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鹏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信贷是支持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由于农业的脆弱性和农村社会的非数码化特征,农业信贷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小额贷款与农村信贷具有较高的重合性,关于小额贷款也有着一系列的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该理论认为,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没有储蓄能力,农村地区普遍长期缺乏资金来源,商业银行是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融资的。因此,为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要针对农业信贷采取足够的补贴措施。
该理论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信贷补贴政策会损害农村金融市场的自我发展能力,导致信贷机构活力的衰退,收效甚微。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该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农村地区是有自己的储蓄动员能力的;过低的贷款利率,不但影响了贷款机构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其吸收储蓄的能力;政策性贷款机构的贷款质量是难以持续的。
但实践表明,虽然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克服了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一些弊端,但仍不能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普遍覆盖。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不能培育出所需要的金融市场,有必要采用政府适当介入等非市场要素。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是相當重要的。
新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贷款机构通过可持续的方法,借助政府的相应支持,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而旧模式的小额信贷强调通过便宜的资金帮助穷人,更多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
小额贷款的相关理论
小额贷款是指向社会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的、以经营目的为主的贷款。小额贷款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的财富生成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只要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中低收入人群,是具备贷款使用素质和归还能力的,是小额贷款的有效客户群体。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虽然重商主义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仍充分论证了普通农户是具备财富生成能力的,也是可以给予贷款支持的。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印证了小额贷款可以借助社会资本实现良性发展。社会资本能够提高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有效激发了中低收入甚至赤贫人员的潜能,推动贫困人口减贫致富。
农村信贷的理论主要关注于微观个体和宏观环境两个方面,微观个体是否具备偿还贷款的能力等在理论上是比较确定,宏观环境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存在一定的分歧,分歧点仍然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比较符合当前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