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首都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分析

2018-09-08 11:03王强
前线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资源配置党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报告要求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党性贯穿在全部党务和政务之中,通过结合、整合、融合,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为一体,落地落实。

全部党务政务特别是公共资源配置中存在党性

“党性分析”通常作为一个党建的概念,在党务工作中广泛使用。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把“讲党性”作为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探索的任务。

第一,党性是党员最根本的政治属性。党性包括组织党性和个体党性。组织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一定的纲领章程、宗旨目标、路线政策、组织原则、根本制度,属于宏观的层面,较为间接抽象。个体党性是基于政党的本质属性对于党的成员做出的严肃规范,包括政治立场、思想理论、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方法)、为政用权、道德品行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决定一个人如何的是品行,决定一个党员如何的是党性。”党性有其严肃的内涵外延,是一个理论范畴。实践中,党性是对党员的昭示、引领、规范,体现为一定的组织性、纪律性,实际上就是一定的約束。组织党性必须通过个体党性的实践演绎,即通过全体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才能从宏观层面落地到生动的个体社会实践中,成为推动发展的历史运动。

第二,新时代之于党性的必然新要求。“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从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历史结论,是“四个自信”的当然命题。这一重大论断更是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宏大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制度规定和实践探索,既是中国智慧、中国治理,更是中国气魄、中国贡献。在实践中,我们务必与时俱进,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赋予党性更加丰富的内涵,既要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更要在不同的实践岗位上思考党性、体现党性、践行党性,要用丰富、深刻、具体的理论党性和实践党性抒写时不我待、行稳致远的治理篇章。

第三,公共资源配置中一刻也不能没有党性。如果把资源按照所属性质分类,社会资源整体上是按照市场盈利原则配置的,追求的是效率;公共资源整体上是按照政治公正原则配置的,追求的是公平。政治公平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在我国公共资源配置的国家意志本质上就是执政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公共资源配置是实现党的宗旨和国家意志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能不能统筹好资源配置中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特别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党性就是硬约束,是统一思想、统帅工作、统筹矛盾的法宝,也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每个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态度和气度,能照出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度和实践度。

用“镜子”来照一照首都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

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在于在自己的分管工作中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为人民、为发展配置好资源,体现出党性。

第一,从规划上看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规划引导发展,规划的本质意义在于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引导、引领资源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虽然出台不少政策,但这些政策与资源配置的关联度欠佳,政策不易落地。市发改委在分析北京文化资源结构时,高度关注到首都核心区以东西、南北两轴(长安街、中轴线)为骨架,以东、西城为主要承载区的主体结构。同时,北京的文化地理资源历史地沉淀出以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为载体的清晰带状分布。如果能以区域规划的方式配置好资源,总体上就能形成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三带”的发展布局,从空间上就能实现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面对“三个文化带”的规划任务,市发改委结合通州副中心规划,把《大运河文化带传承发展规划》作为首要目标。实践证明,做好这样的规划,就是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把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通州副中心建设融为一体,是处理好“都与城”关系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刻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这项工作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关注,他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并指示对全国大运河进行整体规划。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落实总书记指示,北京市三个文化带建设进入了以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时代,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也进入了以规划引导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从疏解上看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疏解非首都功能既是整治大城市病的攻坚战,也是遵循国家意志的资源配置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一轮疏解中,北京城市学院走在最前列,从海淀区疏解了8000名师生员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率先决定腾退所有海淀朝阳5个校区,整体疏解到昌平,A组团完工,B组团正在推进。北京电影学院几经周折,后来居上,一期顺利开工,二期正在规划。中国人民大学也确定了通州校址四至规模。北京卫生职业学院艰难寻求“三校合一”整体疏解路径。如果与良乡、沙河高教园区疏解相叠加,高校疏解对于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就会逐步呈现。总结近两年疏解的初步经验,高校疏解也在逐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16区全域布局、市属院校多址合一的共识。

与之相比较,医疗资源疏解情况要复杂些。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土建进展顺利。天坛医院从天坛公园整体迁建丰台区,对于天坛文物保护和中轴线申遗工程是真疏解,但落地西南四环疏解的效果尚难预期。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儿研所历时多日分别处于规划和选址中,北京中医医院东迁朝阳垡头的意向已成定局,北京口腔医院始终在找地扩建中难以落实,朝阳医院东、西分院建设进展顺利。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形成的9家三甲医院集中疏解到通州副中心的方案,已经成功化解。经过两年摸索,我们认识到疏解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需要从统计学甚至大数据层面论证。如大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对于城市人口、交通以及产业链的吸附作用,需要进行专业测定,要从首都核心区疏解功能、通州副中心配置资源、16区全域需求、支持雄安新区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维度上统筹规划。

