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国
〔提要〕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理论创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国家利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权责平衡、原则规范、价值理念五个向度,科学回答了当今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8832(2018)6期0001-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中国方案,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中国传统外交思想和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其立意高远宏大,内涵丰富深刻,包含多重辩证统一关系。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辩证统一性,以期进一步理解这一重要思想,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
一、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辨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上是利益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通过国家间利益协调实现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共同利益是国家间交往合作的基础。在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仍是主权国家的合法权利。随着全球化发展,各种全球性问题挑战亦日益凸显,在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或独善其身,各国在维护地区乃至全球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打击恐怖主义等各种极端势力、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具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同住“地球村”的各国客观上已构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各国在维护、追求本国合法的国家利益过程中,也应注重维护、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至少不能违反现行国际法或损害人类共同利益。从狭隘落后的民族国家主义出发,追求一己私利,不但可能损害其他国家的合法利益,最终也难以从根本上维护本国利益。
习近平主席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主义的创新性超越,对国家主权观念的继承性创新,蕴含着维护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辩证统一。十九大报告指出,“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中国绝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但中国“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家发展与全人类命运前途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必须同舟共济,争取和衷共济。“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别国利益乃至人类共同利益,不能把自己的繁荣富裕、发展强大建立在别国的贫穷、落后、被剥削、被欺凌之上,更不能建立在损害人类共同利益之上。“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爾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因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
要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国际社会应积极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努力寻求各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即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与地区国家安全融合起来,不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其他各国共同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也包含生态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态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体”不仅关系中华民族发展大计,还关乎全球生态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地球是人类唯一共生的家园,敬畏、珍惜、保护地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延续的重要基础。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中一大要点便是“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了摆脱中国长期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发展误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的“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指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而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主席强调“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安全。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主旨讲演中呼吁,“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的演讲中重申,“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蕴含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不仅是中国国家治理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绿色亮点,指出了建设人类生态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三、全球治理话语权与大国责任担当的辨证统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构建国际责任共同体,实现全球治理的公正合理、卓有成效,不仅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平等协商,而且必须遵循话语权与责任的辩证统一原则。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和多样化,二战后形成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全球性挑战的日益突出所带来的全球治理赤字问题亟待解决,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增强全球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规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时代课题。在法理上,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平等参与本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权利和合理分担治理责任的义务。而事实上,经济治理、安全治理、环境治理等问题,不仅涉及公正、道义,还与效率、能力密切相关,是涵盖治理规则制定、机制运作、权力行使、责任分担等领域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问题,这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症结所在。
目前,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势头难以逆转,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立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观,主张地区问题应由地区内相关国家协商处理、全球性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各国都应在全球治理中有相应的话语权,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为维护由其主导的不公正的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体制,抵制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甚至通过推卸理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和发起全球性贸易争端维护自身利益。
结合国际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及效率考量,全球治理应遵循共同参与、平等协商与权责平衡、统一原则。对于共同参与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由于该原则基于国际公平正义诉求,并无国家公开反对其合理性。对于平等协商原则,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换言之,国际(力量)格局决定全球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随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而变化,因而该原则的落实为全球治理博弈之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治理话语权及其分配虽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而调整,但由于权力与责任一体两面,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行使也意味着相应的全球治理责任的担当。因此,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应是治理话语权与治理责任的辩证统一,各国的权力行使和责任担当应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而作相应调整。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方面肩负重任。随着自身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升,中国积极全面参与以联合国多边外交为主要平台的全球经济、安全、环境治理,坚决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国际责任,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全球治理话语权与大国责任担当的辩证统一。“一带一路”倡议便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
四、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完善国际规范规则的辩证统一
人类社会互动需要有规范约束和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注重规范建设。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完善国际规范规则的辩证统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国际秩序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努力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当今世界有两种违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等时代要求的国际秩序观:一是以维护稳定为由罔顾公平正义,主张因循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二是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由,不顾和平稳定大局,主張对现有国际秩序推倒重来。应当承认,二战后国际秩序反映了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大多数国家诉求,有其公正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美西方国家利用其力量优势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不公正、不合理一面。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对现有国际秩序推倒重来,搞颠覆性替代,而是在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上,对现行国际规范中不公正、不合理甚至违背时代进步潮流、无法回应时代新需求的部分加以改进和补充,其核心是各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其本质是重塑和谐发展的国际秩序。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完善国际规范规则的辩证统一,既遵循现有国际法基本原则,又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有利于促进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化。一方面,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捍卫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习近平主席强调“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他主张通过补充、完善现行国际规范规则,推动现行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化方向发展,多次在国际场合表示中国愿与各国一道,促进国际秩序更趋公正合理化,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完善国际规范规则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五、中国价值理念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共同的认知,其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的是共同价值的认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把优秀的中国价值理念融入人类共同价值观培育之中,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各国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各国为深化合作,减少猜疑和摩擦,有必要培育共同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培育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全球传播,不是以唯我独尊、“善恶对立”的立场否定其他价值观,而是对丰富多彩的各民族价值观的包容与升华,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系统性观念塑造。
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培育中,被近14亿中国人认同、五千年赓续不绝、具有浓烈“天下主义”情怀和鲜明“和合”价值取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地球村”时代越来越具有国际感召力。“和合”价值理念体现了尊重人类共同利益,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和威胁,如“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和衷共济”“中庸包容”“兼爱非攻”“义利合一”“和而不同”“讲信修睦”等等。中华“和合”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是以“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为宗旨的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国际社会深化合作、应对挑战的强大精神资源,是构建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从中华“和合”文化中汲取丰富智慧,把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与当今国际发展大势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可供各国共享的价值理念,其所包含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亲诚、信义、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合作、共赢”等价值理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与联合国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饱含东方智慧、体现世间至道的中国“和合”价值理念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相辅相成,实际上已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智慧之源。作为中国价值理念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与人类共同价值观在终极意义上是一致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与人类共同追求也高度一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伟业中,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中国价值理念的弘扬与融入。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六、结语
人类利益共同体、生态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规范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构成有机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彼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利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权责平衡、原则规范、价值理念等向度,科学回答了当今高度互相依存又纷乱不安、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应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继承人类精神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世界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显示了对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切关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最新理论创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更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应有的历史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长远的共同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其对其他国家的外交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世界各国而言,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直面共同威胁与挑战,同心协力地向这一崇高愿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