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悖论与消费者非理性行为: 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

2018-09-07 07:55
产经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被访者能效能耗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推广节能产品及节能技术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许多研究发现,消费者往往并没有选择一些经济上划算的节能产品,消费者的实际能效投资水平低于最优能效投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能效悖论(Energy Paradox)。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原因,一个主要的视角是市场失灵,如消费者不完全掌握节能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不直接承担能耗成本从而产生委托代理问题、信贷市场失灵使得消费者受到资金约束等,这些解释都是基于传统经济学模型,对决策行为的描述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为研究能效悖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消费者可能并非如传统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节能产品选择行为的背后是否存在非理性因素?Allcott和Mullainathan(2010)[1]、Gillingham和Palmer(2014)[2]都强调了从行为角度研究能效悖论问题这一重要趋势。

消费者是否购买节能产品的决策可以看作是能源效率投资的跨期选择问题。跨期选择,即通过对发生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成本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节能产品比普通产品价格高,但在其生命周期内能耗成本更低,因此,消费者需要在当前支付更高价格与未来节约能耗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研究跨期选择问题的主流经典模型是Samuelson(1937)[3]提出的贴现效用模型(Discounted Utility Model)。然而,学者们逐渐发现,许多跨期选择行为无法用贴现效用模型来解释,如偏好随时间发生反转、偏好随金额大小发生变化、损失和收益的偏好不对称性等,这些“非理性行为”被行为经济学家用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数量效应(Magnitude Effect)、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等加以解释。

双曲贴现,即贴现方程呈双曲线形式,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增加而减小,短期的贴现率很高,而长期的贴现率则相对较低(Laibson,1997)[4]。如Thaler (1981)[5]让被访者回答他们认为在一个月/一年/十年后各需要多少钱,让他们和现在获得15元是一样的,被访者答案的中值分别为:20元/50元/100元,分别相当于年贴现率345%/120%/19%。双曲贴现实际上描述的是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偏好,当比较两个发生在将来的事件时,随时间的推移,决策者会赋予近期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大的权重,即偏好存在“当前偏差(Present Bias)”(O’ Donoghue和Rabin,1999)[6]。数量效应指贴现率随贴现金额的增加而减小。Thaler(1981)[5]在实验中发现,人们认为现在得到15元和一年后得到60元没有差异,现在得到250元和一年后得到350元没有差异,现在得到3000元和一年后得到4000元没有差异,但三种情况下的年贴现率分别为139%、34%和29%。框架效应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Tversky和Kahneman(1986)[7]将同一个亚洲病问题用损失和收益两种方式进行描述时,发现人们做出的选择是不同的。Thaler(1981)[5]估计发现,收益的贴现率比损失的贴现率大3-10倍。关于跨期决策中的异常行为及时间贴现方面的文献非常多,除了理论上的进展,也有大量针对各种不同情境(如投资、储蓄、拖延行为、自我控制等)跨期决策行为的实验与经验研究,发现了双曲贴现、数量效应、框架效应等非理性行为存在的证据,Loewenstein和Prelec(1992)[8]、Frederick et al.(2002)[9]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非常好的综述。

然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节能产品选择行为的文献相对较少。Heutel(2011)[10]认为,当前偏差会使得消费者更不愿意为节省将来的能耗费用而现在多花钱去购买节能产品。当前偏差也可以被视为消费者由于受到较低价格的诱惑(Temptation)、无法自我控制而做出的非理性决策(Gul和Pesendorfer, 2001[11];Tsvetanov和Segerson,2013[12]),Tsvetanov(2013)[13]运用这一框架对美国冰箱市场进行研究,发现低价诱惑是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不足的另一个潜在原因。Newell和Siikamäki(2014)[14]运用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12种不同能效标签对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的影响,在设计能效标签时,他们考虑了是否包括任何能耗信息、是否包括Energy Guide*Energy Guide Labels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要求电器制造商在其产品上加贴的一个能效标签,该标签上显示产品最低与最高能耗量,或者其他相似产品的能源效率估计值。图标、是否包括ENERGY STAR*ENERGY STAR®是美国国家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提供的一个标签,证明获得该标签的产品达到了一定的能源效率标准。标志、是否包括物理单位能耗信息(如千瓦时等)、是否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信息、是否包括相对能效等级信息这几个方面,其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揭示信息量的多少对于决策的影响,而行为经济学中的框架效应则侧重于研究同等信息量用不同框架表达时对决策的影响,两者虽有关联,但并不相同。Velde et al.(2010)[15]研究信息提供对节能环保行为影响的框架效应,其考虑了信息提供的两种框架:损失框架(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更高的能源价格等)和收益框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依赖等),发现采用收益框架提供信息更有利于促使人们采取节能环保行为。

