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的前身《义勇军进行曲》,曾是一首优秀的救亡歌曲。它最初于上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于银幕上,到后来唱响在战场上,从建国初的“代国歌”,到最后被正名立法成为国歌,其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好似一部绵延不断的“ 进行曲”,回首《国歌》往事,不禁感慨万千。
在救亡電影中亮相
《义勇军进行曲》出自1935年由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片《风云儿女》,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影片主题歌。电影描写了上世纪30 年代初,以诗人辛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拯救祖国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
这首歌曲虽然在影中的首尾处只出现两次,但由于节奏铿锵、音调昂扬,响彻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成为为民族解放而冲锋陷阵的号角。
歌曲写作过程扑朔迷离,多年以后,经知情人回忆,大致可以拼接起这样的创作轨迹:1934 年,电通公司在上海成立,为旗开得胜,就约请当时享有盛名的左翼作家田汉写一个电影剧本,但他只完成了《凤凰的再生》初稿,连主题歌词都来不及写,就于1935 年2 月不幸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
监狱里,田汉惦记着还未写完的电影剧本,特别是揭示全剧抗日主题的歌词还留下空白,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写出了激情澎湃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飞机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写在一张包香烟的小纸上后,立即托人带出了监狱。
文本和歌词后来转到了同为左翼作家的孙师毅和夏衍手里,他俩立即进行修改、润色,不仅将剧名改成更有震撼力的《风云儿女》,而且,还将“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一句改成了“炮火”一词。影片立即由名家许幸之执导,谱曲任务交给谁去完成更放心呢?一时难以确定。
此时,上海滩上有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作曲家聂耳正脱颖而出,名声如雷贯耳,他正值创作旺盛时期,曾为电影谱写了不少响彻歌坛的歌曲,所以大家一致推举聂耳来完成《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任务。
不巧的是,聂耳接受创作邀请后即要出访日本,他没有完成谱曲任务,就乘船东渡。
一路上,他被《风云儿女》的歌词所感染,准备写一首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的战歌,于是,乐思澎湃,一挥而就。由于原词还没有歌名,考虑歌风为进行曲风格,聂耳就仓促地写上“进行曲”。一到日本,他就将歌稿寄回国内。
投资人朱庆澜将军在审稿时发现歌名太简单,由于他曾在东北任职,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时,爱国军民自发地组织起“义勇军”,义无反顾地走向抗日前线。因此他就在“进行曲”前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以纪念产生于那个阶段的特殊抗日组织,具有历史感的《义勇军进行曲》歌名就这样产生了。后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邀请时在上海的前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进行配器,并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组织录音,不久,就在影片《风云儿女》中精彩亮相了。遗憾的是,聂耳没有听到歌声就在日本溺水身亡,《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他天才创作成果中的绝唱。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由于歌词富有鼓动性,旋律富有召唤性,立即在全国各地传唱开来,伴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特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解放战争的硝烟里,响彻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影响深远的救亡歌曲。
在阳刚音调中借鉴
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时,还是一位只有23岁的青年,他何以能写出这首划时代的救亡歌曲?因为他在上海参加“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和“ 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在中共党组织的引导下,他在1933 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使他的创作能自觉地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当他提笔为歌词“ 起来……”谱曲时,大概耳边响起了同是“起来……”起唱的《国际歌》旋律。1923 年,《国际歌》由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翻译到了中国,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还将《国际歌》作为中央苏区的区歌。无疑,对于当时也是革命者的聂耳来说,催人奋进的《国际歌》音调耳熟能详,充满着力量。他借用模仿,然后在不规则歌词的引发下,时而弱起、时而强起,并巧妙地镶嵌了能加强力度的附点音、三连音和休止符,一气呵成地流淌出不满一分钟的昂扬旋律。歌曲一经亮相就好评如潮,风靡全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在民族危亡之际,歌曲以排山倒海之势推向全国的抗日战场。
有一位音乐同行也在拍手叫好,他就是冼星海。当他在巴黎留学时,就知道聂耳在国内谱写了一首首优秀的救亡歌曲。冼星海决定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与他并肩作战。当冼星海1935 年9 月留学5 年回国时,聂耳不幸已经离世了两个多月。悲痛之余,他立即撰写了《向你致最诚恳的敬礼》的悼念文章,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崇敬聂耳的立场。他不但敬仰聂耳的精神,还钦佩聂耳的作品,特别对《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给予高度评价,并将歌曲中“我们万众一心”的旋律融合在他的《黄河大合唱》中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伴奏中。
还有1939 年在延安“鲁艺”学习的郑律成,在为《八路军进行曲》谱曲时,随着“向前,向前,向前”的同音反复后,紧接着也采用《义勇军进行曲》前奏中大三和弦的分解旋法,写出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的乐曲,然后引申展开,构成全曲,后来成为鼓舞战士冲锋杀敌的战歌。1951 年2 月1 日,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直至1988 年7 月25 日,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里,从《国际歌》开始,到《义勇军进行曲》的产生,其音调再被借鉴在《黄河大合唱》和《八路军进行曲》中。《义勇军进行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惊世之作。
在激烈争论中代用
