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一个现代意义的法治国家,对其公民的法治素养无疑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管理者与建设者,其法治素养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这就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的魅力,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将其培养成为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关键词 法治 法治教育 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6Z056)和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指导性研究项目(编号:B201622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蓉,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206
在党的历史上,法治话语从未像现在这样显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很显然,一个现代意义的法治国家,对其公民的法治素养无疑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管理者与建设者,其法治素养的高低更是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大学生踏入高校,所接受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第一门课”,特别对于非法律专业学生来说,“基础课”也是他们系统接受法律知识教育的唯一必修课程,因此增强“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授课魅力,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
一、法治的传统内涵和当代意蕴
传统法治,简单而言,是指依靠一套刚性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来维系社会秩序的治国方略。早期的中国法律通称为“刑”,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奴隶制法时期,夏作《禹刑》,商立《汤刑》,周有《九刑》,发端于部落战争的“刑”对治乱世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并对后来的封建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大变动时期,并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奴隶制法向封建制法转变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管子》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在诸多中国古代法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法家的法治思想。战国末期的韩非,即是先秦法家中的集大成者,他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提出“大争之世”的为政之道,认为“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势”、“术”相结合的治国思想。韩非的法治思想得到了后世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等贤臣良相的支持,并被后世的治国者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法治思想。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特定的历史内涵:一是强调法自君出。君主运用手中握有的权力而将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是谓“命为制,令为诏”法自君出。二是通过法律公开确认不同等级的人的不平等法律地位,所谓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三是运用法治来巩固封建君主专制,通过刑罚来使“官不敢枉法,民不敢为私。”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先贤亚里斯多德,他在其传世名著《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为后世所推崇的经典名句,他说“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句话以“良法”与“普遍服从”两个特定概念为连结点,构置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其后,虽不少学者对法治理论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法治的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但是大多都传承了“良法之治“的精髓。在我国,人们对法治的理解以及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从建设法制到依法治国,在我国用了近20年,被认为是世纪之交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这里我们所说的法治,是指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赋予法治的新的含义,是将先进的法治理念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当然,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也并非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法治,例如它们都含有运用法律来进行社会调整的治国理念,但我们更应看到现代法治不同于传统法治的内涵:一是现代法治强调善法之治,要求依法治国中所依的法是最能体现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最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最能保障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法,对法有价值要求,即法为善法。而传统法治对法的善恶属性并不做要求,只要这里的法能够保障封建王权,镇压人民反抗即可。二是现代法治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最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是国家本身,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遵守法律,它强调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而传统法治虽也强调依法而治,但在治的对象上却是除开君主以外的其他人,认为君权神授,君主的命令凌驾于法律,因此所谓的“一断于法”根本无法真正兑现。
二、法治视阈下运用2018年版新教材提高“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授课魅力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每个公民的参与和推动。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着重要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基础”课更是培养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唯一渠道,要想培养及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迫切需要加强高校的法治教育,而其中的重点就要加强法治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从2006年“基础”课运行以来,其教材先后进行了7次修订,分别是2007年修订版、2008年修订版、2009年修订版、2010年修订版、2013年修订版、2015年修订版和最近刚刚完成的2018年修订版,它将在今年的大一新生中启用。这些修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因时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我们需要运用好新教材,提升“基础”课法治教育的魅力,提高其授课效果,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下,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一)明确“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之前设定的预期成果,它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基础”课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线,目的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将其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对于“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而言,授课教师必须正确区分“法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不同要求。具体来说,“法制教育”主要是进行法纪教育、法律知识、法制意识的教育,而“法治教育”则是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主要进行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教育。 因此,授课教师必须明确法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两者兼而有之。
(二) 运用2018年版新教材,提升“基础”课法治教学内容的魅力
