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理念的哲学阐释

2018-09-08 11:01王奕雯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态理念辩证法生产力

[摘要]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了一副宏伟的蓝图。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理论到实践洋溢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闪烁着哲学的光辉。“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关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论述,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内涵;关于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之间关系的论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路径的论述,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理念;生产力;辩证法

[作者简介]王奕雯(1993-),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河南省焦作市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18-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关系到民生福祉、民族未来大计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的重要位置,并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机遇,强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补上制度短板,从末端治理转向了源头防控。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五位一体”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①

一、生态文明彰显社会文明

唯物史观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当地理环境提供优越的自然资源时,可以促进生产力以及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但是当地理环境呈现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状况恶劣时,则会阻碍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习近平指出,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保护生态环境,他的话体现出地理环境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启示我们保护好生态文明,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文明。

(一)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

在我国,太行山脉、黄土高原等地之前也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由于无限度的砍伐与肆意的开采,如今生态破坏极其严重;著名的楼兰古城因不合理的灌溉与无限度的开荒,最终走向陨落;我国北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无止境的蔓延,黄沙漫天,最终淹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这些古文明接二连三的于历史长河中中断、消失,就是因为人类无限制的开发自然资源。生态的发展与文明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生态文明不断发展,社会文明才能生生不息,所以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他指出人类在运用自然的过程中不加限制、肆意开发,必将导致文明中断,甚至会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

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和认识论。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即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整体文明建设的进程。要努力把生态与文明结合起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史观。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大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大计,随着人民对于空气、水源、宜居环境的要求不断地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成为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大问题。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中4天死亡4000人;《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PM2.5的室外空气污染每年可导致320万人过早死亡;近年来受雾霾天气影响,我国呼吸道感染病人不断增加,其中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案例明显增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给全球人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艰巨性与紧迫性,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福祉。习近平明确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③他也指出,环境问题呈高发态势,且由此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对引起高度重视。这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三)绿色发展助推全球生态安全

习近平指出,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绿色发展潮流的努力实践,中国责无旁贷,砥砺前行,且将与各国一起,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态安全并非是一国的问题,由此推彼,全球都不能避免,应共同应对。绿色发展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激励着我们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大局观念,用绿色发展助推全球生态安全。

2014年年底,我国城镇节能建筑面积累计建成105亿平方米;2011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45倍;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我国同时提出了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的理念。与此同时我国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对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助推全球生态建设,这体现了习近平在面对全球问题时的积极态度。

二、生态环境保护体现辩证思维观

(一)生态环境考评体系体现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

生态环境考评体系是指把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所体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与约束。生态考评体系的两点论是指在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既应当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生态考评体系的重点论指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要重视保护生态的问题,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习近平指出要按照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他的这一理念深刻的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这一哲学思想。习近平坚持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上日程,这体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民本思维”,体现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群众史观。“抓重点”与“补短板,强弱项”的结合也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二)领导决策要做到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领导决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当下,领导决策过程中提出了发展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集约与节约能源资源的低碳经济;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生态经济。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制度建设内容的提出,也体现了我国领导决策的长远发展目标。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要真正做到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只有当下发展,则无法造福我国的祖孙后代,而只有长远发展,当下的生态建设、經济建设等则缺乏相应的保障,故领导决策需要做到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提出,在生态保护建设上要坚持“长远观”,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在考虑当下发展时,也必须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当下发展与长远发展是普遍联系的关系。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在纵观人类发展进程的经验中提出的,坚持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简言之,习近平不仅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且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进程对其审视。

(三)生态环境保护要做到生态教育与制度约束的统一

生态知识教育是对生态环境保护行之有效的另一重要途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全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需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突出重点问题追究责任。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与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危害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主体严肃追究责任。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清晰地自然资源产权资产制度。更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网络监测系统,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形成全民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社会效应。生态教育是要求人们通过教育能够实现自我的约束,对自我进行教育,制度约束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外在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做到生态教育与制度约束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习近平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④这一思想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一社会意识的巨大影响必然会推动“生态建设”这一社会实践的巨大发展。他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⑤习近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来思考,蕴含长远的大局观念。

[注释]

①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230.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04.

③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233.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48.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9.

猜你喜欢
生态理念辩证法生产力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弘扬杨惟义生态理念 注重综合立体防害虫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