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三大生产网络比较研究

2018-09-10 18:03李娣
全球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东亚地区出口额比重

摘要:对比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为核心的欧盟区和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等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可以发现,当前全球三大生产网络表现为:生产与贸易中心化的趋势明显;三大网络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分工进一步专业化与网络化;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创新能力在北美、欧盟、东亚地区呈现不同特征;东亚地区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日益活跃。英国脱欧、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修改与美国税改法案等因素将对三大网络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互联网+制造业”、流通领域新变革、智能制造等将推进全球三大生产网络出现新的调整。

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亚全球生产网络

作者简介:李娣,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教授。

全球生产网络(GPNs)概念源于经济地理学家Neil Coe,后来被杨伟聪等人发展起来。Neil Coe认为,全球生产网络同全球商品链与全球价值链有较多相似性,但有两个不同的关键点: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根本性的研究是线性的,而全球生产网络则超越了线性研究,重视全球生产网络布局与结构研究;全球商品链和全球价值链重点聚焦于公司间交易的治理,而全球生产网络则试图涵盖所有相关主体和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有些生产网络是长期稳定的,有些是短暂的,有些地域广泛,有些则受制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但没有长时间保持完全不变的;有的生产网络大,有的小,在应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过程中不断调整。从目前的全球商品、服务贸易以及全球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特点看,全球存在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为核心的欧盟区和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东亚地区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这三大生产网络是随着区域内贸易、国际贸易发展进程逐渐演变形成的。对比分析三大生产网路的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全球生产网络演变趋势,了解中国作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重要一员的地位、功能与价值,进一步指导中国寻求参与全球分工新路径,合理调整和重新定位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一、全球三大生产网络发展演进与现状

(一)北美地区生产网络发展进程与现状

20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盟(前身是欧共体)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亚洲的日本经济也急剧膨胀。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都以务实的态度调整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该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由两个属于七国集团(G7)成员的发达国家和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组成,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从其内部实力(见表1)看,2017年美国占有2/3 的人口和875%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占74%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不到51%。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按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分属三个不同层次:美国属于第一个层次,加拿大属于第二个层次,二者均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墨西哥则是第三个层次,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美国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是通过垂直分工体现三国之间的经济互补关系,促进各方经济发展。

(二)东亚地区生产网络发展进程与现状

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中,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朝鲜、韩国、日本、蒙古,本文重点介绍中日韩三国主导的东亚地区生产网络。二战后,中日韩三国经历了不同的制造业发展历程,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日韩经济来往越来越频繁,产业合作与转移持续深化,制造业合作基础不断强化。中国与日本、韩国要素禀赋的互补性及需求的相似性,中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三国之间呈梯度分布的良好分工体系,以及区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与积极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等多种原因,推动了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地区生产网络稳定发展。其中,2017年,中日韩三国人口总量为1583亿,经济总量为1866万亿美元,是亚洲重要国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三国人口总和约占世界人口21%,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4%左右,堪称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经贸合作的稳定增长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货物商品出口总值占世界的比重连年攀升(见图1),初步估计到2017年底,达到世界出口总额的26%左右,进口额占世界比重约为22%。

(三)欧洲西北部地区生产网络发展进程与现状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017年欧盟已成为一个拥有28个成员国(2016年后英国宣布脱欧,但仍处于脱欧谈判中,欧盟统计依然采用E28),人口超过510亿人的大型區域一体化组织。欧盟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经济体,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长期以来,欧盟货物进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3(见图1、2)。据欧盟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 欧盟货物出口额为188万亿欧元(2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7%;进口额为185万亿欧元(209万亿美元),增长82%。2017年,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市场是中国。欧盟成熟的生产网络使之成为全球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纳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其FDI流入量占世界比重基本维持在20%~30%。