本文拟运用行为经济学的框架,探索消费者节能产品选择行为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这些非理性因素。具体地,消费者的偏好是否存在当前偏差,即过分看重现在的支出,而不愿意购买相对较贵的节能产品?这种偏差是否会随着能耗支出的增加而有所减轻?是直接比较节能产品和普通产品的能耗成本、还是把节能产品的能耗节约看作一种收益更有利于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

和已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三方面:

第一,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节能产品选择中的能效悖论问题,是对已有的基于市场失灵研究视角的拓展,放松了消费者完全理性的假设,通过分析消费者决策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为解释能效悖论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测度了个体在节能产品选择决策问题中的贴现率。已有研究能效悖论的文献大多基于一个假设的基准贴现率测度所观察到的行为与最优行为之间的差异(Allcott和Wozny,2014)[16],或者是基于假设的决策模型估计最符合观察到的行为的加总贴现率(Hausman,1979)[17]。由于消费者异质性的存在,测度个体贴现率对于揭示影响节能产品选择行为背后的因素就显得更为重要。Newell和Siikamäki(2015)[18]基于能效标签的实验研究估计了个体在能效投资决策问题中的贴现率,发现个体贴现率存在大量异质性。本文研究与其较为接近,区别在于:进一步发现这些个体在能效投资决策中的贴现率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

第三,现有关于节能产品选择行为中是否存在数量效应的研究较少,而事实上,经验证据显示,消费者选择不同类型节能产品时的平均隐含贴现率存在较大差异,如Hausman(1979)[17]估计消费者选择空调时的平均隐含贴现率大约是20%,Revelt和Train(1998)[19]估计得出消费者在选择不同类型冰箱时的隐含贴现率为39%,而Min et al.(2014)[20]对消费者选择灯泡的隐含贴现率的估计值则高达100%(知道灯泡的能耗信息)和560%(不知道灯泡的能耗信息)。周慧和邱红(2017)[21]对节能产品选择中隐含贴现率的Meta分析发现,数据类型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导致这种差异,本文希望进一步检验数量效应是否也是引起该差异的原因,这是目前首次研究节能产品选择行为中数量效应的文献。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研究假设的提出与问卷设计;第三部分介绍所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第四部分报告主要结果并进行相关讨论;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二 研究假设、问卷设计与数据样本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消费者是否选择节能产品的决策行为,涉及到对发生在现期的产品购买支出和发生在未来的能耗费用的权衡。本文拟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研究这个跨期选择问题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

研究假设1: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这个假设意在检验节能产品选择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如果消费者的偏好符合指数贴现,则其隐含贴现率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如果符合双曲贴现,则其隐含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与指数贴现相比,双曲贴现的消费者对现在的购买成本赋予很大的权重,而对未来的能耗成本赋予较小权重,因此不愿意现在花更多的钱购买节能产品。

研究假设2: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率随贴现金额的上升而减小。

这个假设意在检验节能产品选择中是否存在数量效应。由于不同产品(如照明灯、家电、汽车等)所涉及到的能耗相差甚远,从数十元、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因此,如果存在数量效应,那么能耗成本较低的节能产品,即使相对于普通产品而言是成本有效的,消费者也可能不愿意购买,从而产生能源效率缺口。

