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
一、教学框架上的历史叙述与历史理论相结合的问题
国际关系史首先是一门历史性、理论性的课程。相关的理论性课程已有国际政治概论、国际关系理论等。国际关系史侧重于历史叙述,是符合其课程本位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国际关系史采取两种对立的教学框架:一是严格恪守传统史学的习惯,坚持以历史叙述为主而无涉历史规律或理论;二是强调规律的重要性和理论的主体性,坚持用相关理论牵导国际关系历史的陈述。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历史本身除了史实,还存在理论。如果停留在历史本身的叙述,而没有一定历史理论的分析,相关的叙述将会缺乏必要的高度,容易陷入历史的细节。因此问题不是要不要阐述理論,而是如何以历史叙述为基础,合理地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同时避免喧宾夺主或本末倒置。
二、教学定位上的学术分析与时政点评兼顾的问题
国际关系不仅仅涉及历史的描述,而且还涉及历史的评论,甚至基于历史对当下的评析和未来的预测。当下,诸多大学生对国际关系相关课程感兴趣,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对时下与中国相关的国际问题的兴趣使然。因此,在教学进程中,时政点评的内容是无法绕开也不应该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国际关系史教学定位的问题。
学生们选修国际关系史,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增强自身对国际问题的科学认知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在国际问题类的新闻评论中,主持人或评论员往往会引用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进行讨论,学生希望能提高相应的评论能力。但国际关系史无论是处于史学范畴还是政治学范畴,都是一种严肃的学术研究和分析,都迥别于国际时事评论。国际时事评论既非理论研究,也非政策研究,并不以理性思考为内在逻辑,这就需要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其对国际事务的观察能力,我们要以严肃的学理分析为基础,合理地引进当下的国际时政热点难点并加以点评,引导学生进入严肃的史实探讨和理论探析中。人为地把学术分析与时政点评截然分开或对立化,无助于改善教学效果。在坚持学术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时政的成分,并不会妨碍乃至颠覆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定位。适当地引进各种形式的时政热点难点,在讲述重大史实的过程中切入国际时政问题,反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育取向上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相平衡的问题
当前“知识大爆炸”已然成为现实,正对当代大学教育构成挑战与冲击。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课程就是典型的例子。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去获取海量的知识。有分析指出,当代大学的知识教育已经落伍了,应让位于素质教育。我们认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加强了,紧迫性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
海量信息的侵袭、爆炸性知识的传播反而加重了本来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有效判断能力的大学生们的认知与选择困难。知识传授仍旧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只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积极适应时代变化,以提供更加优质的知识传授为基础,更加突出价值塑造的引领作用。大量的高学历、高智商犯罪事实表明,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认知,知识越多其破坏性也往往越大。因此,国际关系史教学应以讲授优质知识为基础,始终把正确的国际关系史观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葛懋春.论史论结合中的几个问题[J].文史哲,1982(2):46-51.
[2]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3]陈志强.一部学习国际关系史的好教材——读《国际关系史》有感[J].中国大学教学,2003(10).
[4]王绳祖.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史的几个问题[J].外交学院学报,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