二、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主要发展特征比较分析

(一)三大生产网络生产与贸易中心化的趋势明显

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数据库数据显示,美国出口贸易集中度(赫芬代尔指数)为008,出口目的国平均距离为6729公里。加拿大出口贸易集中度为059,与出口目的国平均距离为2960公里。墨西哥出口贸易集中度为066,与出口目的国平均距离为2853公里。可见,美国出口目的国平均距离远大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其他两个国家,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主要面向美国,但美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包括中国、欧洲国家,出口目的国面广、距离长。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北美自贸区货物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为12%~14%,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为17%~19%,制造业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13%左右(见图1、2、3)。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按国际收支计算的货物出口(按产品),2017年加拿大商品出口额为549257亿美元。据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往年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0%~80%,来自美国的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50%以上;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80%以上,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40%~50%。加拿大、墨西哥的国际贸易都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两个国家也是围绕美国来组织生产。因此,美国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这两国的经济与贸易。

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生产网络中,据ITC数据库数据显示(见表2),中日韩三国的产品供应国家集中度都低于1%,与产品供应国的平均距离都在5000公里以上,中国和日本进口产品国家是非常分散的,尤其是中国产品出口和进口国家的集中度都比较低。自2012年以来,东亚地区制造业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2%(见图3)。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出口额1533万亿元,增长108%。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初步统计,2017年,韩国进出口额为10520亿美元;其中,出口同比增长158%,为5739亿美元。据韩国海关统计,中国、美国和越南是韩国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48%、120%和83%;中国、日本和美国是韩国进口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出口总额增长118%,至783万亿日元;进口总额增长140%,至753万亿日元。中日韩贸易额占东亚地区的绝大部分份额,三国是东亚地区生产网络中心。

ITC数据显示,2017年,欧盟的进出口额分别约占全球总额的1/3。其中,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是欧盟的前五位出口国家;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是欧盟的前五位进口国家。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17年德国出口额13万亿欧元,进口额10万亿欧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3%和83%。法国统计局数据显示,法国主要的进口国家有德国、中国、美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其他进口来源国大多为欧盟内部成员国,出口地区主要是欧盟区域,2017年法国贸易赤字继续增长,达到623亿欧差。荷兰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荷兰来自欧盟区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542%,主要的进口国家有德国、中国、比利时、美国和英国;荷兰出口欧盟区占其出口总额的713%,主要出口国家有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意大利对欧洲非欧盟国家出口同比增长104%,进口同比增长113%,顺差8564亿欧元。欧盟生产网络中,欧盟区内部的进出口贸易比较频繁,德国是欧盟区其他国家的主要进出口目的国,美国和中国分别是欧盟区生产网络中的重要出口目的国和进口国。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是欧盟地区生产网络的中心。(二)三大网络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存在明显差异

考察三大生产网络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特点可以发现,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生产网络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一直处于31%~37%(见图4),但东亚地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区域内的出口额占全球全部区域内出口额的4%左右。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盟区域内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占世界比重从40%左右滑落至32%左右(见图4)。但与东亚生产网络不同的是,2012年以来,欧盟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在区域内的出口一直保持在20%~25%,该比重远高于东亚地区生产网络,说明东亚地区在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过程中,主要依赖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这类产品的出口主要面向制造业技术层次高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反映出,歐盟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出口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与东亚地区和欧盟区不一样,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及占世界区域内出口额比重都是在10%以下(见图4),区域内的出口占世界区域内出口比重更是低至5%以下。

从全球价值链的技术层面上考察三大网络国际分工(见图5、6、7),2000年以来,欧盟无论是低技能和技术密集型,还是中等技能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都是最高的。在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上,东亚地区在金融危机后加快追赶速度,曾一度超过欧盟区153个百分点;欧盟在中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上基本保持了稳定的份额,东亚地区与欧盟中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的差距呈现收窄趋势,但差距依然明显。自2000年以来,北美地区的中等技能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保持在15%~20%,高于低技能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占世界比重。2000—2011年,欧盟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处于第一位,东亚地区保持缓慢稳定增长,2012年开始超过欧盟,北美地区则表现为逐年递减趋势。在全球技术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变化趋势也投射出三大生产网络在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竞争不断加剧,区域之间的技术渗透不断加强,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亚地区转移趋势明显。

