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岭,乔新梅,范海军
(1.焦作市中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2.济源市中医院,河南 济原 459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心内科疾病,临床表现为水肿、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还可引发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并对心肌泵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多采用利尿剂、扩血管等西药治疗,但长期应用西药效果欠佳,还可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1]。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中西医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48~79岁,平均(57.24±2.72)岁;病程1~8年,平均(4.51±0.57)年。西医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47~79岁,平均(57.91±2.56)岁;病程1~8年,平均(4.57±0.52)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根据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心血管病史,有休息或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的临床症状,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啰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的体征,有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利钠肽(BNP/NT-proBNP)水平升高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有收缩性心力衰竭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特征,可作出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常以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表示。Ⅰ级为日常活动无心衰症状,Ⅱ级为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乏力、呼吸困难),Ⅲ级为低于日常活动出现心衰症状,Ⅳ级为在休息时出现心衰症状。
两组均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
中西医组加用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药用附子10g,黄芪30g,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5g,益母草15g,泽泻15g,当归10g,党参10g,防己10g,甘草10g。水煎,日1剂,早晚饭后1次温服。
两组疗程均为4周。
用药前后NT-proBNP,用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D、LVSD。
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症状完全消失,心衰控制,心功能改善大于等于2级。有效:症状改善,心衰缓解,心功能改善1~2级。无效:症状、心衰、心功能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用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D、LVSD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D、LVSD比较 (±s)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D、LVSD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医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期 左室射血分数(%)LVED (mm) LVSD (mm)中西医组 40用药前 41.11±0.32 65.54±2.56 55.73±0.65用药后 55.56±0.22 53.21±0.51*△ 40.25±0.61*△西医组 40用药前 41.92±0.16 65.40±0.71 55.02±0.66用药后 48.46±0.37 58.92±0.25* 48.14±0.62*
两组用药前后NT-proBNP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前后NT-proBNP比较 (pg/mL,±s)
表3 两组用药前后NT-proBNP比较 (pg/mL,±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西医组 40 1674.63±841.72 1328.15±511.31中西医组 40 1674.13±841.01 1017.49±478.19 t 0.144 2.806 P 70.05 <0.01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证,在治疗上需遵循活血补气、温阳利水原则。防己黄芪汤可健脾益气、祛除水湿,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经典方[3-4]。两者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方中附子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黄芪可鼓动阳气、利尿消肿、益气固表,茯苓温阳益气,白术健脾燥湿,白芍缓急止痛、酸苦敛阴,益母草、泽泻活血利水,当归活血补血,党参生津补气,甘草调和诸药、和中缓急[5-6]。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补气和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可增强左心功能,抑制血栓素B2形成;白芍可降低血流阻力,抗血栓形成和抗心肌重构[7-8]。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防己黄芪汤合真武汤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效果肯定,可改善心功能,降低NT-proB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