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代,美国由农业社会逐渐过渡到工业社会。随此转变,科学与宗教、道德与文化、政治与法律等各方面的新与旧之间出现了许多激烈的碰撞。本文拟通过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布坎农这一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代表来探究在当时的社会变化中传统所面临的困境,进而为小说人物和小说背景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汤姆·布坎农;人物分析
【作者简介】赵广州,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年代也被称为“喧嚣的20年代”和“爵士时代”,前者侧重于美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激动的震颤和混乱的骚动,热闹的喧嚣之声处处可闻。而后者则侧重于破陈规,标新异,反传统,求变革的急剧社会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转变。(虞建华:3)《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被公认为是书写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代表作品,时代的印迹自然是在书中处处可见。此前研究侧重于从美国梦角度分析盖茨比,从叙述者角度分析尼克,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黛西,但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汤姆·布坎农则较少得到应有的注意。不管是从人物重要性,还是从小说时代性,本文都觉得汤姆这一人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汤姆在美国社会巨变之时的处境来进行人物分析。
汤姆来自传统富裕家族,其财富在搬家和结婚之时得到较好展现。在搬家之时的排场让人惊讶不已。“他(汤姆)从森林湖运来整整一群打马球用的马匹。在我这一辈子中竟然还有阔到能够干这种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菲茨杰拉德,2013:12)①在结婚之时的隆重也让人惊叹不已。“他(汤姆)和一百位客人乘了四节包车一同南来,在莫尔巴赫饭店租了整个一层楼,在婚礼的前一天他送了她一串估计值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但是小说时刻透露出汤姆所代表的传统的地位受到的威胁和挑战。就其个人而言,汤姆过去曾是“纽黑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橄榄球运动员之一”,在“二十一岁就在有限范围内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但是“以后一切都不免有走下坡路的味道”。(12)这也正如汤姆家族所拥有的地位,曾经是辉煌灿烂,但是此后逐渐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可以从种族和阶层两个方面做探讨。
1.种族之忧。小说第一章中,尼克去拜会汤姆和黛西时,晚餐桌上,汤姆大谈自己所读之书《有色帝国的兴起》,并担忧白人文明的崩溃。北欧日耳曼民族创造了科学艺术在内的文明,但是有色人种正在不断威胁着白人的文明。(19-20)小说第七章中,在应对黛西提出的“自制”之时,汤姆更是直白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所在“这年头人们开始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制度嗤之以鼻……再下一步他们就该抛弃一切,搞黑人和白人通婚。”(135)此外,当时的整个社会之中似乎也透露出有色种族对白人的挑战。在尼克与盖茨比驾车从桥上驶过布莱克威尔岛之时,旁边大型轿车之中的乘客是穿着时髦的黑人,而司机却是白人。
2.阶层之忧。盖茨比虽然出生贫寒,但是始终怀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梦想。他从丹·科迪的接触之中得到了一些富裕阶层中的恰当教育。军队中的突出表现使盖茨比得到晋升,并进入世界名校学习,获得一定人际关系。与迈耶·沃尔夫山姆等不法之徒的勾结,在“药房”的伪装之下贩卖私酒则最后给盖茨比带来了财富。虽然盖茨比的“卧室是所有屋子中最简朴的一间”(P96),但是为了吸引黛西,他还是在西卵之上购置了公馆,社会上的“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P44)围向盖茨比的花园,而排队上从食物到饮品,从音乐到舞蹈无比展现排场地盛大。西卵和东卵两地隔海相望,形状相似,但是却浓缩着新旧两个阶层。传统的富裕阶层自然是看不上暴富的新贵阶层,如旧贵阶层在盖茨比的豪华派对之上也是正襟危坐,自称一体,不愿与其融合。黛西更是对西卵十分厌恶,认为其是“百老汇强加在一个长岛渔村上的没有先例的‘胜地”(P112)。
正如卡尔·伯德在《美国观察》(American Perspective, 1990)一书中说:“观察二三十年代的有效方法是将这20年美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最概括地归纳起来。而在归纳中我们会发现美国社会的两股力量在这一时期强烈地碰撞:一方墨守成规,一方主张变革。两方的较量在许多方面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汤姆正是那一方墨守成规的力量所在,而女性正如一切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女性一样成为男性争夺的对象。不断到来的移民和不断涌现的新贵都对汤姆所代表的旧贵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种族和阶层两个方面的分析,解析了汤姆为代表的传统富裕家族在当时所处地境况,进而为理解汤姆这个人物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参考文献:
[1]Carl Bode,ed.,American Perspective: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odern Age.pp.47.Washington: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1990.
[2]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F.S.).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刘绪贻,杨生茂.美國通史(6-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
[4]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