自2012年以来,三大生产网络的主要国家为迎接这个变革的时代,面向未来纷纷制定了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比如2012年美国推出《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进一步推出《制造业创新国家网络》,德国制定了“工业40”战略。此后,中国制定了“制造业2025”战略、韩国推出了“制造业革新30”战略、日本发布了“社会50”战略等。各国制造业新的发展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占领制造业未来的战略制高点。(三)三大生产网络国际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网络化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单个区域难以发挥作用,整个价值链条的有效运作需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其中,分解价值链后进行分工生产的过程,就是大量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过程;而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正是利用了产品沿着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转换的比较优势,在转换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尽管国际经济一体化正遭遇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但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体系多元化趋势发展显得势不可挡。前面一部分把出口货物的全部商业价值都归于供应链的最后环节,即最终货物出口国和地区,中间投入品汇聚到某一区域内并出口最终制成品,掩盖了全球价值链网络化趋势。考察国际分工情况中,中间产品贸易在各大生产网络的变化,以联合国统计分类中的机械与运输设备(SITC7)以及其中的电气和电子产品零部件(SITC 759+764+772+776)为例。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和欧盟的机械与运输设备贸易多数时间内都存在明显贸易顺差,北美自贸区则保持较大规模贸易逆差(见图8、9)。2008—2012年,欧盟机械与运输设备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处在三大网络第一位,2012年东亚地区首次超越欧盟区175个百分点,此后一直保持略微领先,北美地区占世界比重基本徘徊在14%上下;但从进口额看,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地区机械与运输设备进口额占世界比重总体是下降的,与东亚地区呈现此消彼涨的状态,北美地区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图8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图9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图10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图11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零部件进口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再细分看电气和电子产品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贸易(见图10、11),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出口额占世界50%以上,进口额占世界40%以上,存在较大顺差;欧盟零部件进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下降约5%,表现为逆差;北美自贸区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下降约2个百分点,进口额占世界比重保持在16%左右,存在明显逆差。从以上数据可见,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东亚地区通过大规模的零部件对外贸易,即进口零部件进行来料加工、低附加值组装形成大规模零部件出口额,或者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外包等一体化生产模式,完成其特定阶段的专业化生产,出口到欧盟和北美等地区完成下一阶段的生产或销售,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与利益最大化。此外,三大生产网络的零部件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反映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贸易规模正不断扩大,三大生产网络总体上在继续扩张与进一步网络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的方式更趋多元化,零部件的生产也更趋个性化。一个创意、设计能快速由设想变成产品,零部件生产与贸易的竞争出现了数量规模与个性化竞争同时存在的局面,未来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不仅在于“能生产多少”,也将在于“能不能生产”,这必将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多元化,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生产网络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四)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盟和北美

