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宫机场的前世今生

2018-09-10 08:28程薇薇徐海兵
档案与建设 2018年8期

程薇薇 徐海兵

南京明故宫,大明王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20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明太祖生前恐怕做梦都不曾想到,在他倾全国之力精心打造的深宫大内,在历史改朝换代的震荡中废弃荒芜,留下一片残垣断壁,然而在这片废墟上,发展起了中国近现代的航空事业。

(一)

明故宫机场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南京历史上起降民航班机最早的陆地机场,也是南京及周边地区首开夜航航班的机场。明故宫机场西临秦淮河支流,北连中山东路,东接御道街,南靠明御河,始建于1927年,1956年废弃。

1927年底,因南京第一座机场——小营机场场地有限、起降困难,无法满足需要,国民政府航空署在明故宫遗址清理瓦砾,修建一条土跑道和几间简易棚屋,建成明故宫机场。机场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左右。当时起落在机场的是“可塞机”[1]。和小营机场一样,明故宫机场建立的初衷,也是出于军事的考虑。

明故宫机场修建后,从1929年至1948年,经过三次改扩建。明故宫机场拥有交叉跑道两条,分别长1001米和837.3米,宽约100米;水泥停机坪28450平方米,能满足当时的巨型飞机DC-3民航机的起降。

1929年4月的第一次扩建,将原来的土跑道扩成800米长的碎石道面,479米长、25米宽的滑行道,机场面积达到1.27平方公里。同年8月,明故宫机场首次开辟上海—南京航线即“沪宁线”,运载2000多封邮件的飞机在明故宫机场降落,这条航线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条民用航线。1931年3月,中国航空公司在明故宫机场建设候机室和办事处,面积196平方米。

1934年,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委员会成立明故宫航站,航空委员会和首都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明故宫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1936年5月,国民政府第二次扩建明故宫机场,征用土地21.33万平方米。1937年3月机场西北隅建综合性站房一所,内设办公室、无线电报室、储藏室、关税检查室、候机室等。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又扩大飞机场,把第一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并入场内。修筑滑行道一条,长489米,宽25米。

1946年12月28日一天之内,三架客机先后在上海地区因浓雾影响而坠毁,共死亡77人,重伤22人。之后,民用机场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1947年6月,明故宫机场进行第三次扩建,拓长跑道、新建候机室,还增加了夜航灯光设备。

明故宫机场不仅是一座机场,还曾经是修理工厂、航空器材总库。

据史料记载,1930年8月1日,航空署在南京明故宫机场建立了修理工厂,该厂被称为民国时期“第一修理工厂”,林福元[2]任厂长。一年后,在光华门外大校场扩充新厂,并将在淞沪战役中被毁的上海航空工厂的员工充实该厂。1933年3月,正式称为首都航空工厂,以刘敬宜[3]为厂长。1935年5月,航委会把该厂改为第一修理工厂。每月可修理五六架飞机,还设计制造了“爪哇”号轻轰炸机。以后陈昌祖、田培业、陈鸿汉等人继任厂长。日军进攻南京时,工厂迁往衡阳。

1930年,航空署在南京明故宫机场筹设临时航空器材总库,以陈味秋为主任。同时,在上海和汉口设立了分库。至抗战前,陆续成立了6个航空器材库。1935年6月,航委会把南京的航空器材总库改为第一航空器材库,库址分设明故宫和大校场机场两处。南京失陷后,该库迁衡阳。武汉弃守后,准备经桂林迁至贵州的安顺。因缺乏交通工具,该库暂驻桂林,在衡阳设立分储所。

(二)

明故宫机场起落了无数政要名人,见证了许多前尘往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作品,只可惜,他在人世间仅活了35个年头。1931年初,为了照顾新婚不久的陆小曼,应付庞大的家庭开支,徐志摩到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兼职任教,常常往返于北平、上海、南京之间。当年11月19日早上,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当晚的中国古代建筑讲演,迫不及待地从明故宫机场搭乘中国航空公司“京平线”一架“济南号”邮政班机,飞往北平。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信件,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不幸身亡。

1931年4月,国民政府在大校场建立了中央航空学校,蔣介石任校长。从1934年始,明故宫机场改为民用机场,而大校场机场则为军用。

1935年秋,小说家张恨水迁居南京。某次去中央医院看病,他惊讶地发现,一街之隔的明故宫遗址,居然改成机场,“大号的邮航机,比翼双栖的和那一角的宫门,作了一个划时代的对照。”此时国府首都正享受着最后的宁静时光,在这座驻有蒋介石专机机队的“首都机场”里,这边是民航巨头“中航”[4]与“欧亚”[5]针锋相对地将新式客机投入运营,那边是陆军航测机与空军战机此起彼落,马达喧嚣。偶尔,有车队径直开到停机坪上,神色冷峻的蒋介石匆匆下车,登上专机,飞向前线。

有一种说法认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京时是在明故宫机场降落,张学良随即被扣押,送往北极阁宋子文公馆,开始了长期的软禁生涯。其实不然,1936年时明故宫机场正在进行第二次扩建。据张学良私人飞行员、美国人伦纳德回忆,当时是两架飞机降落在建于1929年的南京大校场机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8月,日军空袭南京,停在明故宫机场的“欧亚”2号机被炸成重伤。

