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持久战》看毛泽东的强弱转化思想

2018-09-08 11:01李子涵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

[摘要]《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发表的一篇最为著名的论著。它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终于使中国革命力量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换,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篇著作是引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更是充满着辩证思想的不朽之作。通过对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强弱转化过程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关于如何看待敌我双方力量强弱,如何实现我军力量由弱到强转化①。认真理解毛泽东的强弱转化思想对今天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健词]《论持久战》;哲学思想;强弱转化;中国梦

[作者简介]李子涵(1982-),男,瑶族,广西南宁人,武汉大学,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

[中图分类号] A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8-0012-02

一、《论持久战》概述

(一)《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论持久战》全文二十一个问题,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解释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第二部分对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进行论述,阐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②。

(二)《论持久战》的发表背景。抗日战争初期,面对敌强我弱的现实,如何使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如何找到中国人民战胜外强的路?面对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论调,有人认为中国必亡,有的提出依靠外援进行速战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审时度势,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于1938年发表了著名的讲演——《论持久战》。

(三)《论持久战》的重要意义。毛泽东面对中国现实特点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③。在思想上点燃了中国人的智慧,得到了中国人的普遍认可。不仅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思想指南,也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学习范本,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论持久战》不仅对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战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军事理论形成,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这种客观分析形势,积极促进事物强弱转变的思想仍将成为引导中国人民前行的动力。

二、《论持久战》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论持久战》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在各种言论纷至沓来的抗战初期,面对中国军队战场上的失利、日军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轻狂的言论,中国人的思想浮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来统一中国人民的思想,稳定民心,增强信心,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非常及时的出现了,在我党我军中高度统一了思想认识,而且迅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开,为打赢抗日战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抗战初期,尽管各方抗日力量都在积极行动,民众的反日情绪也空前高涨,但当时中国民众的抗日处于无目标状态,所以很难取得抗日战场上的主动权,并且还连连受挫。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在《论持久戰》中就明确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认为,我们全国人民都是潜在的力量,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必须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④。

(二)《论持久战》指导了整个抗日战争。

在抗战初期,有军事专家认为采取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有用的,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当代军事作战装备日新月异,日军的武器装备已先进于我们几倍,所以想依靠正面战迎战日寇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⑤。而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牺牲无数,却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就证明正面战对我国军队的不适合,硬打硬拼下去,中国军队损耗的不仅仅是将士的性命,更重要的还有中国人的斗志。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明确指出了这场战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⑥。

《论持久战》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强,里面没有难懂的军事术语,没有高深的论述,只有客观认真的分析,让人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这也正是毛泽东理论的过人之处,看似浅显,实则高深,看起来易懂,做起来易成。通过抗日战争取得成功的实践过程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战略战术的正确性。

三、《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的强弱转换思想体现

(一)抗战过程强弱力量转换。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烈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全民族战争。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几个特点:从军事力量上看,敌强我弱;从军队数量上看,敌小我大;从发展趋势看,敌退步而我进步;从战争性质上看,敌人是非正义的,会受到各国的谴责,而中国是正义的,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前景分析可以看出:从经济上、政治上看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通过对中日双方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在短时间内,中国要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不现实的,我们从武器装备与作战经验、战争供给方面都相差太远,所以只能是靠时间的变化来实现强弱的转化,只能打持久战。

日本发起的对华战争,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战争,势必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也会受到正义战争的打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和保卫家园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一定会得到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必将会取得战争的胜利。

基于对各种战争因素的分析,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过程进行了科学预测,把整个抗日战争分成我军处于弱势防御阶段、我军与敌人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我军强大后的反攻阶段。由于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力量鼓舞了中国人的斗志,让大家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一种正义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在一天天增长,让中国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为最后的反攻阶段做好了准备,积蓄了力量,也使得中国军事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历经八年时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对形势及战争结果准确的把握与预测。众所周知,《论持久战》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发表的,而在那个时期,毛泽东就能准确地预测了战争的发展过程。而且这整个过程的预测与战争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吻合,给读者感觉上是对战争的总结,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对中日双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这在当时各种通迅、信息极端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够做出如此精准的判断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之处。他能够运用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中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来指导中国革命,应该说,《论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又一巨大贡献。

毛泽东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寻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做出客观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对战争结果的科学预见性彰显了毛泽东的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的哲学思想。

四、《论持久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启示

(一)需要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处于弱势,而日军却长驱直入,气势很嚣张,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国人还像一开始那样,或节节退让,或正面迎战而败下阵来,那么中国的抗日战争就不知持续到何年何月,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明确的目标,确保了战争的方向。尽管我们国家现在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还面临着诸如科技、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困境,处于相对的弱势中。那么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首先要确立长远战略目标,习近平适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奋斗目标,有了前行的动力。我国也对实现中国梦这个长远目标确定了具体实施战术,都是非常适合我国目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战术的实施拉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全国GDP水平逐年增长。

(二)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客观分析了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抓住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所以提出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对自己有个清楚明确的定位,找到发展的源动力和发展方向,并充分利用好优势,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我们要找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并通过努力来缩短这个差距,实现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

(三)进行目标分解,分阶段实现。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确立抗战胜利目标时就将整个战争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这样就将整个大目标化分成几个小目标,进行逐步实现,这种细化目标、“化整为零”的思想运用到今天仍然适用。我们确立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战略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这个目标不会一步就能够实现,要分地区、分阶段来一步步实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中国实现小康目标要分两步走,也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具体运用。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目标细分化,甚至到每一个人身上,在具体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时候,实现大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总之,《论持久战》中强弱转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有机结合,闪耀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哲学智慧的光芒,他不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更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强弱转换思想能提高我们综合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客观公正地对待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积极适应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最终目标。

[注释]

①苏东水,杨恺钧,苏宗伟.《论持久战》与人本管理[J].学习与探索,2011(4):179-182.

②唐双宁.指导抗战的不朽篇章——重温《论持久战》[J].中华魂,2015(9):18-20.

③张小锋.《论持久战》与抗日战争胜利的再认识[J].紅旗文稿,2015(9):14-15.

④刘佳.最早出版的毛泽东《论持久战》单行本[J].文史精华,2009(2):54-55.

⑤秦正为.思想的巅峰: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历史意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5):83-87.

⑥王全印.毛泽东《论持久战》博弈论思想新探[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4-246.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
创设学习主题,促成深度学习——以“从《论持久战》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
坚持就是胜利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
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