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9-10 21:39朱纯欣
高教学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教融合第二课堂

朱纯欣

摘 要:本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为案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科教融合为重点,探索以第一课堂为保障,第二课堂为建设重点的“七位一体”育人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上,立足现实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路径,为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关键词:科教融合;第二课堂;創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9-0047-03

Abstract: Taking Buffer Base for Overseas Talents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 case study, making innovation as the leading role, combining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exploring "the seven-sphere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y emphasizing the first classroom content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in talents cultiv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nnovative education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aim to provide referable model to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of China.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science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一、概述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种基本大学理念。从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向全球扩散开始,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就成为了当代大学教育的核心根基[1]。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主动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通过第二课堂建设作为补充,积极探索将推动科技创新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融为一体的实践路径。

本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为案例,在大师加团队的先进育人理念引领下,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引领,科教融合为重点,以教书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为第一课堂保障,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协同育人为第二课堂建设重点,全方位的“七位一体”育人模式。从理论上,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参考,拓展了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内涵,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实践上,立足现实分析高校科教融合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路径,促进高校科教氛围的营造,提高教师的科教水平,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第二课堂的实践机会,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为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可参考的范式。

二、当前研究生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很少创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形成。研究生第二课堂参与的意识薄弱,这与导师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重教学轻实践,第二课堂的建设和活动仅在团委等相关部门重视,其他部门配合默契度不够。第二课堂的建设需要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并积极参与,也需要场地、设备和精力的全面投入[2]。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密

当前,在新形势下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是延伸与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割裂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导致第二课堂的活动缺乏第一课堂的指导,第一课堂的内容缺乏第二课堂的实践,无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各个方面紧密结合,缺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作为统一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

(三)第二课堂活动针对性不够

当前,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较多,然而研究生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活动内容与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不符合,与研究生的学业需求不适应,与研究生的学科内容不够相关,从而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效较弱。

(四)第二课堂建设制度保障不全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在研究生学业评价中占比较轻,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热情度不够,需要积极探索激励机制,将第二课堂创新教育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等奖励机制高度结合。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基金经费的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对于教师方面,将第二课堂建设成效与教师的个人发展有序结合,与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荣誉评定、教学津贴等相结合,不断完善各项服务保障体系。

三、科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南工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概况

作为海外高端人才的缓冲带和孵化器,海外人才缓冲基地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改革试验田。该基地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以活跃于国际学术最前沿的青年学者为学术骨干,全部核心成员均具有海外研究经历。团队汇集了来自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美国西北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百余位杰出青年学者。目前,拥有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柔性电子研究部)、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柔性电子工程实验室、柔性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等多个省级以上及国际联合科研平台[3]面向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开展了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了“七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基地研究生第一课堂创新教育实施现状

第一,教书育人。基地凝聚了一支包括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中青年学科团队,全部具有海外经历。在大师加团队的先进育人理念引领下,以创新创业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通过建立完整的团队育人链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实践于人才培养各方面,借助高水平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及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培养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塑造科学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与创新教育环节。用团队成员的先进理念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团队中多学科、多层次育人优势,通过团队成员的学科交叉优势,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等交叉领域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研究兴趣,激发研究动力,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二,文化育人。以文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服务于科研工作。基地为科研型机构,结合研究生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我们以科学质疑(Skepticism)、求知若饥(Curiosity)、天道酬勤(Industriousness)、热忱奉献(Enthusiasm)、追求创新(Novelty)、自信力行(Confidence)、守望良知(Ethics)为核心的“SCIENCE”文化理念为核心。一是启动了IAM星火大讲堂(Sparkling Lecture),先后邀请了一批世界知名学者做客大讲堂,发挥品牌示范效应。二是开辟了《科海拾贝》院刊,采用线上发布和线下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发行,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把握舆论导向,发现典型人事、创新新媒体工作,涵盖重要动态、科研进展、名师风采、学生天地、学术交流、媒体视角等常规栏目,树立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典型效应、传播最新动态、交流科研成果、汇聚青春力量、展示青春风采。三是开展了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举办了迎新晚会及欢送毕业生活动,为展现学子风采,凝聚青年力量构筑特色文化平台,营造文化创新氛围。

第三,服务育人。推进多向型导师小组机制。选拔原则上,按照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年龄分层等原则选定导师小组的成员,以期实现功能互补、综合利益最大化。组织形式上,在科研人员方面,打破学院等行政单位将学科固化的格局,鼓励跨学院、甚至跨高校的交叉学科教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包括本学科的资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科研人员。同时,也包括教学秘书、分团委书记、行政管理人员、思想政治辅导员等组成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导师小组,综合指导科研工作,从思想上、学业上、生活上各方面可获得相应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共同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方式上,选定其中一位为首席导师,全面负责导师小组的工作,以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地研究生第二课堂创新教育实施现状

