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付伟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析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效率的八个关键环节,对其中应关注的事项、应采取的方法给出具体说明,以更好地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八步审计 内部审计 关键环节 资源 效率 质量
内部审计项目的完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审计
资源有限、审计任务繁重等因素叠加下,审计人员要保质保量完成审计任务极具挑战性。需要审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八步审计”指在审计过程中,重点抓好八个关键环节,抓住审计“牛鼻子”,破解上述矛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确定审计项目的重点领域
(一)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领域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风险导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企业各领域的风险大小,从而决定把哪些领域列为审计项目;二是在审计项目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充分考虑该项目中哪个环节存在较大风险,进而决定将有效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风险较大的环节中去。本文所述的风险导向,主要针对第二种情况。
对风险大小的判定,没有绝对的标准,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判定。例如,根据流失难易程度进行判定:在资产管理审计中,对于金额较大的资产,自然应该作为风险较大的审计对象进行考虑,但也不是唯一标准,还应综合考虑资产流失难易程度。金额较大且不易流失的固定资产,如核电站的核岛和机组设备,金额虽大,但不易流失,这类设备在审计时进行现场查看即可,不建议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金额较大且容易流失的固定资产,如贵重的办公设备、机器设备,通常体积小巧无须安装(高性能照相机、IT类设备等),设备流失风险较大,审计时就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此外,货币资金流动性较强,容易出现挪用等风险,也应予以关注。
(二)以重要性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领域
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释义,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由于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在特定资源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想要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审计项目,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来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审计人员根据内部控制标准,对审计领域作出职业判断;二是采取访谈法,对公司管理层或基层员工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关注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一般会访谈公司管理层,听取他们对审计项目的关注点,或者他们认为哪些领域需要审计人员关注。
二、制定差异化的审计方案
项目审计方案应在审计实施前完成编制,并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审计方案有助于抓住主要问题和环节,有层次、有步骤、有秩序、有计划地开展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情况直接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方案一般包含如下因素:一是审计目的,即简要描述审计项目要实现什么目标;二是审计范围,即描述对哪些业务领域进行审计,或对哪些业务环节进行审计;三是审计对象,一个单位内部有许多部门,内部审计方案中要明确对哪些部门进行审计;四是审计覆盖期间;五是审计大纲,这是审计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设立审计分项、简要描述各审计分项的主要审查内容、各审计分项的风险点分析以及相应采取的审计方法等。
一个好的审计方案还应有合理的工作分工。因时间所限,一个审计项目一般由一个审计小组来完成,小组成员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各自擅长的领域。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结合审计小组成员的专业特长或兴趣偏好,扬长避短,形成团队配合作战的合力。
审计方案还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性即该方案是为完成该审计项目而编制的,是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而编制的,所确定的审计重点和采取的审计方法是根据审计目的和审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决定的。
三、获取正确适用的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指查明审计客体的行为规范,是据以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的客观尺度。审计依据种类较多,从来源渠道可分为外部依据和内部依据。外部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級主管部门发布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内部依据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财务预算、经济合同和各项规章制度、程序体系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获取适用的审计依据,这是做好审计项目的前提条件。
四、进行充分有效的审计沟通
(一)沟通环节
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需求推诿、拖延甚至刁难等不配合现象,一般表现在以下环节:
1.获取审计资料环节。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按要求提供审计资料,主要表现为:阳奉阴违型。当审计人员索要审计资料时,满口答应积极配合,但就是拖着不给,让你无可奈何,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不理不睬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需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辩论争吵型。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合理需求挑刺找毛病,无理辩三分,拖延提供审计资料。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导致审计人员无法获取资料或不能及时、完整地获取审计资料,进而影响审计效率和质量。
2.审计发现确认环节。当审计人员完成现场审计后,要对审计发现事项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确认,这也是PK最为激烈的环节。有些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看待审计发现的事实,总认为审计人员是和自己过不去,是来挑毛病的,即使自己经办的业务违规也不愿意承认,或百般狡辩,影响审计进度。
3.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环节。对于已经确认的审计发现事项,审计人员需要给出整改意见或建议,这一环节也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达成一致。
(二)沟通方法
1.统一战线。审计人员可强调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公司健康发展,为员工长远利益服务,审计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审计工作对事不对人,是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或提出合理建议的。
2.善用技巧。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要保持耐心,讲明原委,平等对话,以诚待人。特别要注意讲话的语气、声调,避免刺激对方,应注意根据不同对象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
3.不厌其烦。若被审计单位不愿意提供审计资料,审计人员要不厌其烦,耐心沟通。
4.多种渠道。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当面拜访、电话交流、发送邮件、发送函件等方式与被审计单位或人员进行沟通,以达到预期效果。