教学内容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需要师生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学,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它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示、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教学内容把握的不好,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1.从总体上优化整合“基础”课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基础”课教材已经经历了7次修订,2018年版的修订涉及法治教育的变动较大,修订之后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通过了“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培养法治思维和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等6节内容来进行法治内容的教育,虽然这一章是“基础”课教材中包括绪论在内的七章内容中小节最多,教学容量最大的章节,但相对于2015年版的“基础”课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8章31节,19万字的内容而言,2018年版的“基础”课教材法治教育内容的1章6节,40736字的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章节和字数过于精简,会使得之前并没有接受系统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在教学内容上,授课教师不能将新教材内容进行所谓“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割裂,而是需要运用好新教材,合理构建其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其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将“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内容割裂开来,而是应该深入地思考如何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统一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例如,在讲到绪论的内容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探讨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法治进程的要求,突出大学生提升其法治素养的重要性,使其明白通過“基础”课学好法律相关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人生的青春之问”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人民”二字重千斤的含义,知晓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心,从而了解为什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让学生们明白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不能认同法治,能否树立法治信仰,关系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工作能否落实到实处,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等等。
2.牢牢把握第六章“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教学中的重难点。就专章的法治教育内容而言,新教材压缩了2015年版教材第七章“法治思维”和“法律权威”,以及第八章“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内容,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以“尊法守法学法用法”为标题展开论述。这一章内容及其丰富,从“法学原理——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权利义务”层层递进展开。 囿于课时,具体讲授时教师千万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要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在系统讲解法律基本理论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采用例如“法治与生活”、“我身边的法治小常识”、“宪法权威小故事”、“中国法治进程的风风雨雨”等为专题讲授法治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
通过“思想”、“道德”和“法律”三方面的融合教育,和第六章法治精神的专章教育,系统进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则,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自觉培养法治思维,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从而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在2018年版新教材体制下,提升“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魅力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真正让学生能做到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实现新版教材第六章的教学目的,就必须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艺术,提升“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的魅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的特点。
1.提升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从而爱上一门课程,一个富有个人魅力的教师无疑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的认可度,增强其授课的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迫切地要求授课教师在其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上采取更加民主、更加公平这样一些体现法治基本之意的方式,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体现其较高的师德师风和法治素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变动较大,难以避免会造成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具体的现象,所以组织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学习,开展集体备课非常有必要。
2.以生为本展开法治教育。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属于自己时代的社交标记,2018年是00后的成年元年,随着他们步入高校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主力军,在了解他们价值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法治教育对于提高“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00后们作为“独生二代”,成长在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物质生活优越、移动互联网大爆发、家校管理更民主、独享父母的爱的年代,他们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例如他们更多地以对某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来定义自我;积极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领域;接受同伴跟自己之间的差异;关心自己所在的群体;平等跟任何人对话;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费;并更多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消费。 面对思想更活跃、个性更张扬的00后,对他们的法治教育就要结合其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既要在道德方面引导,更要在法律方面言传身教,创造依法办事的氛围,帮助他们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3.将信息技术与“基础”课法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作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的,00后大学生们更善于运用多面的渠道去获取信息,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和国家发生的大事,而相对于00后的这一特点,传统“基础”课教学模式由于受到硬、软件条件的限制,呈现出阶段性、择选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终身学习、个性学习、开放学习的要求。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跟谁学”教学平台、“雨课堂”、“课堂派”等信息化手段使“基础”课教学呈现出持续性、个性化、开放性的特点,丰富“基础”课法治教育授课内容,活跃授课方式,强化授课效果。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授课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难的是把思想变成行动”、“行动最有说服力”、“于实处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贵在坚持知行合一”,这些观点说明新时期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实践养成。法律实践是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法治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我们所教育的、提倡的法治精神、理论与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兼职打工、法律社团志愿行动等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定期请法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们了解法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通过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们亲身参与诉讼,了解我国的诉讼程序;展开法治评论,针对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们充分讨论。通过这些活动,让法治教育的内容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让学生们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让他们在这些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亲自感知、体验、领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加强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完善“基础”课的授课方式,提高其授课效果,提升法治教育的理性魅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注释:
韩非子·显学.
劉忠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学术交流.2007(7).
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华东政法大学.2016(4).
陈大文教授建议法律章节应重点关注2018年宪法修正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2018.05.21.
微信公众号“腾讯社交洞察”.00后研究报告.网络思政研究.2018(5).29.
杨宗凯.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