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8年7月以来,国际权威机构和专家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IMF维持2018、2019年全球增长预期,但提醒风险增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8年7月16日发布更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8、2019年的全球增长率约为39%,与2018年4月的预测值一样。不过,报告提醒称,影响经濟增长的风险已经增大。目前,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不一,欧元区、日本和英国的增速已经减缓,而美国的经济增速仍高于潜在水平,新增就业依然稳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的措施。然而,IMF认为,随着已经持续很长时间的周期性复苏接近尾声,临时性财政刺激效应逐渐减退,今后几年美国经济增长预计也将减速。对于发达经济体,IMF预计2018年增长率为24%,比4月的预测低01个百分点,2019年经济增长率预计仍为22%。
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IMF预计2018年增长率为49%,2019年增长率为51%,但对具体国家的预测也有不同。IMF保持了原先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调低了拉丁美洲、新兴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大型经济体的增长预测。供给受阻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推升了石油价格,使俄罗斯和中东产油国等石油出口国受益,但给印度等石油进口国带来不利影响。对于新兴市场整体而言,正负面影响基本相互抵消。
IMF警告说,当前贸易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从而对信心,资产价格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是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威胁。由于美国需求增长相对较快,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将进一步扩大,这可能加剧摩擦。美国发动的关税贸易保护行动,已经激发来自中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贸易对象的报复措施或报复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模型分析显示,如果当前的贸易政策威胁变为现实,商业信心由此下降,到2020年全球产出可能比当前的预测低05%。在更为广泛的贸易摩擦下,美国将招致更多的贸易报复行为,有相对较大一部分出口将在全球市场上被征税,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IMF表示,欧洲的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在移民政策、财政治理、法治标准和欧元区制度架构等方面,欧盟面临着政治挑战。经过数月的谈判,英国退出欧盟的条件仍未确定。拉丁美洲今后几个月的政权过渡将增加不确定性。尽管一些地缘政治危险似乎正在消退,但在很多情况下,其根本驱动因素仍在起作用。
IMF认为,各国应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行动,通过改革提高增长潜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重建财政缓冲机制,谨慎实施货币政策,使通胀预期有效地锚定在目标水平。各国政府还必须更加关注公民之间的经济公平,特别是保护贫穷人口。在应对挑战时,各国必须抵制内向型思维,并认识到在各种共同关注的问题上,多边合作至关重要。在加强多边贸易体系、减轻全球过度失衡、金融稳定政策、国际税收政策、网络和其他恐怖主义威胁、疾病控制以及全球变暖等共同问题上,无法靠一国行动解决问题。报告指出,在很多国家,腐败现象削弱了对政府的信任,控制腐败也需要全球行动。最后,国际移民压力再度加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二)世贸组织:新增贸易壁垒或危害全球经济复苏
世界贸易组织(WTO)2018年7月4日在半年度报告中认为,主要经济体建立起的贸易壁垒可能危害全球经济复苏,而且其影响已经开始显现。WTO是在有关二十国集团(G20)贸易限制的报告中做出上述表示的。该组织分析发现,G20国家在2017年10月中旬至2018年5月中旬期间推出了39项新贸易限制举措,数量是前一时期的两倍,涉及的商品包括铁矿石、钢铁、塑料和汽车。新的限制政策将影响741亿美元的贸易,比一年前高一倍半。与此同时,包括降低关税在内的放宽政策共计47个,影响827亿美元的贸易,仅为一年前的50%。
报告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终于开始产生持续性经济成长动力,但贸易限制行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把经济复苏置于危险境地。G20国家必须竭尽所能防止形势恶化并促进贸易复苏。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旨在解决此类问题,但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却对该体系本身构成威胁,G20经济体需要竭尽所能来缓和局势。如果主要经济体继续加快出台限制进口的新举措,那么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威胁将越来越大。
WTO总干事阿泽维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不断升级的局势给各国经济增长和复苏都带来严重威胁,我们已开始看到一些前瞻性指标对此有所反映” “G20国家采取的新贸易限制举措明显增多,这应引起国际社会真正的关注”。他还称,在评估期结束后的几周内有更多限制措施出台,所以国际贸易关系的恶化情况可能比报告呈现的更为严重。这将影响全球经济的前景,他呼吁G20领导人以更为克制的方式对待相关事宜,来缓和局势。
WTO的报告并未点名某个具体国家,但自年初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祭出一系列关税措施,对他所谓的盟国和经济竞争对手的不公平贸易做法进行惩罚。(三)IMF警告美国财政刺激或加剧通胀和全球市场波动
IMF于2018年7月3日警告称,美国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美国通胀意外上升风险,为此美联储可能需要更快加息,而美国利率水平更快上升将会加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
