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伟
摘要:分析体医结合课程教学基本情况,阐述模块化教学的概念及其特点,针对医学生的要求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设置、知识点划分以及理论课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规定,实践证明,体医结合课程模块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医结合;模块化
模块化教学体系MES(Modules of Em- 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以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模块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结构衔接的考虑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模块教学独立性、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
4P医学教育模式、体育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体医结合”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运动是良医”的学术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如何从医学的角度阐明体力活动和静态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体育教育如何健康教育相结合;怎样把握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建立一个体现整体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开放的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体系应是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体医结合”课程实践
(一)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近几年,模块化教学法(MES)已开始在我国部分高校得以实施,并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论的重要成果。它不仅建构体育课程的结构,优化体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建立完整灵活的运动项目单元,提高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使得体育项目的学习更加科学有序。在“体医结合”平台下规范模块化教学进程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创新,扩展延伸了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了医学生对体育运动实践与医疗保健知识的融合运用,是“体医结合”理论下医科院校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基于以上观点,经过广泛调研与探索与完善,我们构建了体医结合模块化教学计划表(见表1)。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模块设计
在体育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体育知识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的描述。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模块基本课程的后期选择“体质提高”和“医疗体育”两大模块内的相应内容,可自主选择学习总量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学时和学生自主学习学时两部分,两者的学时分配比例可依据模块类型的不同进行灵活调整。如运动处方实训模块可以采用24:8(20学时为讲授课学时,8学时为自主学习学时);运动训练模块可以采用6:26。
(三)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教学目标分析及模块组合设计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定位,通过对学生能力需求的深入调研,构建整体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开放的体育模块化教学体系。模块教学集中在5个学期完成,第1学年为传统体育教学模块Ⅰ-Ⅵ,第2学年为体质提高模块Ⅰ-Ⅵ。第五学期为限定选修课,医疗体育模块为重要内容,教学历时16周,提高医学生预防与控制疾病的实践技能,实现课内外多级联动一体化,拓展了医学生运动与医学知识领域。
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行梳理细化,并優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构成特定的体育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所确定的锻炼目标,以处方的形式,利用多样的身体练习形式及方法,规定适当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解决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将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转变为按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
二、模块化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一)模块化教学对教师的影响
模块化教学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在完成规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体医结合教学,联合体育、预防、公卫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建研究群体,建立医学与健康教育交叉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医学院校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通过两年的实践,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优化了实践课的效果。
(二)教学评价是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了能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模块课程建立学生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学生成绩评定包括纵向评价、横向评价、量化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多角度综合评定环节,分别约占总成绩8%,8%,10%,14%,10%和50%,对每个考核环节的考核点均有明确的规定,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人际交流能力。
三、结语
本研究定位于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核心问题,探索医学院校医疗保健体育的开展与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的应用与实践。本研究的参考经验和示范效应,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从长远看,对我校及全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