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
学生本位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将学生作为师生活动的重心,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学生本位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学习现状,更尊重和突出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系统分析和组织教学要素,设计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不可或缺。现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少是由于学生本位意识缺乏,对学情认识不充分,从而造成设计目标与预期效果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距离,如教學目标与重难点的设定缺乏差异性,没有思维梯度;教学内容分析只关注教科书,缺少生活资源的运用;学情分析多为阶段性(如七年级学生)的笼统分析,较为单一和模式化,无针对性;教学过程多为单向线性推进,缺乏对课堂学生活动的预期策略与应对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立足学情、关注差异、提高效率,从设计环节入手是教学策略优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案例设计目标是城郊结合部的一所公办骨干初中学校,该校校风学风优良,学生较为活跃,好奇心强,乐于参加活动,学校鼓励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室的多媒体配置齐全,而且历史科多次开展本土历史专题活动。但学生的学科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课堂表现的班级差异较明显。现拟以部编新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为例,谈谈基于这所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本位的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思考。
一、树立学生本位意识,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更适当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分析,而应以课标为基准,包括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重难点分析。与《宋代经济的发展》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专家特别强调:“这里,需要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2]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不单需要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表现,更需要由史及论,分析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与影响力。因此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为:
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的主要表现。
2.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史实。
4.思考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和影响。
重点: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按课标和学情,本课应知应会的主要内容是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同时通过教科书资源和补充资料,让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即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以“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原因”为本课重点。
难点: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和影响。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体现,通过教科书内容和补充资料,分析其表现如财政收入、区域地位、人口等,并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以“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和影响”为本课难点。
学生本位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现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生,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定应该有所区别。如果是更好层次的学校或班级,可以压缩“经济发展表现”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间,增加“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和影响”的材料,创设更丰富的情景,更注重活动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同一授课班级的学生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如果学习任务仅仅局限于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表现上,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的。教师可以设置不同思维梯度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因此本课教学主要任务设计如下(板书):
一、宋代经济发展表现
二、南方经济发展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学生活动展示环节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二、认清学生本位现状,对内容安排、资源运用等进行更优化的综合考量
任一课时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并非学段(如七年级)学情分析,而是基于学校、班级甚至具有代表的学生个体的分析,是更有针对性的课时学习者特征分析。设计目标学校的七年级由八个班级组成,一位专业专职的历史教师任教。通过对学生的课前个体询问,并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与判断,形成了如下的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宋代经济史较陌生,本课教科书中的具体人物和历史情景较少,会一定程度影响学习兴趣。
2. 学生对“最早”、“第一”、“领先”等历史史事的求知欲较强,本课这方面内容丰富。
3. 本课主要学习资源为教科书、乡土教材和阳光学评,教学中注重使用教科书资源。
4. 学生对本土历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
5. 本课教科书图文并茂,图片丰富,同时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度比数字强。
6. 《清明上河图》是学生小学学习内容,选为导入环节。
7. 5班课堂教学氛围相对活跃,学生表现欲较强,之前的活动展示表现较佳。
例如在分析经济重心南移表现时,下表是经常被选用的一则材料: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结合学情分析第5点“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度比数字强”,可将这则材料改编如下:
——改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对于七年级的初中学生而言,图形的表现力更加具象,据此他们对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的理解也更直观,因此立足学生本位的学情分析可以让教师采取更适切的教学方法。
本课设计中主要使用的教学资源有:
《清明上河图》、《耕获图》、五大窑组图、纸币组图
教科书41页第一文段、42页“相关史事(2)”、44页第一文段、45页“宋代海外贸易图”
补充资料:宋代经济发展表现归纳表;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对照图
“要结合学生以前的认知结构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脱离这一心理要素的知识材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结合具体材料来谈自主学习,做到以学生为本位,实现自主学习。”[3]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非孤立的存在。从纵向看,已有进入初中之前的学习经验存在,这也是进行学科教学的资源;从横向看,学生同时进行着十多门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其它学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可以适當加以利用。同时一位学科教师任教多个班级,不同的班级差异也可成为开展学生活动时的教学资源。当教师多一些学段相连和学科融合的观念,多一些动态学情的分析意识,尽量避免学科孤立状况的出现,一定会为学科课堂教学带来更多彩的设计。
三、尊重学生本位个性,重视合作与自主学习,将教学与生活有机地贯通起来
由于设计目标学校有小组合作的尝试,学科特色课程有本土历史活动的实践,安排学生在课前分组开展活动较易实施,因此特别设计了本土历史特色的学生活动。该项活动“探寻宋代广州经济发展表现”设计包含这样一些环节:
课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宋代广州经济发展的图文资料。(提前一周布置任务)
课中:选择三个小组进行两分钟的成果展示。教师根据效果进行点评(呈现三个点为良好成果,呈现五个点及以上为优秀成果,可根据实际表现酌情评价)。
课后:在课室开辟专栏展示班级小组作品,同时班级交叉展示部分年级优秀作品。
教科书中与广州历史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造船业、大商港、藩坊藩学,课外学生能探寻的领域范围更广(如市舶司、北京路宋代古道遗址等)。活动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成果呈现形式是图文并茂的剪报、手抄报或简单课件。活动之所以设计在四个教学任务的中间,亦是出于学生专注度变化和课堂节奏的考虑。初中课堂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知识讲解、问题思考等任务中间,贯穿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完成的活动,缓急得当,张弛有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当然活动的关键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能适度指导,适时鼓励,适当拓展,而且开展学生活动时的班级差异也可成为教学的过程性资源。
在“课外拓展”环节,特别设计了一个思考问题“有哪些宋代已经出现的经济现象今天仍然存在?”,并推荐了两篇网络文章“宋代的广州”和“宋代广州为全国最大港口 设市舶司进行管理”,以此引导学生将学校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热情。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写道: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多一些将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更能满足以学生素养与能力发展为本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中,教师有什么样的学习观、秉持什么样的学习理论,就会有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行为,也就会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操作取向和课堂教学效果。”[4]设计源于生活和思考,教学设计更包含教师的智慧之情与仁爱之心。教与学是互为因果的有机互动体,教学活动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学生,一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相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去实施,有时会呈现迥异的效果。因此,更适切地了解学生,更合理地分析条件,更系统地设计教学,将让我们的课堂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重申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强调“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5]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会更关注学生视角,通过系统化思维来设计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生长新的学习经验,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学习创设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努力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承担教育者应尽的责任。
【注释】
[1]陈家胜:《论学生本位教学理念》,《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年第2期。
[2]齐世荣、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第82页。
[3]刘新国、郑红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简论》,《学周刊》2011年第30期。
[4]宾华:《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0期。
[5]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dzyx/dzyx_llsj/201602/t20160216_2867380_2.shtml,浏览日期2018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