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传出两大喜讯: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评审,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摘得全国首个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创造的“江汉模式”系统集成并形成中国首部《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实用范本。
互联网+养医结合
小病不出门 大病医生到床前
早在4年前,由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计委三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在北京、湖北、云南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便是湖北的试点单位之一。
现在,在江汉区社会福利院的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可以看到,院里的老人以及周边社区的老人,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进行远程诊断,还可以把全国知名专家请到老人的床边問诊。
“线上通过与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合作建立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让福利院里的老人与全国如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熊承刚书记介绍说,远程会诊为老人和亲属减少了来回奔波的痛苦,节省了就医成本,得到了老人们极大的欢迎与认可。同时,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还通过网上医疗、护理等知识培训、讲座,开展远程医疗教育。
据了解,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开展至今,武汉市3家试点单位共参加远程教学79次,远程会诊23例。其中,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参加远程教学38次,向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申请远程会诊13例,参加远程疑难病例讨论3次。此外,与空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开展三方疑难病例联合会诊3次。
这种“小病不出门、大病医生到床前”的互联网+养医结合的模式受到了老年公寓和周边社区老年人的广泛好评。
养老服务“标准化”
行业内规范的起草者参与者
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行业内人士都称之为“领头羊”。
今年初,通过整合养老服务业国家和行业标准,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经过两年时间,由熊承刚书记、周春芳院长牵头编写的100万字《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今年正式出版,使得全国养老机构有了可借鉴的养老服务实操指南范本。
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将《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用手册》中的服务标准细化到全院13个部门的85个岗位,共计110个服务流程,使得老人享受的各项服务“更精细”。一个行业内的标准集成,一个全国可以借鉴的规范,居然出自这样一个基层单位,究其原因就在于,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在养老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有了广泛照护的经验,这样才能成为行业标准的领跑者。
“标准的出台只是一个起点,推广和应用才是目的。”江汉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为此,江汉区第一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召开院长培训会,讲解标准的具体应用方式。
在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每一个服务员都经过严格的培训。院内运用最先进的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对老人的状况进行评估,对服务员的工作流程、照护水平动态管理,并以此作为绩效考核依据。这样一来,院内的管理、服务员的工作都得心应手。
“一院双制”
既要社会化 也要能“兜底”
“一院双制”是开创“江汉模式”的起步。在政策引导下,作为一家公办养老机构,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在运营机制上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2009年,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在保障“三无”老人供养床位的前提下,创立了江汉区老年公寓,探索“一院双制”的新模式,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运营机制”。
其中,老公寓保持公办养老机构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新公寓按照民营机构的运行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但新公寓管理团队对所有的国有设施设备,都只有使用权和管理权。
在服务对象上,福利院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入住的“老人”只要身体状况不发生改变,自己不提出调整级别和房间,就可以一直保持原来的收费价格;而入住新老年公寓的老年人,作为“新人”按照市场化方式收费。
“这样既能保证公办养老机构的‘兜底保障功能,又能通过社会化运作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院长周春芳说。
“一院双制”的新模式是公办养老机构在公建民营方向上的一次探索。目前从老年公寓的状况来看,运营情况良好,老年人在这里的养老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在这里每天上课、唱歌、听讲座,隔周还有电影看,每月一次集体生日宴,节假日还有各种丰富的文娱活动,81岁的姚惠玲老奶奶说:“我在这里每天都很忙、很充实,每天在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在中国养老服务业,江汉区社会福利院是一张代表了武汉的名片。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冯晓丽说:“武汉市江汉区社会福利院在养老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方面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是全国养老机构的一面旗帜。”
“一院双制”“行业内企业标准制定者”“互联网+养医结合”“五星养老服务”等众多探索和成就,更是奠定了“江汉模式”在养老服务业中的领头羊地位。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