IMF在当天公布的与美国第四条款磋商(IMF经济学家每年对成员国经济表现和宏观政策的例行判断与评估)报告中表示,在当前经济周期阶段,美国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可能会引发美国通胀快于预期上升,随之可能带来美国利率水平更快上升,并加大美国和海外金融市场波动。一些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弱的新兴市场将面临国际资本流动逆转风险。
IMF警告称,美国财政刺激政策还会造成美国公共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令基础设施投资等更紧迫的供给侧改革缺乏财政资金,造成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扩大。IMF执董们认为,扩张性财政政策虽然短期内会提高美国和全球经济产出,但中期内会影响美国债务可持续性,并加剧全球经济失衡。考虑到美国财政刺激规模庞大,执董们认为美联储可能需要更快加息。他们指出,如果美国通胀意外上升风险成为现实,将会造成金融市场波动,并给全球带来负面影响。
执董们表示严重担忧,美国近期的贸易政策可能造成对美国外部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引发其他经济体报复措施,并削弱开放、公平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执董们敦促美国决策当局与其他贸易伙伴通过建设性合作来减少贸易壁垒和解决贸易与投资分歧,而不应诉诸有害的单边措施。(四)OECD: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未来10年将保持低位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编制的《2018—2027年农业展望》年度报告,全球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将稳步增长,大部分谷物、肉类、乳制品和鱼类产量在2017年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其中谷物库存水平已升至历史最高水平。报告指出,全球农产品和粮食需求增长将出现疲软,但同时预计该部门的生产力将持续提高。因此,预计未来10年主要农产品价格将保持低位。
报告指出,全球粮食需求放缓主要原因是:主要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长减速;人均主食消耗量趋于饱和;全球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降。报告认为,农业贸易在促进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全球粮食贸易需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未来10年全球农业和渔业产量预计将增长约20%,但各区域之间将有较大差异。预计人口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区域,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东亚以及中东和北非等将出现强劲增长。相比之下,西欧等发达国家区域的产量增长预计会低得多。
报告预测,受人口增长下滑、人均主食消费持平以及肉类产品需求增长放缓影响,全球需求疲软状况将在未来10年持续。肉类产品需求增长下滑将抑制动物饲料中谷物和蛋白粉的需求。随着消费和生产增长放缓,预计全球农业和渔业贸易增长率将为前10年的50%。其中,土地广袤的国家和区域粮食净出口预计将增加。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尤其是中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国家及地区,其净进口将会增加。
报告预计,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谷物和植物油需求在预测期内基本保持不变。在过去10年里,生物燃料扩张带来了超过12亿吨玉米等谷物需求的增长。由于发达国家现有政策不太可能支持生物燃料扩张,大多数需求增长将来自鼓励使用生物燃料的发展中国家。预计,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甘蔗需求增长将尤为突出。(五)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加强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2018年7月9日发布报告指出,未来10年全球渔业产量将显著增长,但行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亟需加强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和浪费。据当日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预计,到2030年,源于捕捞和水产养殖的鱼类总产量将较目前水平增长近18%,达到201亿吨。今后要实现产量的增长,需要在加强渔业管理体制,减少损失和浪费,解决诸如非法捕捞、水体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取得不断进展。“要达到粮农组织设立的让世界免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目标,渔业非常关键。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扶贫济困方面,渔业的贡献与日俱增”,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在谈到渔业发展时说。但他同时表示:“渔业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需要减少某些鱼类的捕捞,以避免影响生物可持续发展。”
报告呼吁,在可持续渔业领域,需要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开展有效合作,特别是在政策协调、财政和人力资源调动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方面。同时,需要制定相应战略帮助渔业部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防范、减少海洋中的废弃物等,升级回收计划,实现循环经济。(六)G20警告贸易战可能严重损害全球经济增长
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自2018年7月21日起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就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的所有参与方都意识到,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风险。欧盟、新兴市场国家的财长,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警告称,美国引发的贸易战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