图12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区域分布上,三大生产网络占比变化不大。欧盟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一直保持最高的状态(见图12),尽管有所下滑但始终保持在40%以上,是全球最主要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其次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比重处于155%~175%,总体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比重的192%~249%(见图13),上升了57%。东亚地区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上升12%,但依然没有超过14%。三大区域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的占比为73%~74%。在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的区域分布(见图14、15、16、17)上,欧盟在与生产(商品)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建筑业、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保险和养老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等领域的进出口全球占比都是最高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使用等相关的技术服务优势突出,超过欧盟,在为政府提供的服务等领域与欧盟保持基本相同的占比;东亚地区则在建设服务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由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编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瑞士、瑞典、荷兰、美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德国、韩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中国分别位列第10、11、15、16、18、25位。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东亚地区生产网络的中日韩三国创新活跃。中国的专利申请在高水平基础上增长了215%,商标备案活动增长308%、工业设计增长143%;日本的商标备案活动增加308%;但韩国知识产权备案活动有所下降,专利申请数增加23%,工业设计和商标备案活动分别下降17%和46%。北美生产网络中,美国是创新强国,其专利申请、商标和工业设计分别增长27%、55%和121%;加拿大也保持平稳增长。此外,欧盟工业设计备案增长65%。按来源分类的(居民和国外)知识产权备案活动排名,自2002年该报告发布以来,中国每年專利申请数都呈两位数增长,专利申请数、商标备案数和工业设计注册都排在全球第1位;日本分别位列第3、3、7位;韩国分别名列第4、8、3位,韩国单位GDP的专利申请量最高。北美生产网络中,美国专利申请数、商标备案数排在全球第2位,工业设计注册申请位列第4;加拿大分别位列第13、18、27位;墨西哥分别位列第34、17、34位。欧盟生产网络中,德国的专利申请数、商标备案数和工业设计注册分别位列全球第5、4、2位;法国分别位于第8、5、8位;英国分别位于第7、7、11位;意大利分别位于第11、11、6位;荷兰分别位于第9、19、16位。从公司申请数量排名看,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分别占据了专利申请者的前两名,其次是美国高通公司、日本三菱电气公司和韩国LG电子,前10名申请者名单中,7家公司来自亚洲、3家公司来自美国。

从以上数据看,东亚地区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中国已成长为创新大国,日本和韩国的技术创新基础好;北美自贸区中,美国是全球技术创新强国;欧盟区传统的制造业大国依然是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六)货物贸易和对外投资在东亚地区日趋活跃

东亚地区货物贸易日趋活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见图1),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货物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上升51%,进口额占全球比重上升了31%,货物贸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北美地区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球比重分别上升了14%;欧盟区货物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下降了33%,进口额占全球比重下降了57%。据相关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增长142%;日本出口额增长119%,进口额增长139%;韩国出口额增长158%,进口额增长177%;美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956248亿美元,增长69%;加拿大名义出口额5493亿美元,增长53%,进口额5732亿美元,增长47%;墨西哥货物贸易总额82982亿美元,增长9%;欧盟货物进出口额为373万亿欧元(421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增长77%,进口额增长82%。对比以上数据可见,2017年仅东亚地区货物贸易总额呈现两位数增长,货物贸易越来越活跃。

图182008—2016年三大生产网络对外投资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

从对外投资看(见图1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对外投资保持旺盛增长,从占世界比重的15%增长到30%;北美地区对外投资占世界比重增长了25%;欧盟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比重下降了115%。2017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12463亿美元,同比下降3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加05%,达18490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元),连续3年增长,较2012年几乎翻一番;韩国对外投资327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7%。尽管中国和韩国2017年对外投资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自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对外投资日趋活跃。