1945年抗战胜利,8月16日,美式装备的新六军廖耀湘部队乘坐美军飞机陆续降落在明故宫机场,完成对南京日军的受降工作。

据有关专家考证,1947年12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中婚礼就在明故宫机场举行。穿着婚纱的新娘和身着中式礼服的新郎,登上一架小型客机,于南京上空盘旋时,在机舱内完成结婚仪式。这对新人,可谓另类婚礼的鼻祖了。

《新民报》驻南京特派记者金光群在《忆南北通邮一段往事》中写道:“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区在日益扩大的同时,国统区在日渐缩小,直接导致邮路受阻,各地因此积压了大量的邮件。1949年国共通邮谈判时,国民政府邮政总局专门组成一个正式代表团。团长为邮政局副局长梅贻璠,团员有翁灏英、沈鑫、李雄等四人,并报请交通部核准,交通部为此还发一个指令,批准组团参加通邮谈判。他们租了中央航空公司一架飞机,又集中各地发往北方的3000公斤邮件,定4月1日由南京启程。”1949年4月1日早晨,金光群到南京明故宫机场去送通邮代表团时,国民政府和平谈判团也在这天出发。在机场,两个代表团合影留念。飞机起飞前,金光群看到两辆装满邮袋的大卡车开到停机坪,邮件装进机舱,里面承载着千万人的思念深情。

1949年4月23日上午,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匆匆来到明故宫机场,登上“追云号”专机,飞离南京。当天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

(三)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迎接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南京,飞机就降落在明故宫机场。笔者推测,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使用明故宫机场。1956年7月,南京民航机构由明故宫机场搬迁到大校场。同年10月,该机场即告废弃。从1927年建立,至1956年废弃,明故宫机场在南京历史上存在了29年,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民航客运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保存中国航空事业的成果,避免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195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航空机务处第21厂,迁到明故宫机场。1951年5月28日,根据中央规定,将空军工程部第21厂移交中央重工业部航空局领导,改名为国营第511厂。

之后,明故宫机场几经移交,里面除了有空军21厂以外,先后有华东空军工程部、华东空军后勤营房管理处、中央民航局、空军电台等单位驻扎。

1951年,由国营第511厂(金城机械厂)筹办“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择校址于明故宫午门外东华门(当时称东长安门)内御道街东侧,午门外御道街西侧明故宫社稷坛遺址内建设学校宿舍。该校于1952年10月正式建成挂牌。1956年升格为南京航空学院,这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设有研究生院。后来定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根据《白下文史》记载,现在的瑞金路小学还有一两百米的机场跑道遗址。2013年,瑞金路小学进行综合楼项目的施工。现场几位施工人员介绍:“我们挖基础时还看到过跑道。跑道是石头垫的路基,上面由混凝土浇筑,施工前还有考古人员到现场来过呢。”施工人员指着学校内南面一排正在维修的教学楼讲述:“我们就是在这里挖基础时看到跑道的。”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他们的维修施工是在跑道上层进行的,并没有破坏跑道。

由金城机械厂发展形成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于2001年与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联合组建新的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金城集团以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为己任,在对国家的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员工总人数超过八千人,成为拥有机电液压、轻型动力、车辆、国际、生产服务五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如今,中航科技城在明故宫机场旧址即将崛起。

参考文献

[1]“可塞机”是一种可携带100公斤炸弹的轻型轰炸机,由美国军工厂出品,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飞行武器。

[2]林福元(1890—1962),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开平县赤水镇林屋回龙里人。青年时曾研习机械工程。1911年初,他考入美国寇蒂斯莱特航空学校,1913年3月毕业。曾在美国西部举行过多次飞行表演,以飞行技术高超而蜚声美国。1917年被任命为广东航空队副队长,追随孙中山革命。先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空军班机械组长、航空署机务处长、第一飞机修理厂厂长、广东航空学校教育长、广东空军参谋长、广州东山飞机制造厂厂长、中央航空委员会第九处处长、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厂长等职。

[3]刘敬宜(1897—1973),字本义、本一,河南开封人。美国密西根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1926年任北京政府航空署技正,《航空月报》主笔,曾在东北任职。后任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署、航委会厂长,航委会参事等职。1947年5月任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1949年11月,在香港率中国航空公司人员起义。1971年3月,移居澳大利亚。

[4]“中航”即中国航空公司(1929—1949),是中国政府与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合资公司(中方控股)。在抗日战争中首飞驼峰,并全程参加驼峰空运。中航自身也在驼峰空运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1948年末,共有员工4808名、飞机60架,成为远东最大的民航公司,运输总周转量在全世界排第8位。

[5]“欧亚”即欧亚航空公司。1930年2月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公司合资筹组,原计划经营由国内出发经苏联到欧洲的国际航线,实际并未开通,仅有几条国内航线亏损运营。抗战全面爆发后,公司西迁西安。1941年7月2日中德断交,国民政府交通部接受该公司所有股权,使其成为中资企业。后在香港启德机场被日军袭击,仅有两架飞机幸免,实际已失去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