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范蠡的经商之道

2018-09-10 07:22:44王誉锟
中国商论 2018年15期
关键词:范蠡史记

王誉锟

摘 要: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尊称范蠡为我国古代商业的鼻祖。本文通过对《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的范蠡将计然治国之策用于经商而富甲一方的故事的研读,从注重经商环境、讲究经商之德、做好市场分析、利用价格杠杆、把握买卖时机和加快资金流转等方面分析了范蠡的经商之道,以期对今天的商业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范蠡 经商之道 《史记·货殖列传》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79-02

《货殖列传》是《史记》中专门为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所作的传记,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篇章。“货殖”,360百科对其的释义为:经商营利;经商的人;财物、商品。也就是说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而司马迁所说的货殖,除了经商以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范蠡即是《货殖列传》中的杰出“货殖”之一。

范蠡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复国大业;他也是我国古代商人的鼻祖,后世尊称为商圣,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评价其为“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认真研读《史记·货殖列传》,发现其中范蠡所表现出来的商业谋略、经营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在今天看来还有很大的价值,可以对现在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提供很好的借鉴。

1 《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的经商之道

《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善于总结、触类旁通,将计然治国之策用于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遂至巨万”。高超的经商之道,使其在短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分析其经商之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经商环境。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辞官从商来到陶地,他觉得“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就是说陶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天下之中”,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交流货物非常便利,商业氛围浓厚,适合经商。另外,陶所在的齐国、北面的赵国、南面的鲁国等都是当时比较富强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物产丰富而又互补,这为范蠡经商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货源。于是他就在当地“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终于取得了成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富甲一方、名闻遐迩的一代商圣。

(2)讲究经商之德。一直以来,人们把范蠡奉为商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经商之德。他在越国功成名就之时却毅然弃官经商;其“务完物”“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的“积著之理”,告诉我们,经营的货物质量一定要保持完好,容易腐烂变质的货物不要因为贪图其高额利润而保存起来以欺骗消费者,不要囤积居奇,抬高物价,简而言之就是销售货物要质优价低、薄利多销;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其中的“不责”,体现了他对合作伙伴的充分信任,即使有过错也不轻易责备人家,也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其经商过程中的“择人”,则体现了他对人的品行的重视;其“富好行其德”,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但是他却济困扶危,把钱财分给了贫穷的朋友和关系疏远的同姓的兄弟。这些都体现了他讲究诚信、经营有方、信任合作、知人善任、注重人德与己德的品行。人们一直把他作为儒商的代表,与他的经商之德应该是密切相关的

(3)做好市场分析。一是要把握市场规律,即所谓的“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范蠡认为,这是农业活动的基本规律,而农业活动的规律往往会影响商业活动的规律。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万物之本,农业收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市场的兴衰。作为经商之人,把握了市场规律就可以赢得先机。二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范蠡认为要“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就是知道要打仗了就要做好战备,了解了某件物品何时为人所用就能知道这一物品的供求情况。干旱的时候要准备好船只以防洪灾;水涝的时候要准备好车子以防旱灾。这就告诉我们,经商之人要对市场进行前瞻分析,准确预测商情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就可以及时准确把握,不至于错失良机。商场如战场,谁能未雨绸缪、早做准备,谁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胜人一筹,立于不败之地。

(4)利用价格杠杆。“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其意思是:出售的粮食,二十钱一斗,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九十钱一斗,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商人利益受到损害,货物和资金就不能流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田地就会荒芜。范蠡认为,这个时候国家不能任由粮食价格自由波动,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控,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内,即最高不能超过八十钱,最低不能低于三十钱,这样就可以“平粜齐物”,既平抑粮价和其他商品价格,使得“农末俱利”,即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到利益,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这充分说明了范蠡在当时就已经懂得国家可以利用价格杠杆来对物价进行宏观调控。范蠡的“农末俱利”观念在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以商为末业的氛围中,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5)把握买卖时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要把握好货物的供求关系以及买卖时机。范蠡认为,研究货物的供求的多少就可以知道货物价格的高低,供过于求,货物价格就会“贱”;供不应求,货物价格就会“贵”。而货物价格的波动也有规律可循,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货物价格昂贵到了极点就会回归到低廉,而低廉到了极点又会回归到昂贵。因此,在买卖过程中要看准时机,在货物价格昂贵时不要贪心,要将它视作“粪土”一样毫不吝惜地卖出;在货物价格低廉时不要害怕,要将它当作“珠玉”一样毫不犹豫地买进。这就充分说明,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把握好供求关系和买卖时机,才有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才有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6)加快资金流转。资金是商业活动的重要保障,范蠡认为,在商业活动中要“无息币”,就是资金不能够停息下来,要不停地流转;“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其意也是要让货物和资金像流水那样不停地流通周转。这就是说,只有货物不停地流通,资金才能不停地周转;资金周转越快,商业利润就越可以加快实现。

2 结语

《史记·货殖列传》中体现的范蠡的经商之道,不仅对当时的春秋列国,而且对后世以及今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以来,范蠡诚信经营、知人善任、富行其德的经商之德,至今仍是不少经商之人道德建设需追求的目标;其把握市场规律、做好未雨绸缪,把握供求关系、抓住买卖时机,加快资金流转以及注重经商环境,特别是利用价格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等经商之道,至今仍在我们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不得不令人折服。因此,范蠡的经商之道是我们经济和商业领域的宝贵文化遺产,值得我们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发掘,以期在今天的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得到借鉴。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范蠡史记
范蠡卖牛
故事会(2022年2期)2022-01-19 10:57:23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范蠡还钱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知止”的天堂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