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民
本文从马克思信用原理、信用的本质、表现形式及信用的衍化过程出发,分析了信用形成的过程中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的协同机理,以及在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促进信用信息作用的发挥和信用价值的增值,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剖析。
信用的本质、表现形式及衍化过程
(一)马克思关于信用理论的基本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信用及信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体系。
马克思认为信用的概念是:“信用运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给予和付出,通常而言是指借和贷两种运动,表示了在偿还的条件下出让一般商品以及作为特殊商品的货币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还引用了 19 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图克的论述“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由此可知,马克思是从经济和伦理两种角度给出了信用的定义。伦理道德范畴的信任是信用行为能够发生的基础,经济范畴的借贷交易是信用行为的实质。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商业信用是指“从事再生产的资本家互相提供的信用”,这是信用制度的基础。银行信用则是建立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以银行为中介发生的资金借贷关系,是“真正的货币信用”。
对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来说,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在两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第一,指出了信用的前提是交易双方互相信任,其实质是一种交易行为,因此信用制度包含了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第二,信用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前提。
(二)信用的二重性及表现特征
1.信用的二重性
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信用制度的作用,指出“信用制度一方面加速了生产力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助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信用是社会其他主体评价、信任某一主体的依据,而信用原理和信用机制应用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信用结果的性质。这是信用中性的特征,也是信用二重性表现的另一方面。
2.信用的内涵、表现形式及特征
从广义信用的视角来看,信用内涵也非仅局限于围绕资本进行的信用产业,而是突破了有债信用的狭义传统视角。广义信用体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使经济社会实现高效率运转的保证,其经济学内涵是信守合约、诚实交易及摒弃机会主义行为,而其社会学内涵是伦理道德及诚信。
由于信用与人类社会发展全程相伴,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信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产要素及信息的交流具有空间地域的限制,“熟人信用”对经济社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化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银行信用为支撑的货币信用体系下,“货币信用”则保证了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在信息经济时代中,如同资本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样,人力资本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未来所有主体的社会活动均可以信息形式表现出来,“信息信用”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在信用市场中,尤其应注意基于信用原理发展起来的新型互联网经济业态,这些新经济以信用原理为依据,将传统经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领域中的相关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和失真程度,使传统行业发展更加高效和规范。这类新兴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信用体系纵深向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市场基础。
(三)信用的形成及衍化过程
1.信用的形成
“信用”在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伦理道德范畴的信任是信用行为能够发生的基础。德国社会学大师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曾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和制度信任(institution trust)。前者建立在人与人的熟悉度和感情联系基础上,后者则是用惩戒或预防式机制,来降低社会交往的复杂性。
在人际信任的形成过程中,第一种是基于名望的信任建立机制。原理是个人以往的行为特征以及社会名望决定其能否得到他人信任,即历史行为会对一个人的可信程度产生影响。第二种是基于个性特征的信任建立機制。通常而言,人们会对与自己较为相似的人更加信任,例如种族、信仰、社会阶层、文化水平等条件相似的人容易彼此产生信任,这与中国所说的“物以类聚”的原理相似。第三种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建立机制。即脱离了个性特征,完全以社会法律制度来对信任给予保证。
2.信用向资本的衍化过程
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得资金、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它是现代经济的道德基础, 也是社会生活的伦理准则。
信用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信用资本的形式实现的。当信用的投入能够带来收益,信用就具备了资本的特征。信用信息经过加工处理,产生信用价值,便可以转化为信用资本。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从而提升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进而实现信用价值。
信用本身具有契约性、资本性、风险性和文化性的特征,信用的概念中包含了社会伦理道德和经济金融等多重含义。因此,要发挥信用的经济金融价值,就要以信用主体行为研究为基础,针对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分类施策、以信用信息研究为核心,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信息科技为手段,以契约精神和惩戒规则为抓手,为信用价值的发挥提供系统的解决办法。
信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过程分析
(一)信用信息是信用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
信用活动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与诚信行为有关的记录和信息称为信用信息,而信用问题主要是信用信息问题,其表现为“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将信用信息作为信用与信用资本之间的媒介与载体,信用信息与信用资本之间就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实现信用资本的增值,还能够识别信用信息的主体身份并对信用状况产生影响的行政执法以及司法进行信息判决,因此信用信息是信用问题研究的基本前提。
(二)社会關系和经济关系是信用信息研究的内容
信用制度包含了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而信用的前提是交易双方互相信任,其实质是一种交易行为。因此信用信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用主体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并以信息数据的形式记录、保存和运用。
从广义信用的角度来看,信用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某一主体被其他社会主体所信任,并建立交易关系的客观依据。在信息时代中,这种客观依据将以信息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信息数据就是信用信息。在科技信息时代,信用信息数量呈单向递增性特征;信用信息的加工和应用具有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特征;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信息分析手段的不同,信用产品具有多样性特征。
(三)信用信息增值的核心为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级
信用信息的价值增值涉及到信用主体及交易对手之间的法律法规、产权关系、道德约束等三个维度空间框架下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氛围的营造、征信产品的生产三部分的内容。信用行为的发生由于涉及到多个信用主体,需要从博弈论、情报学、统计学、信息科学等方面出发进行信用信息价值增值的挖掘和服务。