研究假设3:当选择节能产品的问题用损失框架进行描述时,消费者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描述下的贴现率小。

这个假设意在检验节能产品选择中是否存在框架效应。在节能产品的选择问题上,既可以把节能产品未来的能耗成本视为一种“损失(Loss)”,也可以将节能产品相对于普通产品所节约的能耗视为一种“收益(Gain)”,前者采用损失框架来描述问题,而后者则是收益框架。损失框架下的贴现是一种等价变化(Equivalent Variation),而收益框架下的贴现是一种补偿变化(Compensating Variation)。

假设x是发生在时间t的一笔现金流,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在损失框架下,消费者将未来的能耗成本x(x<0)贴现到现在,根据等价变化公式:u(q)=φ(t)u(x),相应的贴现因子为:

(1)

在收益框架下,消费者将未来的能耗节约x(x>0)贴现到现在,根据补偿变化公式:u(p)+φ(t)u(x)=0,相应的贴现因子为:

(2)

根据前景理论,消费者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即-u(-x)>u(x),x>0。为了简化计算,令x=-1,则损失框架下的贴现因子δL=-q=-u-1[φ(t)u(-1)],相应地,令x=1,则收益框架下的贴现因子δS=-p=-u-1[-φ(t)u(1)],根据图1可知:δL>δS(Frederick et al.,2002)[9]。

图1 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中的贴现率关系图

(二) 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问卷设计的核心是通过被访者的选择来获取其在是否购买节能产品这一跨期选择问题中的隐含贴现率。由于检验的是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因此需要考虑不同的贴现时间、贴现金额和框架类型。在贴现时间上,参考一般家电的使用寿命,选择了1年、2年、5年和10年四个水平。在产品价格上,选择了15元、150元、750元、1500元四个取值。框架类型有两个取值,分别为损失框架和收益框架。

本文假设价格为15元的普通产品的年均能耗费用为21元,同样功能的节能产品的年均能耗费用为7元。当价格上升时,普通产品和节能产品的年均能耗费用均同比例上升。例如对于价格为150元的普通产品,假设其年均能耗费用为210元,同样功能的节能产品的年均能耗费用为70元,以此类推。

在损失框架下,问题的形式是给出两个产品,一个是普通产品,另一个是节能产品,告知产品的寿命(贴现时间)及两者各自的能耗成本,以及普通产品的价格,让被访者选择其对节能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例如在贴现时间为1年、普通产品价格为15元、损失框架下,对应的问题是:

假设您家需要购买一个家用电器,现有品牌相同、功能相同的两种产品可供选择,两种产品寿命均为1年,1年后一次性支付电费。使用产品A的电费为21元,产品B的电费为7元。当产品A价格为15元时,请在下列价格中选出您所能接受的产品B的最高价格区间:

□>28.7元□28.6-28.7元□28.5-28.6元□28.3-28.4元□28.0-28.2元□27.7-27.9元□27.4-27.6元□27.2-27.3元□26.9-27.1元□26.7-26.8元□26.2-26.6元□25.4-26.1元□24.3-25.3元□23.0-24.2元□22.0-22.9元□<22.0 元

价格区间的确定是参考Coller和Williams(1999)[22]、Newell和Siikamäki(2015)[18]中采用的多重价格表(Multiple Price List)方法。价格区间的上下限价格水平对应了不同的贴现率。选取15个贴现率水平,分别为:2%,3%,4%,5%,8%,10%,12.5%,15%,17.5%,20%,25%,35%,50%,75%,100%。对应于每一个贴现率水平,计算出节能产品年均能耗费用的贴现值和普通产品年均能耗费用的贴现值,然后得到两者之间的差额,在给定普通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加上这个差额,就得到了对应于该贴现率水平下的节能产品价格(见表1)。如果消费者愿意支付这个价格来购买该节能产品,说明消费者的隐含贴现率比这个价格对应的贴现率要低。因此,消费者选择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区间就显示了其对应的隐含贴现率区间。取该贴现率区间的中间值作为被访者在该问题情境中的贴现率,如果被访者选择贴现率大于100%的区间,则对应的贴现率取100%。

