馆的成员也出席了招待会,包括日本大使馆的福井、田中和安井。人们发表了演说,拉贝也致了辞,他的讲话得体、谦虚和真诚,并表达了为了南京的难民而进一步合作的愿望”。[4]

南京大屠杀期间,赛珍珠故居也收容了部分难民。史迈士于1938年致朋友函中写道:“一些美国朋友的房屋都遭到日本士兵的洗劫——不错,我们在阁楼里抓住他们正在翻箱倒柜,在藏有妇女的地下室将他们撵走——但我们的房屋挤满了难民,他们掩盖了我们的大部分物品!”[5]“我们八个人住在这所房子里,白天我们却没有一个人能留下保护逃难者。”[6]

由此推测赛珍珠故居在1937年至1938年间一直被用作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的居住及办公用房,同时也收容部分难民。1946年金大复校,故居闲置。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南京大学设于金陵大学原址,赛珍珠故居被用作中文系办公楼。1990年前后中文系迁出,这里又被用作南京大学资产管理公司的办公楼,直至2011年故居修复工作开始。

三、赛珍珠故居原址争议

20世纪初期金陵大学校园内建有很多传教士和教职工住宿的小楼,赛珍珠故居地处的平仓巷就有许多同时代的建筑,因此赛珍珠故居原址众说纷纭,存在许多争议。一是位于南京大学西门外小坡上,与赛珍珠故居仅隔平仓巷的建筑,现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办公楼,二是位于赛珍珠故居西南方位不远处的一栋洋房,原是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故居,现为爱德基金会办公所在地,这两幢洋房都是与赛珍珠故居同一时期的住宅,在一些书籍和报刊杂志中都曾被误认为赛珍珠故居。在此通过历史文献、口述档案、影像档案对故居进行考证。

1.历史文献。南京赛珍珠故居现有的老照片共四张:民国二十二年的《文艺月刊》第4卷第6期“勃克夫人的创作生活”和民国二十三年的《现代》第4卷第5期“勃克夫人(Mrs. Pearl S. Buck)访问记”,分别刊登了赛珍珠故居外观图;卜凯的个人网站上发现故居的“冬景”和“夏景”图。根据这四张照片,经过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们的多次比对和研究,初步证实赛珍珠故居就是南京大学西南楼后面的洋房(原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楼)。

2.口述档案。作为金陵大学教师,当时孙明经一家也住在平仓巷,正好住在赛珍珠楼斜对面。为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两位学生专程拜访了孙明经的后人孙健三和孙建秋,并分享了采访内容。孙健三回忆,当时他经常被父亲(孙明经)罚抄书,被关在他家二楼的房间里,有窗户对着赛珍珠家的院子,所以他“看这个院子是很清楚的”。他對赛珍珠楼外面的院门记忆尤为深刻,并且画了一张当时平仓巷沿线的平面图,还特别放大画了赛珍珠家院门的部分。这些口述档案为赛珍珠故居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影像档案。2005年赛珍珠养女Janice访问中国,参观了各地的赛珍珠故居。Janice在美国被赛珍珠夫妇领养后,就与他们一起回到中国并居住在这栋房子内,是唯一在世的曾在南京这赛珍珠故居居住过的人。南京大学刘海平教授作为国内赛珍珠研究的专家,陪同参观并作翻译。他为我们提供了当时Janice参观的影像档案,这份珍贵的影像档案提供了最有价值的信息。原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女儿陈佩洁女士也陪同参观了赛珍珠楼。金陵大学时期,他们两家都住在平仓巷。

录像中,Janice在小楼门前即开始回忆起小楼内各个房间的情况。她指出,赛珍珠与卜凯家当时的门牌号是平仓巷3号,而陈裕光家的门牌号是平仓巷5号。一进故居,她就认出门厅右手的大房间就是原来的餐厅,左手是原来的客厅,客厅、餐厅与门厅的连接处都是推拉门(sliding door)。餐厅里放着一个圆形的大餐桌(one big round table),当时赛珍珠的助手龙墨芗也和他们一家居住在这个小楼里,并常使用这个餐厅作为他做翻译工作的地方。她还指出小楼一层西北角的房间是原来的厨房。她称现在东北角这个堆放杂物的小房间为“备餐间”(pantry),而小楼南面突出的房间为“露台”(porch)。她甚至提到小楼中有一个“Downweighter”。

通过对上述历史档案的有效利用,我们最终确定了赛珍珠故居,也理清了故居内部的空间布局以及各房间的功能。

四、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在镇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期,大学毕业后作为中学教师在镇江生活了一段时间,1919年随卜凯搬到南京后作为大学教师及职业作家在此楼居住生活,1934年回美后作为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致力于慈善事业。赛珍珠居住在南京的这段时光是其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她思想日益成熟并逐渐步入文学创作的阶段,而这栋小楼与她的文学创作生涯息息相关。想要真正了解她,就必须了解她在金陵大学生活的这段岁月。这是位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赛珍珠故居有别于其他赛珍珠故居的特色所在。

1998年,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探访了赛珍珠故居,当时的报道援引老布什总统的话:“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两年后的2000年5月,南京大学正式给赛珍珠故居挂牌。2006年6月5日,南京赛珍珠故居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纪念这位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充满热爱,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女性,2011年起,南京大学着手修缮故居。经过反复商讨,采用故居复原与生平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情景再现,复原当时赛珍珠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观者叙述赛珍珠与中国的不解之缘。2012年5月19日,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赛珍珠纪念馆正式揭牌,赛珍珠故居修缮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

纪念馆共4层,包括地下室以及阁楼,总面积约600平方米,采用展墙、展板、展柜、照片墙、灯箱、投影等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赛珍珠的一生,尤其是她在南京的生活细节。同时,纪念馆收集了赛珍珠著作百余部及大量的图片、文字等史料,大部分为民国时期的档案。开放后的赛珍珠纪念馆分为以下展区:1.地下室多媒体播放厅,主要播放赛珍珠的纪录片《东风·西风》;2.一楼的赛珍珠生平展以及厨房、备餐间等场景复原的相关展示;3.二楼金陵大学展和创作成果展,结合赛珍珠夫妇卧室以及钢琴房等展示;4.阁楼的《大地》故事展,包括《大地》影片循环放映等展示;5.外围展示区。通过史料考证,赛珍珠故居当年外围空旷,花影摇窗,绿草茸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复原外围环境,但是也尽量开辟出了一片天地。现在赛珍珠故居四周生长茂密繁盛的松树将小楼映衬得古朴而又富有文化气息。楼前草坪上,矗立着一座赛珍珠半身铜像,她手中拿着一本书,若有所思地凝望着前方,底座上刻着“赛珍珠,l892—1973”字样。

参考文献

[1][2][3]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285、286页。

[4]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16页。

[5][6]《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344页。

猜你喜欢
赛珍珠平仓南京大学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风车山麓
平仓燃眉
个股股票质押风险需警惕
Homosexual Marriage Legislation in China
爱心大使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