5.高层协调。若审计人员采取多种沟通办法仍无成效,必要时可以向上级汇报,通过公司领导层协调。
五、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资料
审计资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核心内容和载体,是判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合法合规经营的权威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电子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等。
内部审计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审计项目,需要获取不同的审计资料。不管何种审计项目,在获取审计资料时都应当充分关注审计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样本量有关。相关性是指证据和审计业务相关联,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可靠性是指审计证据的可信程度,如审计人员亲自盘点的库存现金要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字更为可信。
六、采取灵活适当的审计方法
常用的审计方法包括审核、观察、监盘、询问、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需求,采取灵活有效的审计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以资产管理专项审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账账核对法
在审计固定资产时,采用这种方法较为有效。这里的“账”,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固定资产明细账、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台账、设备采购立项申请表等。通过对比检查,往往会发现诸多端倪,如设备采购后,财务部门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实物归口管理部门也未建立台账,形成账外资产,这类资产流失风险极大;或设备采购后,财务部门做了记账凭证,但未记录固定资产明细账,记账凭证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符,未转为固定资产,这种情况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新采购固定资产不入账或未及时入账,同样存在固定资产流失风险;或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实物归口管理部门的台账不符,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为固定资产盘点带来很大困难。
(二)账实核对法
进行固定资产审计,账实核对法是核心方法,是检验固定资产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实际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是盘点法,往往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1.固定资产未粘贴条码或条码粘贴混乱。这种情况较为常见,给固定资产盘点带来极大麻烦。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固定资产,因采购批次不同,导致采购价格、折旧期限也不一样,若不粘贴固定资产条形码,就会给盘点、折旧、维修带来极大不便。更有甚者,将A类资产的条码贴到B类固定资产上,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2.固定资产盘亏。将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与实物归口管理部门的实际资产进行核对,对存放在仓库和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往往会发现盘亏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需根据情况进一步审查。
3.固定资产盘盈。实地盘点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固定资产在库或在用,但账面上却没有记载该类资产,也需要根据情况追查原因。
七、撰写简明易懂的审计报告
实际工作中会发现,有的审计人员撰写的审计报告清晰易懂、化繁为简、直击要害,有的却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编写一份优秀的审计报告,要把握一条重要原则:编写审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组织改善现有状况,实现组织目标。由于审计期望差的客观存在,撰写一份好的审计报告更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专业素质,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内部审计准则关于审计报告的一般原则;二是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一)灵活运用审计报告编写原则
内部审计准则关于編写审计报告的一般原则有较多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几点:审计报告的编写应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锤炼审计报告编写能力
编写审计报告的目的是审计人员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传递给被审计单位,使被审计单位能够正确解读审计人员的本意并采取有效整改措施,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因而,编写一份好的审计报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实事求是,客观描述事实。审计对事不对人,不能个人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情绪。二是审计依据充分,审计证据确凿。三是语言表述准确、凝练,不用“可能、或许”等模棱两可的词句,删繁就简,多用简短句型,简明易懂。四是突出重点,细枝末节的审计发现可以简化。五是善于总结归类,将各项审计发现认真梳理,分门别类,同一类型的审计发现归为一类编写。六是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八、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建议
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就像医生的处方,除了找到问题所在,还要针对这些问题,开出治病药方。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才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价值。
(一)充分的调研
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个性问题,应进行深入调查、系统分析和研究,从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客观、切实可行的评价和建议。调研内容: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层面,要清楚国家法规层面的相关规定或解释;二是国资委及集团公司层面,要了解清楚这两个层面对相关问题的具体要求或规定,有没有出台相关文件;三是行业层面,比如核电企业,要清楚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等相关机构的政策、规定等;四是同级公司层面,这个最具有参考性,集团内部的其他兄弟公司,业务基本相同,管理模式大同小异,组织文化一脉相承,可调研兄弟公司的做法,获取先进经验。
(二)反复的沟通
审计人员有自身的专业背景,而被审计单位人员是专门从事该领域工作的,因此从专业角度讲,审计人员未必拥有比被审计人员更专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经验。当然,审计人员拥有信息集中等优势。因此,在提出审计整改建议时,审计人员应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反复沟通,达成共识,这样也有利于审计发现事项的整改落实。
(三)可行的建议
审计人员提出的整改建议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审计整改建议若与本企业的环境、体制等不相匹配,则无参考价值。
一个完整的审计过程,除以上提到的八个关键步骤外,还有许多其他工作要做。八步审计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因时因势制宜。
(作者单位: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邮政编码:516545,电子邮箱:xfuwei@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马妍.风险导向审计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6(5):34-37
杨书怀.不合理审计期望差弥合:基于审计报告的有效沟通[J].财经论丛, 2010(2):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