1949 年6 月,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之前,中央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人志士共商国是,其中就涉及新中国国歌的确定。由于事关重大,迫在眉睫,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由马叙伦任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任副组长的政协筹备会第六小组完成,下设“国歌初选委员会”,由田汉、沈雁冰、钱三强、欧阳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鸿等人组成,另聘马思聪、吕骥、贺绿汀、姚锦新四名音乐家担任顾问。为了解民心,凝聚智慧,决定从7 月15 日至26 日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国歌。截至8月20 日,就收到了632 件国歌应征稿,但阅后感到不甚理想。
就在为国歌产生焦头烂额之际,著名画家徐悲鸿凭他敏锐的眼光力荐《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因他知道不久前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了“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国应邀派员出席。大会规定开幕式上各国代表团进入会场时都需高唱国歌,由于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当然还没有国歌,为了应急,大家决定先用《义勇军进行曲》代替。由于歌曲短小精悍,气质雄伟昂扬,获得了全场欢呼。
此议一出,纷争四起,对旋律基本没有异议,主要对歌词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三派意见:反对者认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名不副实,现在是中国人民已到了翻身解放的时候,再唱《义勇军进行曲》并不合适;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为代表的支持派认为,虽然新中国马上进入到和平年代,但敌人还在虎视眈眈地准备颠覆新政权,仍然潜伏着诸多危险,再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有现实意义;以文学家郭沫若为代表的折中派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可以作为国歌,但必须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进行修改后才能采用。会上众说纷纭,似乎都有道理,马叙伦组长面对难以统一的分歧,只能将矛盾上交,请首长定夺。
周恩来听取汇报后明确表态,他说:“我们面前还有着帝国主义敌人,我们建设越进展,帝国主义将越加嫉恨我们,破坏我们、进攻我们,你能说我们不存在危险了吗?还不如留下这句话,可以经常保持警惕!”毛泽东听到这场纷争后,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仍要居安思危,应该留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让我们耳边经常警钟长鸣。他不仅同意不需要修改歌词,而且同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使用。
1949 年9 月27 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新中国代国歌终于脱颖而出。
在弘扬国威中唱响
为了弘扬国威,作曲家也经常将国歌音调融化在新创作的其他作品中,成为渲染国歌的时代主旋律。有两件作品因融合了国歌音调而盛唱(奏)不衰。
第一件作品是歌曲《歌唱祖國》。歌曲创作于1950 年9月15 日,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那天,著名作曲家王莘先生从天津到北京去购买乐器。当返程乘公共汽车路过天安门广场时,抬头遥看,鲜艳的国旗在霞光中迎风飘扬,令人心潮澎湃,思绪翻滚。那时,王莘正想写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于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词起句已在心中形成。在返津的火车上,王莘思如泉涌,三段歌词一挥而就。谱曲时特意采用了国歌中“属主上行跳进”的动机,还紧接国歌中“大三度主和弦分解”的旋法,就写成了这首热情奔放的适合群众演唱的简易二声部歌曲。
1951 年9 月,《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王莘的《歌唱祖国》的歌谱,继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由中央乐团演唱的录音。从此,这首歌曲不胫而走,风靡全国。
近70 年来,《歌唱祖国》经常被采用在庆典活动或大型集会的压轴齐唱歌曲。旋律激越,气势豪迈,雄壮有力,似乎听到了催人奋进的国歌在召唤。
第二件作品是管弦乐《红旗颂》。乐曲是由上海交响乐团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作品,首演于1964 年首届“ 上海之春”的音乐会。
吕其明少年时就加入新四军,由于热爱音乐而走上作曲岗位。一路上,得到了大音乐家贺绿汀的悉心栽培,直至建国后进入到音乐院校深造。当他接受创作《红旗颂》任务时,与升起国旗同时奏响的国歌旋律就在作者耳畔响起,似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亮了东方。
乐曲的引子就借鉴了国歌的旋律片段,在不同调性上,通过铜管乐器的多次变奏,进入到壮丽的音乐主题,令人荡气回肠。
这部交织着热血与烈焰、奋斗与牺牲、信念与追求、沉思与激情、胜利与光明的交响诗篇,成为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华彩乐章,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中国人民为美好的明天而拼搏向前。
由于乐曲主题鲜明,旋律优美,而经常作为电影、纪录片、电视片、广播剧、诗朗诵、新闻报道和各种庆典活动的背景音乐,成为我国舞台上演奏率最高、播放数最多的音乐作品。
在建国后的数十年中,由于《歌唱祖国》和《红旗颂》的不断渲染,使国歌中的特性音调更加深入人心,国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拨乱反正中正名
“文革”中,由于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国歌也遭到了禁唱。直到1982 年12 月4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 年3 月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家终于有了法定的国歌。
每当重大集会,都会万众齐唱国歌,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每当在国际比赛中胜出,都会响起国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也发生国歌被随便使用的不严肃现象,还发生了速度随便、调性随意、情感随性等不严谨现象。为此,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团长的于海先生,连续十年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大提出“国家应颁布《国歌法》”的建议案,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奏唱格式和宣传教育方面进行法定规范。
2017 年9 月1 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 年10 月1 日起施行。
至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但法定,而且要求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如今,虽处和平年代,当前仍有“危险的时候”,还有“敌人的炮火”,只要唱起国歌,就能警钟长鸣,让我们筑起“血肉长城”,永远昂首阔步地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