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
【摘 要】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凝聚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过往的文人骚客们吟着诗徐徐前行,让文化四处传播和一路延续。古诗经久不衰,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着一群学子和爱好者吟诗、作诗。此外,古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古诗鉴赏的能力我们也要从小学生抓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鉴赏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54
古诗有其独特的形式,语言简短干练,短诗朗朗上口,长诗洋洋洒洒,风流自现。因为小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情感领悟能力较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见的大多是短诗,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但即便如此,也有一些学生对古诗兴趣较淡,领悟能力较弱,在古诗鉴赏上有着一定的难度。这里本人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说说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引导学生多花一点时间来朗读古诗
古人曾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理解古诗的重要性。要让学生鉴赏一首古诗,就要先让他们把一首诗读通顺,学会断句换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熟悉一首古诗。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提前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再讲解的效果要比直接讲解古诗的效果好很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去查里面不认识的字并注音,同时也会看看书上的注释,这样在朗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自己学习古诗了。等到授课的时候,学生就能跟上老师讲解的进度,同时根据自己所学的情况,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得到解答。
要求学生朗读古诗,不仅仅是因为朗读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到古诗的大概内容,还因为古诗的形式是分行排列,语言精短,朗读起来郎朗上口,别有一番趣味。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朗读古诗的趣味,通过语言的抑扬顿挫就能把一首诗读出不同的感觉,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去鉴赏诗词。
二、用风趣易懂的谈吐代替刻板的教学
现代文的阅读,小学生还能自己看明白,但是古诗的用词精炼,其中还涉及到通假字,其难度比现代文的阅读不知道难了多少。古诗的授课,不易说得太刻板,本来古诗就有难度不易理解,如果授课的时候讲解运用太多专业词汇和套路,就会让学生更加难以理解,从而降低学习兴趣。
其实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指路人,给学生指一个方向,引领着学生前行,但是学习的路始终是要学生自己走的,走多快走多久都是学生自己决定的。为了让学生坚持学习下去,我们要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打气,引诱他们去学习。因此,在古诗的授课教学中,老师讲解时语言不要过于刻板,要用幽默轻松的语言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更有动力,也就对古诗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开篇第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常规教学通常只是讲解一下这是叙述一件事,讲解一下写作手法就开始进入下一句。我们可以换个教学方式,在教学的时候先将全诗过一遍再细细讲解,过的时候就可以随意一点,用轻松幽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古诗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细细解读。
三、引导学生细读诗眼
诗眼是全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或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及观点的字词,在古诗鉴赏中,经常会遇到要求学生寻找诗眼并进行分析的习题。在古诗鉴赏中,一旦抓住诗眼,就能将古诗的内容理解个大概同时能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鉴赏,抓住诗眼就能事半功倍。
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全诗的凝聚点,表达着全诗的宗旨,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另一个是某一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诗眼,都需要我们去领导学生细细鉴赏,仔细分析。
要让学生准确的抓住“诗眼”,就要让学生认识并熟悉每一种诗眼的表现形式,以及寻找诗眼的技巧。我们可以把寻找诗眼的方法归类,告诉学生现目前接触的一共有几种方法,每个方法举一个例子细细讲解,等学生对诗眼的表现形式熟悉之后,寻找诗眼也就简单多了。
最常见的诗眼是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和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除这两类外,还有一些拟声词、数词、叠词、活用词、语义双关词等也会是诗眼。赵嘏的《江楼感旧》中,第一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中的“思”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这个字就是全诗的诗眼。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看”就将事物描写的形象生动,因此就是全诗的诗眼。当学生找到诗眼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鉴赏古诗也就容易多了。
四、带领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很常见,运用修辞手法不仅能将古诗写的生动形象,更能将诗人想要表達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在心中不由得生出共鸣。
“夸张”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一位大家很熟悉的善用夸张修辞的诗人李白,不管是“白发三千丈”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都郎朗上口,让人折服。夸张的运用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让所述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能从频繁的运用夸张手法上看出李白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的诗人,所处的时代必然是个繁华盛世。
除却常见的夸张、比喻、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还有一些隐晦的手法,比如:双关。双关是借用某个字的近音字或者同音字,让古诗既有字面上的含义,又有深层次的表达含义。双关的表达比较隐晦,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需要学生在做古诗鉴赏的时候细心观察。
小学生写作文赞扬老师的时候通常都会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用春蚕吐丝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但这首诗的全文却是一首情诗。这句诗中的“丝”就运用了双关手法,“丝”通“思”,表意是春蚕吐丝至死方尽,深层的意思却是表达诗人的思念至死方尽。很多老师认为,不应该给小学生讲解情诗,通常看到了也会跳过,但这样对学生鉴赏古诗极为不利,既然在作文中遇到了,那么在讲解作文的时候顺带一提,活跃课堂的气氛,也未尝不可。
古诗在学生的整个学生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古诗的鉴赏中,我主张引导学生们去学习,让他们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比生硬的告诉他们古诗结构紧凑要重要得多。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打开思维,提高领悟能力,让他们在古诗鉴赏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