三、当前影响三大生产网络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英国脱欧

英国脱欧在2017年底达成第一阶段谈判协议,第二阶段谈判面临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英国脱欧后,欧盟相对稳定的生产网络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若坚持实行边境控制政策,英国和欧盟间资本、商品、服务和人员将不能自由流通,这将可能迫使欧盟以限制英国进入欧盟单一市场来回应,从而对已形成的区域产业链、生产网络造成人为破坏。一方面重新谈判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迫使欧盟企业不得不尽快寻求更多的域外合作,弥补英国脱欧后已有市场与技术合作上的损失。英国与欧盟唇齿相依,2017年,英国依然是欧盟重要出口国,欧盟是英国第一出口目的地,英国脱欧对德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等欧盟地区的重要制造业生产国的生产形成一定影响。据预测,欧盟GDP增长幅度会因英国脱欧缩减154%,英国GDP将下跌448%,欧盟可能损失120万个工作岗位,远超过英国的526万个。2017年,中国出口欧盟区货物贸易额较上年增长155%,中国是欧盟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与欧盟区制造业存在明显的技术互补关系,英國脱欧可能使欧盟区和英国寻求更多与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贸易机遇,维持与推进经济开放,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经济增长。(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修改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1994年生效以来,协定降低或消除大部分商品关税,对促进北美自贸区三国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美国看来,北美自贸协定不公平的表征就是美国的巨大贸易逆差。2016年底,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提出要重塑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他认为这是一项“灾难性的贸易协定”,需进行大规模修改。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对媒体表示,汽车和汽车零部件是改革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关键领域。2017年8月16日,北美自贸协定更新第一轮谈判启动,截止到2018年1月29日,已经进行了六轮谈判。从目前的谈判进展看,北美自贸协定正面临重大调整,仍存在被废除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结局,将对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都造成极大的影响,不得不走向重新调整的道路,三个国家的经贸往来、要素流动将面临更多障碍,已形成的生产网络将面临新的大调整。这必将对全球产业布局、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变化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在贸易条约方面,特朗普的谈判团队主张用双边贸易协定来替代多边贸易协定。他们认为,多边谈判机制降低了美国作为一个科技和贸易大国的谈判地位。而由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可以在美国严格执行的贸易条约在其他国家未必能够获得同样的执行标准,但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又不足以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因此,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于2017年3月1日向美国国会提交了《2017年贸易政策议程报告》,主张“不会原封不动遵守”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程序,明确美国将无视战后由其自己主导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转而走国内法优先的路线。当前,特朗普政府已将削弱WTO的影响力作为美国政策调整的一部分,这预示着国际贸易架构正迎来转折点,对以经济贸易全球化为背景的三大生产网络的发展将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三)美国税改法案

特朗普自参加美国总统候选开始就倡导美国税改,吸引美国制造业回归,以强势逆转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2017年12月22日,特朗普签署了15万亿美元税改法案,法案从2018年1月开始生效。美国税改法案中关于企业税改主要内容有:将公司税率从35%降低至15%;建立属地税收制度;对美国公司在海外持有的数万亿美元现金一次性征税,鼓励资金回流美国。美国税改政策将对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以及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企业所得税降低至15%,使美国成为低税率国家,一般来说,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流向低税率国家,美国大幅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个税将有利于吸引资本,包括美国自身的资本、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这对三大生产网络的FDI流向产生明显影响。企业所得税降低至15%,对美国公司在海外持有的数万亿美元现金一次性征税,对中国而言,未来部分在华的美资企业只能选择把资本汇回美国。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有海外投资计划的企业,会把美国作为投资目的地首选考虑。事实上,美国工业生产机器人技术发展不断成熟,页岩气技术使得能源价格降低,加上特朗普上任以来振兴美国制造业,已经掀起了海外建厂的公司开始回归美国和企业迁美潮,这可能导致三大生产网络迎来趋势性拐点,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四)中美贸易摩擦

2017年以来,中美从贸易纠纷激化后,美方出台惩罚性关税计划,中方采取反制措施。经过两轮谈判,到2018年5月19日,中美就贸易摩擦的解决达成了共识,不打贸易战,并停止互相加征关税。但5月29日美方又一次发表声明,宣称6月15日公布对500亿美元中国高科技产品加征25%的关税清单。美方对华的关税威胁始终存在,美国的贸易谈判与威胁交替与反复意味着中美贸易纠纷的长期性,谈判结果的不确定性,两国贸易关系短期内难以稳定下来。中美双方都是全球贸易大国,无论两国贸易谈判的结果怎么样,都将对全球产业链分工产生影响,全球三大生产网络必将迎来新的变化。美国的单方面加税可能推进东亚生产网络内部合作、东亚生产网络与欧盟区生产网络的合作更为紧密,激发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步伐加速。