在信用信息价值增值的三维空间框架下,信用信息服务行业的核心为信用评级与信用信息征集。广义的信用信息服务包含了信用信息调查、消费者信用调查、资信评级、市场调查、保理和担保、企业商账追收和消费者欠款追管理咨询等。从信用信息服务论上讲,信用信息服务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掌握经济信息的国家职能部门、投资金融机构、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等;第二层次是信息库和若干专业信用数据库服务主体;第三层次是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调用的征信、评估、调查、咨询等专业机构。
(四)金融科技是实现信用信息增值的有效手段
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对信息数据的加工利用是信用信息服务的范畴和主要内容。金融科技是指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在金融数据存储、加工、建模、交易等方面的运用,包括数据的存储和计算、算法和模型等,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安全、身份认证、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具体应用。
就数据的存储特征来说,有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是属于大数据存储和计算应用的范畴;从信用主体的角度来讲,对信用主体的和身份校验,属于身份安全认证范畴;从信用主体行为数据和交易数据的加工来看,两者都用到了数据统计分析中的建模,属于大数据分析、建模和算法范畴;在对信用的评级上,依据模型和数据集对客户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用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各类算法,如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逻辑回归、线性回归等;在对信用主体交易行为的数据记录和双方主体互信方面,则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实现。
通过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从信用信息的征集、存储、建模、分析,到信用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的控制等各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技术手段来处理信用信息数据,从而实现基于“货币信用”上的“信息信用”,实现信用在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中的统一,发挥信用的价值。
金融科技在信用价值发挥方面的案例剖析
(一)基于农村信用治理下的三农贷款案例
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决策、农户融资行为选择及农村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浙江丽水作为全国首个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 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有效地将成果运用到农村信贷模式创新上,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需求大、融资难的问题,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丽水模式”。丽水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建立金融机构、村组织、农户三结合的具有互助性质的信用收集机制,形成了“农村信用联合体”。
建立农村信用联合体是信用形成过程的关键,农村信用联合体是非正式机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其本质是银农之间信任重建的过程,结合农村集体所有制生产形式和村委会的组织方式以及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社区形式和农户的邻里宗亲的生活方式的特点,金融机构与行政村的代理人-村委会之间共同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反馈,并引入公示制度、声誉约束制度、联合排斥制裁措施。通过这些组织上、制度上的安排,通过信息收集逐渐形成了信用信息的产生,并通过内部的一套信用契约安排,实现了信用价值转化的前提条件。
而在通过农村信用联合体开展惠农信贷的过程中,农村信用联合体的电子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平台——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工生成农户信用信息。金融机构通过接入农户信用数据库,与自身的信贷业务部门进行链接,将信用信息的查询利用作为信贷审批的前置条件,建立起了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了金融科技在信用信息价值增值中的作用。
(二)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小微网络贷款案例
电子商务市场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网民为自己的潜在顾客,具有无时空限制,成本较低,交易间接化等特点。这些特征可以表明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远大,但同时网络市场中交易的间接化又使网络市场的互信存在着困难,其主要瓶颈表现为消费者在网络交易过程中所遭遇的网络信用问题以及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的自身信用形成问题。电子商务信用的形成与网络市场的特点密不可分,由此催生了对于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
在金融科技支撑下,依赖于非正式机制建立起来的信用积分和信用标识,实现了信用信息服务,同时将金融学者和信贷管理专家的主观经验和数理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
如阿里信用贷款是网商银行提供的一种纯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是小额网络信贷的金融试验产物。它以中小网商为主要客户群体,以网络电子商务发生痕迹为信用数据来源,建立信用数据库,运用数据云计算,将非正式指标如商家是否参与过炒信誉,是否被投诉过,情节是否严重等信息,纳入到网商的综合信用评分模型。授信的主要依据是:1、网上交易量、网上信用评价等;2、企业自身经营的财务健康状况。风险控制方面,为了防范恶意炒信用的行为,设定了不同的风险模型,纳入到信用分的积分规则,一旦商家被发现炒作,就会对商家进行包括封店在内的严厉处罚,商家则会失去网店的经营权,也意味失去未来的收益权。随着网商综合信用评分的提升,阿里信用貸款额度会逐渐提高。
(三)基于部门联动机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案例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在现实情况中存在两难现象,首先,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大量的中小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当前财务状况、抵押担保不足等原因,无法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反映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造成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的现象。借贷双方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何将这部分企业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并成为守信群体,成为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大桎梏。以四川遂宁市为例,在市委、市政府的牵头下,按照“政府领导,人行助推,各方联动”的原则,开展了“红名单”企业评选和中小企业金融培育等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在评选和培育过程中,突出了三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集体评审原则。评审委由人民银行、金融办、银监、税务、劳动保障、公安、工商等33个政府主管部门和市内金融机构组成,各部门独立提出书面意见,有否决意见的则提供书面证据。二是坚持参评基本条件。如果参评企业或企业法定代表人有逃税、欠贷欠息,以及其他违法、违规、失信、违约事实,则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坚持透明化操作,将评选条件、评审流程、金融扶持、拟评企业名单、获评企业名单在地方媒体上“五公开”,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
通过“红名单”信用体系的建设,在风险控制方面,引入集体评审制度,重点加强基于企业主体外部社会关系网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同时基于中小企业财务能力并结合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建立法律约束机制,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鉴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动态性、复杂性、人性化等特点,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数据信息的小样本、非线形、多维数等特征,综合运用金融科技中的支持向量机、网络图谱分析、分析建模与逻辑回归方法、随机森林、Likert 量表法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丰富影响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因素,实现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防范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