第一,科研育人。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围绕研究生青年特色,基地依托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等育人制度,拓宽工作领域,不断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开展了IAM研究生学术论坛,并获得校团委第二课堂研究生专项立项支持,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创新工作方式。二是筹备了IAM未来科学家大赛,以期激活创新创业源头动力,为研究生搭建交流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学术问题的平台。三是举办了IAM薪火相传科研图文大赛,以传承中华文化、创新科学美学为宗旨,参赛同学展示了科研中原创制作的封面图片、代表图片(TOC)、重要图片(TEM\SEM),并重点阐释其代表的科研过程和原理,用科研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碰撞现代科研与传统文化的火花,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实践育人。搭建开放的实践平台,依托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柔性电子研究部)、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江苏省柔性电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柔性电子工程实验室、柔性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等多个省级以上及国际联合科研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会议,学术报告会、基地全国大学生暑期学校、“院士与你有约”等品牌活动,提高研究生第二课堂创新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第三,组织育人。对照党的期望、团的要求和研究生的需求,着重加强以分团委、班委、支委、研究生会、读书会为代表的团干部队伍建设,带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成为新时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以学习理论走在前、立足岗位干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为基本标准,开展组织整顿,彰显工作效能。同时,积极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巩固和创新基层研究生团组织建设,着力解决研究生青年脱离组织的突出问题。减少基层团组织工作层级,拓宽工作幅度,增强团员意识,强化组织意识和组织纪律,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充分发挥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性,注重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学生骨干队伍,营造积极团结的文化氛围,打造强有力的团学骨干队伍。

第四,协同育人。开启多重联合模式,依托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柔性电子研究部)等平台,设置科创基金,与国外一流高校联合培养。

四、科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研究生创新素质是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反映,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基本要求和当前高校创新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应以下列内容为主: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创新实践[4]。南工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青年,通过“七位一体”育人体系传递榜样力量,鼓励青年学生把握青春,坚定追求梦想的信念,积极传递青春正能量。基地研究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其创新素质得到快速提升,成效显著。

(一)创新精神

在基地育人體系的培养下,采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将科学前沿的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自觉的意识显著提高,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精神状态显著增强。在第二课堂创新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平台优势,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其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被激发,活动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

(二)创新技能

在基地育人體系的培养下,研究生丰厚了学科知识、拓宽了研究视野、增强了开拓能力。近一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有10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3名研究生获得国家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交流奖学金资助。基地研究生以第一、二作者身份在Nature及其子刊,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等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已公开或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百项。6名硕士毕业生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1名博士毕业生论文被评为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1名研究生获得了研究生优秀论文校长特别奖,多名研究生获得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墙报奖。

(三)创新人格

基地把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科研促进大学生的探索与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研究生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研究型学院建设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视野以及富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的人才[5]。

(四)创新实践

在联合培养方面,基地已有多名研究生至沙特阿拉伯国王科技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日本山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际神经科学研究院、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巴黎十一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导师小组进行联合培养。在奖励荣誉方面,11名研究生荣获国家奖学金,30余名研究生荣获校各项奖学金,13名博士生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19名研究生获得校三好研究生称号,5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6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称号,4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1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基地研究生在校研究生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荣获三等奖,研究生多次在校运动会比赛上获得优秀名次,多名研究生在校研究生科技论坛、IAM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此外,积极参加IAM研究生梦想公开课、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会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加送毕业生晚会、“三走”活动、星火大讲堂,以及院刊《科海拾贝》撰写等丰富的文化建设活动。

五、结束语

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作为研究型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之一,加强创新教育也是高校的使命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国家倡导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坚持以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巩固发展第一课堂的同时,立足第二课堂,将科教融合理念融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为研究生搭建科研与实践,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路径,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科研促进研究生的探索与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中提高创新意识、塑造科学精神、训练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生“七位一体”第二课堂创新教育模式,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水潮,杨仁法,宛岩.基于科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27(1):79-87.

[2]陈大勇,罗敏,刘清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第二课堂体系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38-43.

[3]http://iam.njtech.edu.cn/ch/view.asp?id=1370&class=6[EB/OL].

[4]吴克明.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初探[J].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06,5(4):107-109.

[5]朱曼.论研究型学院的本质特征——研究型学院建设研究之一[D].华中农业大学,2006.

猜你喜欢
科教融合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师系列培养模式研究
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对“学术立校”大学价值追求的当代反思
成长课堂
三谢《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