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标在国际文凭课程中学项目中的实践初探

2018-09-10 19:28黄圆晴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鸦片战争课标评估

黄圆晴

国际学校历史教育如何与国家课程接轨?笔者根据对国际文凭课程中学项目(以下简称“中学项目”)以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簡称《课标》)的认识,以中学项目个体与社会学科组评估标准为核心,探讨《课标》在IB中学项目中的实践。

一、《课标》“评价建议”在中学项目的实践

中学项目(Middle Years Programme )于1994年设立,2014年《中学项目:从原则到实践》规定,中学项目是“一个连贯一致和综合包容的课程框架”,“面向11-16岁的学生提供学术方面的挑战,并培养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技能”。[1]

该课程框架遵从“整体性学习”、“多元文化意识”和“交流”三大原则,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发展”、“胸襟开阔”和“善于交流”的品质。[2]学生年龄段相当于小学六年级至高中一年级,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框架下。IB中学项目需要参考和融合《课标》来设计教学和评估。因此,中学项目八大学科组之一的个体与社会学科组的历史课程也应当结合《课标》进行设计。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以及改善教师的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3]中学项目评估的目的亦分为:

1.通过提供对学习过程的信息反馈来支持和鼓励学生学习;

2.为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并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

3.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在学科之间对技能的转移应用;

4.促进学生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

5.通过支持学生在真实的全球背景中开展探究,促使他们对学科内容产生深刻理解;

6.促进对批判性思考技能和创造性思考技能的培养;

7.通过允许评估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中进行,反映中学项目的国际情怀;

8.通过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包括到项目的模式之中,来支持项目整体化学习的性质。[4]

《课标》的评价建议与中学项目的评估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学习上的特点、学习技能的使用情况,帮助教师思考以及改进教学过程。中学项目强调在全球背景下支持学生学习,鼓励教师以项目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课标》中评价方式多样性的提议,如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5]。

二、《课标》评价目标在中学项目的实践

《课标》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中学项目个体与社会学科组的目标亦涵盖了知识的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等范畴。[6]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项目针对第一、三、五年[7]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标准。 限于篇幅,本文仅以第一年个体与社会学科组目标、项目学习进展计划以及《课标》评价目标内容列表(见表一)。

《课标》与中学项目的评估目标都强调了“知识点”不是唯一考核的项目,也都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中学项目具体的目标设定则有助于教师设计相应活动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A“认知与理解”与“知识与能力”相对应;B“调研”、C“交流”、D“批判性思考”与“过程与方法”对应;“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中学项目学习进展计划中的梯度设计对应。梯度设计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符合成长阶段认知变化的发展规律,是对《课标》评价目标的补充。

ABCD四项评估目标看似为四个独立部分,实则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这个循环是通过ABCD四项评估目标在逻辑层面上扮演的不同角色,由“知识”与“处理知识的方法”形成。

A认知与理解,可以分成 A1认知、A2理解,分别代表“知识点本身”以及“对知识的应用”两个部分。要从“知识点本身”转化到“对知识的应用”,需要借助不同学习方法,这就是B调研、C交流、D批判性思考扮演的角色“处理知识的方法”。

B调研,调查、研究形成知识点背后的材料。 通过选题—制定调研行动计划—收集和记录相关信息—评价调研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获取形成知识点背后的材料。调研能力是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第一步。

C交流,运用各种方式来组织、注明和交流学习。通过分享方式的选择、组织能力的训练以及学术规范的建立,引导学生发挥学习技能,通过分享巩固所学以及他人的分享继续学习。交流与分享帮助学生避免陷入“闭门造车”。

D批判性思考,反思对个体与社会的理解以及调研过程。通过讨论、论证、反思材料的价值和局限性、解读不同观点及其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本身的限制,理解并尊重不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点本身”转化到“对知识的应用”。

从A1出发,经过B、C、D的方法训练,最终达到 A2,“对知识的应用”本身也是下一个新知识点的开始。用“方法”撬动“知识点”大门,进入“应用”的领域,在往复循环中,使中学项目真正成为“一个连贯一致和综合包容的课程框架”;同时作为一个以学习方法为核心,带动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的课程框架,也符合《课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三、案例分析:《鸦片战争》

2017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鸦片战争》,讲授了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课程内容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11],教授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侵害,当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18-19世纪世界发展的背景、清朝对外关系概况以及条约条款的内容等。目前,已公开的原始材料以及学界的研究成果都相当丰富,适合以中学项目评估标准引导学生认识本课并锻炼学生的学术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鸦片战争》校本教材制作”的项目[12],评估标准为考察AB两项。在“制作教材”的学习情境下,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学习和理解:

1.概览部编教材内容并引导学生选择探究问题

带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概览,同时设计三个探究问题: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的过程及失败的原因、鸦片战争的后续影响。每个问题下设5-6个主题,每位同学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主题。[13]本项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A1项对知识基本的“认知”。

2.公布本次评估标准并引导学生理解评估标准

教师公布本次评估标准,引导学生理解标准并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与评估标准进行对照。建议制作核对表,帮助学生自查作业是否达到评估標准的要求。

3.推荐参考资料并引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索学术文章

引导学生进行细项主题的研究后,可推荐参考资料并引导学生使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学术文章。可制作研究资料记录模版、行动计划与反思模版,指导学生记录、整理学术观点、制定计划时间表,并在完成每个计划的同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更好地总结研究经验。本项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B项——对材料调研的方法与能力。

4.学生报告以及教师反馈

基于以上研究,学生需上台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按照学术惯例注明参考资料来源。学生在得到教师反馈后需对研究报告进行修订,同时根据研究主题分别加入探究问题小组(三个)进行分享。小组成员分享后,需要归纳、总结,形成报告和新的成果。本项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A2项——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

5. 教师对小组成果再次反馈

教师收到小组成果后需再次反馈,这是检验学生课堂表现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学期成绩水平的组成部分。本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本项目学习的全面反思。

进行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尽管耗费的课时比一般课程多,但学生锻炼了评估标准要求的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亦相对较多。其利弊得失,需要根据各校计划自行取舍。

【注释】

[1][2][4][5][10]国际文凭组织编:《中学项目:从原则到实践》,日内瓦:国际文凭组织,2014年,第4、5、80、40、39-40页。

[3][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8、18页。

[6][8][9]国际文凭组织编:《个体与社会学科组指南》,日内瓦:国际文凭组织,2014年,第8、8-9、10-11页。

[7]项目的第一年对应的学段是六七年级。

[12] 还包括了同组的雷瑶老师、李虹瑾老师和王学斌老师,在此一并致谢。

[13] 笔者执教的学校采用小班制,每班15人左右。

猜你喜欢
鸦片战争课标评估
THE DRUG WAR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