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言特点,激趣文言教学

2018-09-07 10:34王招娟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学教学

王招娟

【摘 要】 文言文教学的内容要“言”“文”兼顾。要立足“言”,回归“文”。紧紧抓住文言文“富于暗示”和“简约凝练”的特点,批文入情,激发兴趣,来“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文学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重于字词教学,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为师生所不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国经典文言文的魅力所在,或者文言文的特点所在,方能有的放矢,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经典文学式样丰富,语录、寓言、故事等形式使得作品具有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加上中国人含蓄内敛、说话留三分的性格, 因此“富于暗示”成了文言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言文的这个特点,也决定了文言文的精妙所在。文言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细心去挖掘,几乎每次阅读都会带来新奇的体验。

其次,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以“简约凝练”为主要特征。

文言文“富于暗示”“简约凝练”的特点增加了学习难度,也使阅读文言文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认识到這一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挖掘叙事中“富于暗示”的细节,领略对话的精彩

文言文辞约意丰,再加上长期儒家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比较内省保守、谨慎顺从、善于思考,长期形成了圆润温和谦让的性格,使得说话写文章含蓄内敛,意在言中,需细细体味方能得文言精妙。

例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开头对于高一学生理解没什么难度。但是叙事上来讲,却很精妙。

“师必退”一个“必”字,可以看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可是为什么郑国国君对于这样一个人才一无所知?与现代相比,古代的世袭为主的选官制度让有才能的人未必就有机会报效祖国。在郑国三朝为官,已过古稀之年还不过是个“圉正”(养马的官)的烛之武,空有满腹才华不得施展,而今身子也佝偻了、步履也蹒跚了却来召见他了,后文他的委屈言辞也合乎人之常情了。这也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烛之武此行能否成功?

可以通过“富于暗示”的细节来掌握文章的文学性,比比皆是:《项脊轩志》中可以对项脊轩分别用“室”和“轩”来命名进行探究;《季氏将伐颛臾》中“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不说发动战争而说“有事”饶有趣味;《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林黛玉等人的对话意蕴丰富。文言文中如能挖掘类似的细节,把握言外之意,定能获得学习文言文的极大的乐趣。

二、诵读文言中“富于暗示”的形象论证,体会思辨的深邃

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擅长用比喻、警句、格言等形式阐述思想。仅5000字的《老子》就是以格言形式写成的,而《庄子》更是讲故事的高手,将自己深刻的哲学思想寄寓在短短的故事当中。比喻、警句、格言说理具有“暗示”的特点,如果能把握用形象来说理的特点,能对理解文言文内容起到很大的帮助。

例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起句突破了骈体的束缚,前两句是喻体,是论据;后一句是本体,也是论点。作者没有繁琐的论述,只是用“求木之长”必“固本”,“欲流之远”必“浚源”,积德好比是树之本,流之源,运用比喻,通过主客体的比较,显示出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的本性,从而说明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本源问题。文言文利用比喻暗示的特点,要求我们耐心的去体会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三、体会文言中“富于暗示”的用典,体悟意蕴的丰富

用典是理解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它大多是借古喻今,把不方便直接表达的感情委婉的叙述出来。用典,也是“暗示”,它使文章更为简洁,同时使文章意蕴更为丰富。如果对典故细加分析,读出用典中的暗示,势必会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精彩。

例3: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众多的典故成了理解课文的瓶颈。但也正是这些典故,透露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一段先用了《列子·汤问》中的“响遏行云”,“睢园绿竹”的梁孝王、“彭泽之樽”的 陶渊明、曹植谢灵运的典故,充分表达了文人相聚的盛况,突出了一个“乐”字,为下文的“悲”作铺垫。第二段含蓄表明不学孟伯周避世、阮籍的自暴自弃,情感上扬,由悲观转而乐观。面对现实的矛盾重重,儒家文化能使知识分子在出世与入世,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始终保持一种进退有度,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和刚柔并济、清者自清的君子人格和精神原动力。学习《滕王阁序》,正是通过完美的用典体会这种精神内涵。

四、通过仿写的亲手实践,体会文言文的简约凝练

文言文并不好写,但是只要我们大胆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有意识的模仿训练,既能体会文言文表意凝练、简洁的特点,提高文言写作水平;也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例4:模仿《陈情表》第一段内容,写一写自己的身世。字数不限。

吾为庸人,身世平平。生孩四月,外祖母故。慈母悲郁,嘤嘤作泣。失了依傍,更显寥落。吾如初升之日,予母希冀。母常操劳,斗转星移。吾尝顽劣,不谙事理。今值花季,莞尔清丽。知足虽无万贯财,常乐虽无显赫势。书香浸润,流年逝去。父母皆过四旬,华发早生。待吾成就,反哺尽孝。——何闾斐

写作文言文文章是反向思维的过程,怎样把双音节词通过压缩变成单音节词,并且能比较符合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这本身就是强化文言文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简单的文言文加以经常性的模仿,在写作过程中,虚词、实词、句式的运用自然就会强化。例4是我第一次引导学生写文言文,多年的文言积累加上生活化的话题促使学生写出了比较像样的文言文。看着自己稚嫩的文言文,我想学生一定是有成就感的吧!体会到了成就感,何愁文言文教学会味同嚼蜡?

“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素养更加深厚。”日常教学中,不要故意夸大文言文字词教学的难度,将字词教育当做文言文的终极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将不会很难理解。日常的文言文教学,可以紧紧抓住“富于暗示”“简约凝练”的特点,以字词分析带思想内容,激发学生探究文言文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同时,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人文素养,我想恐怕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司马迁. 史记·列传[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刘梅珍. 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浅论[J]. 语文学习,2006(6):14.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学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文学小说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