四、三大生产网络发展主要亮点与趋势

(一)“互联网+制造业”是三大生产网络发展新趋势

当前全球工业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产品与生产线更新周期缩短、差异不断变大、产品个性化越来越突出,并由此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人才结构与国际分工体系结构调整等挑战。2017年9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以物联网、大数据分析、3D打印和先进机器人为首的新技术将对工业40的实现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并且这些新技术已经成为判断某国家或地区作为生产基地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新因素。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为例,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7年度公布的《国际专利申请报告》分析,从产业看,数字通信(85%)专利申请占了申请总数的最大份额,其次是计算机技术(82%)、电机(69%)和医疗技术(68%)。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ICT技术飞速发展,全球ICT出口总额由999908万美元上升到1947707万美元,扩张了近2倍,年均增速为45%。三大生产网络中,各区域ICT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见图19)。2000年,东亚地区生产网络ICT出口额占世界比重为3256%,略高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但此后呈现连年攀升,2015年该比重已达到5822%;欧盟区占比由2000年的2132%下降到1403%;北美自贸区占比由图192000—2015年三大生产网络ICT出口额占世界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

2124%下降到1089%。三大生产网络ICT出口额占世界比重由2000年的8113%上升了2个百分点,ICT制造业在这三大生产网络集聚。据通信世界网(CWW)消息,2017年ICT行业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G、物联网、5G承载、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技术成为产业界争相发力的技术热点。据Mediumcom预测,自动驾驶汽车预计将在2018年上市,到2020年,人工智能市场将会超过400亿美元。2017年,东亚、北美、欧盟等全球三大生产网络的主要国家均在为5G商用、人工智能发展积极准备。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进一步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10月底,国务院通过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日本政府发布了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战略报告。2017年底美国国会提出“人工智能未来法案”两党法案。德国较早成立了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在计算神经科学为重点的脑科学研究领域与美国、以色列、法国等国开展多边合作。三大生产网络的5G、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为ICT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必将进一步强化ICT制造业的集聚。(二)流通领域新变革推进三大生产网络新调整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中国出现了“第四次零售革命”,将对现有的传统流通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为六个方面:融合化、平台化、定制化、智能化、跨界化和大型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物流业总收入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同时,中国公路、铁路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多年来位于世界第一。根据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18年,随着中国物流业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预计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以下,物流运行效率进入快速提升期。同时,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物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品物流中的高端物流以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物流需求进一步快速增长。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供应链等方式推进企业运营转型,可使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15%以上;而通过发展全球供应链等方式,还可使劳动生产率再提升10%以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条件。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含零售及B2B)达76万亿元,2018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增至90万亿元。

陈文玲研究认为,陈文玲:《下一代贸易方式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宏网,2017年9月21日。频次比较高的贸易的市场功能要大大高于传统贸易方式,集聚了消费者、生产者和供应商,形成了新的市场主体——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以及由此派生的合作网络体系,使市场功能空前强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流通业、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跨界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在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等压力下,伴随着商业模式创新和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的建设,订制化生产、智能制造将成为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流通业领域的新变革必将与全球制造业升级互促互进,中国可能在跨境电商和流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三大生产网络将因适应流通领域的新变革呈现新的产业布局与分工调整。(三)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企业的硬实力

自动化成为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智能硬件正引领新的数字化浪潮,云+人工智能正驱动所有的行业变革,智能制造成为当前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德国的“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韩国的“制造业革新30”战略、日本的“社会50”战略,其核心都指向智能制造。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2015—2018年,德国、北美、韩国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机器人数量预计将持续增长。对于低成本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国家来说,工业机器人将为其调整制造业战略、保持原有优势提供契机。能够节约人力成本,对生产力产生数量级提升的工业机器人必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卢进勇、杨杰、郭凌威:《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6 年第7 期。

2.劉中伟:《东亚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整合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走向》,《当代亚太》2014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李蕊

猜你喜欢
东亚地区出口额比重
如何看待我国的高投资率
一种简易实用的液体比重计对陶瓷砖喷釉工序的改善
2014年4月1-15日越南胡椒出口额达7 830万美元
2014年第1季度越南农林水产品出口额达6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