与会各方一致警告,关税战导致“金融脆弱性上升,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全球经济增长失衡,不平等加剧”。公报草案显示,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已经升温,全球经济增长更不同步,同时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急剧升温使得新兴市场正面临市场急剧动荡和资本外流风险,市场波动风险也较大。法国财长勒梅尔表示,贸易战已经开始。如果美方不撤销钢铝关税,将难以想象欧盟会与美国谈判贸易协议。如果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国家实施更多关税,除了再次采取報复性行动之外别无选择。在欧洲国家讨论全球贸易的各个方面之前,美国必须“回归理性”并取消对钢铁和铝进口的关税。贸易摩擦可能会影响到政治,呼吁美国重拾理性,尊重全球规则,尊重自己的盟友,期待美国采取必要步骤,退出危机。勒梅尔希望解决WTO所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不会因为诉诸关税就得到化解。
此次会议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受美元升值等影响,阿根廷本国货币自2018年4月底出现大幅波动,累计贬值超过40%。为稳定汇率,阿根廷央行大量抛售美元造成外汇储备大幅缩减。阿根廷政府不得不向IMF寻求贷款援助,显示出新兴经济体在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和全球贸易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所遭受的威胁。阿根廷与IMF签订了三年50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目前阿根廷汇率市场已经逐渐稳定。然而,新兴经济体并未摆脱美元升值和贸易摩擦升级的影响。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简报》认为,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强韧发展态势,预计2018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65%,比1月份的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对中国经济继续看好。比如,摩根大通就预计2018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达到67%,高于市场普遍认为的65%。
为何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乐观?
一是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同步复苏的基本格局尚未发生根本变化。过去12个月,全球经济活动基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中国将从开放市场中获益,外国企业也会继续从中国市场获得新机遇。
三是中国银行业去杠杆有序推进。德意志银行研究团队的实地调研发现,与市场认知相反,各金融机构对4月底颁布的资管新规应对稳妥,压缩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可控。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明显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发行过债券的国有企业潜在违约率降至2017年的15%,而中国商业银行在过去累计确认的不良贷款占目前贷款余额的64%,因此未来大幅确认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非常低。此外,去杠杆促进空转资金减少以及金融机构“脱虚向实”。
四是中国债务问题趋于稳定。日前,在国际金融协会主办的中国金融峰会上,评级公司穆迪副总裁马丁·佩奇表示,可以看到,中国债务发展轨道还是比较平稳的。中国家庭债务虽然增加很多,但是整体规模不大。中国的国企尤其是央企,债务有所减少。在去产能的情况下,整个债务问题有所缓解。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初期,债务有可能增加,但是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经济重心的转移会对债务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
五是预计监管机构将推出更多逆周期调控措施。虽然国际金融机构并不认为中国监管当局会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但他们认为,若下行风险开始显现,监管层可能会推出逆周期的调控政策来加以对冲。
当然,国际机构也提醒了需要警惕的问题。比如,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步伐和策略需保持平稳谨慎;在汇率上,要防止货币出现大规模贬值从而带动市场贬值预期重新出现;在贸易战方面,要尽力避免最差的情形,防止贸易战规模不断升级,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二)国际组织官员:改革开放40年中国减贫成就巨大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共有8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的扶贫经验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成就令世界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县数量首次实现净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31%,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中国不仅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还注重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社会保障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一致。中国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多重经验。