第三,从提升上看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疏解后提升的任务很多,但提升的效果效益取决于能否“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首都安全无小事,消防应急是超大型城市治理体系的特殊环节,更是保障首都安全运行的关键链条。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消防业务经费总投入7.4亿元,全国排名第22位,在四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三(上海、重庆分别第一、二名)。全市消防隐患满眼皆是,消防应急可达性、有效性问题十分严峻。为增强本市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补充消防基础设施短板,提升超大型城市保障能力,2016年底,市发改委会同市消防局制定了《提升本市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工作方案》,将所有建设项目纳入“一会三函”流程尽快开工。方案计划在2020年年底前,投入13.48亿元购置消防专用直升机、核生化多功能侦检消防车等高精尖装备器材,招录合同制专职消防员,全面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

天通苑、回龙观地区是北京城市扩张、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城市化一路走来,它们作为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区,已经成为大型高密度人口集聚区,也是连接三大科学城的人才集聚区,人口吸附量超过了原有规划的5倍以上,基础设施承载远超负荷,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社会治理隐患多。2017年9月,市发改委协同17个市属部门联合昌平区历时5个月开展实地调研和大数据开发论证,初步形成了《优化提升昌平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把土地、空間、资金、人力、机制、时限等要素都作了具体安排,有望通过补短板彻底缓解该地区不平衡运行状态。

第四,从优化上看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在当前的疏解中,大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呈现数量扩张模式,医院床位数、基建面积、征地面积、基建标准、装修标准都出现“高大上”倾向,个别医院追求外观设计艺术化,有违公共资源配置原则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医院内部功能配置、空间供给、流程设计等简单重复、杂乱无序,资源占用量超大规模,可预期运营品质不乐观,难以匹配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要求。因此,怎么优化功能配置、优化流程设计,避免简单重复、低效重复、高耗重复已成当务之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级中医医院却呈现出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至今没有一所全国标志性的中医医院,这与中医中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和核心概念地位不相符,更与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不匹配。

与此同时,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构建,如何在源头上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嵌入到城市规划中,在实施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同步保障社会公共服务资源落地等任务十分迫切,关键是要重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决策流程。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体系,北京结合自身实际编制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专项补贴(补偿)资金的下达依据,推动公共资源在各级政府间均衡配置。2017年初,市发改委借助新型智库组织了基于北京市特点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及其清单制度的整体设计研究,开展了首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体系构建、均等化目标下的北京市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北京市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财力保障测算、北京市公共服务规划与评估、北京市公共服务公益属性经济属性研究等12个课题,着力谋划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新时代新任务。

努力找准归纳新时代首都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党性

新时代,作为在首都资源配置核心部门工作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强化“四个意识”,把党性要求践行在资源配置的每一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如何落到实处,态度决心是前提,但路径方法最重要,个人的体会是“想问题、抓落实、找规律”。

一是“依法”配置:于法有据,执法必严。配置公共资源所依据的“法”有静态、动态之分,切忌单线思维。静态的“法”,既包括《党章》《宪法》和各种行业法、专门法,也包括政府出台的法规条例、规定规划等等,还包括各项纪律规章、条例准则等等,对此要心中有敬畏,关键在于真学真用真遵循。动态的“法”包含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上级党委、政府的决定,上级领导的批示、指示,各级会议的决议等等。此外,首都的特殊性更要求在执行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积极执行,更要严肃执行,要坚决与官僚主义、利己主义作斗争。

二是“科学”配置:专业论证,实践检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新时代,资源配置的专业化集成度复杂性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要用专门知识专业思维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充分论证,切忌想当然、拍脑袋。在具体操作中,既要依靠专业知识又要反对呆板的本本主义,既要注重实践认知又要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既要注重科学论证又要反对科学主义而导致的裹足不前。

三是“民主”配置:以民为主,为民做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时代,资源配置的程序正义日益凸显。人类进入互联网自媒体时代,人民的主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参与方式越来越活跃,这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正相关的。我们要尽力走好群众路线,保护群众积极性,尊重群众表达权,集思广益,民主集中。在实践中,一定要切忌包办主义,也要防止民粹主义。

四是“精准”配置:心中有谱,胸中有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新时代,公共资源配置一定要特别地注重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人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为人类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思维方式从以往先验、经验走向现场、集成。实践中,必须克服事务主义、形式主义,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才有可能通过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解决。

五是“均衡”配置:尊重规律,综合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执政规律、建设规律、发展规律的认识”。新时代,配置公共资源务必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要从制度设计上统筹资源配置,绝对平均主义是庸俗的,但资源配置中的任何不规范不公平更有悖于党性,要坚决抵制好人主义,在公平公正中均衡配置资源,为平衡发展也为全局意义上的充分发展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作者:王强,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责任编辑 / 许 海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资源配置党性
盆景乎?风景哉?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基层党校做好党性教育的思考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广东:基本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系统项目
不能简单将高校资源变为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