世界粮食计划署战略协调与支持部高级主任斯坦莱克·萨姆坎戈:中国走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前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世界粮食计划署愿意和国际农发基金、粮农组织一起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与中国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本·滨瀚:过去40年,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不断创新减贫伙伴关系,与其他国家相互分享与借鉴减贫知识和经验,对全球减贫具有启迪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是其中之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是不可能实现整个脱贫目标的。2030年之后,需要考虑如何保持脱贫以后的发展状态。中国对此有更长远的规划,不止步于实现脱贫目标,而是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为保护知识产权付出巨大努力
2018年7月10日,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在纽约联合发布《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居全球创新排名第17,首次进入前20名。中国较2017年上升5名,超过了加拿大、挪威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中国取得第17名的成绩,反映出中国政府优先研发和创新发展的政策取得效果,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体,在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Francis Gurry)表示,中国排名的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领导层设置的战略方向,即发展世界级的创新能力,同时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转向依赖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此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取得的进展对实现多极化创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为保护知识产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目前成为了知识产权的生产者,这是中国在国内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在1984年通过了专利法,之后不到4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产权申报有了显著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来源国,国际品牌和文化产品的数量也日益增长,“这无疑是一段令人瞩目的历程”“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经济体,中国已经有能力建立起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系统”。中国不仅有若干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包括商标、设计等在内的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还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专门审理有关知识产权的案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同中国的这些部门开展了广泛合作。谈及近期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指责,高锐表示,围绕知识产权的纠纷应当依据确凿证据,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仲裁。历史上围绕专利权的纠纷并不鲜见,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9世纪的美国,都曾面临过这类问题。“可以说,每当有国家在技术领域高速发展,这种纠纷就会出现。”
在技术创新领域,欧洲曾经占据统治地位,之后美国、日本、韩国相继崛起,现在中国也加入进来,“创新领域的确存在激烈的竞争,我们应当正视这一现实”。高锐表示,作为一个新的技术创新力量,中国推动了多极化创新格局的发展。(四)摩根大通:貿易战短期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中国股票策略主管朱海斌日前在京表示,美国开始对34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的关税,引发了市场的担忧,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经济暂时没有很大影响。朱海斌说,从2018年来看,关税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大。估计25%关税对于中国2018年下半年GDP的直接影响在01个百分点,加上间接影响,总体影响大概在02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并不是特别大的冲击,因为中国经济体量很大。
摩根大通一直强调,在贸易战方面,除了要注意关税动向外,还需要注意非关税部分的发展,主要是美国对中国企业对美投资相关方面的限制。美国财政部原计划在2018年6月30日前针对201条款就中国企业在美投资问题出台一些限制措施,现时间点已经延后。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改革提案估计到2018年秋天左右才能完成。这个提案加强对所有国家在美国投资的审查,尤其涉及一些敏感的技术行业或新兴技术领域的行业。朱海斌认为,这一动向值得关注,尤其涉及中国与美国在未来技术交往、合作、并购各方面的活动。(五)中欧商会:中国改革多领域取得进展
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在京发布年度报告《后达沃斯时代的中国——改革势在必行》。2017年达沃斯年会后至今,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市场准入壁垒也有所改善。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报告称,大气污染防治显现实效。
报告高度评价中国减免消费品关税的行为。中国政府更好地响应消费者的各类需要及其需求的快速变化,表明了其对国内中产阶级消费者的高度重视。中国正竭力发展更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并努力营造能够催生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商品与服务的环境。中国欧盟商会报告指出,中国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来华工作外国人分为A、B、C三类,具有创新技能和研发经验的外国人更容易获评A类。这有助于中国研发领域吸引并留住最合适的人才。
责任编辑:沈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