表1 多重价格表

(续上表)

贴现率产品A能耗费用现值(元)产品B能耗费用现值(元)两种产品能耗费用之差(元)产品A价格(元)产品B价格(元)35.00%15.565.1910.371525.3750.00%14.004.679.331524.3375.00%12.004.008.001523.00100.00%10.503.507.001522.00

注:该表显示了当产品A的能耗费用为21元、产品B的能耗费用为7元这一情境下对应于不同贴现率水平的多重价格,其他能耗费用组合情境下的多重价格计算与之类似。

收益框架下,问题被表述为给出一个节能投资在未来所能获得的收益,让被访者选择其现在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如在贴现时间为1年、产品价格为15元、收益框架下,对应的问题是:

现有一项节能投资,1年后能够节省14元,请问您现在愿意最多花多少钱去购买这项节能投资?

□>13.7元□13.6-13.7元□13.5-13.6元□13.3-13.5元□13.9-13.3元□12.7-13.0元□12.4-12.7元□12.2-12.4元□11.9-12.2元□11.7-11.9元□11.2-11.7元□10.4-11.2元□9.3-10.7元□8.0-9.3元 □7.0-8.0元□<7.0元

这里价格区间的设定和损失框架下的相同,同样取被访者选择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区间所对应的贴现率区间中间值作为被访者在该问题情境中的贴现率,大于100%的区间取100%。

由于每个选择问题都是“贴现时间”、“产品价格”和“框架类型”三方面属性的组合,基于前文所述三个属性的取值水平,采用JMP10软件进行正交实验设计,生成了16个不同的组合,每个组合对应于一个问题。这16个问题被随机分为2组,每组8个问题,以此形成2个版本的问卷。

最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有8道题,损失情境和收益情境的问题各4道,要求被访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每个问题选择一个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区间。问卷的第二部分询问受访者的人口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户籍类型(城镇/农村)等。

(三)数据来源

2017年6月-2017年8月通过问卷星网站向其样本库中的用户随机发放两个版本的问卷并回收。一共收集到730份问卷,剔除存在数据缺失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719份,有效回收率为98.4%。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见表2。

表2 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

(续上表)

变量及其分布频数比例(%)年龄 21岁以下141.95 21-30岁36150.21 31-40岁24534.08 41-50岁7210.01 51-60岁243.34 60岁以上30.42职业 学生9813.63 全职51872.04 退休91.25 私营业主192.64 兼职689.46 失业70.97受教育水平 硕士及以上10114.05 本科41057.02 大专11415.86 高中/中专8111.27 初中101.39 小学30.42家庭年收入 3万以下527.23 3万-5万212.92 5万-8万7510.43 8万-15万24834.49 15万-30万26637.00 30万-100万567.79 100万以上10.14户口类型 城镇58481.22 农村13518.78

三 计量经济学模型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获得被访者关于节能产品选择的贴现率数据。每份问卷包含8个问题,可以得到8个相应的贴现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贴现时间、贴现金额、框架类型,以及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建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Discountrateit=αi+β1Timeit+β2Amountit+β3Frameit+β4Xi+εit

(3)

其中:Discountrateit是第i个被访者回答第t个(t=1, …, 8)问题得到的贴现率;Timeit表示第i个被访者第t个问题所涉及的贴现时间,Amountit表示第i个被访者第t个问题中所涉及的贴现金额,Frameit表示第i个被访者第t个问题的框架类型,Xi表示第i个被访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收入和户口类型;εit是误差项,在i和t上随机同分布。αi是一个随机变量,用来描述无法观察到的被访者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3。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

根据该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得到前文提出的三个待检验假设对应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

假设1: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H0:β1<0; Ha:β1≥0

假设2: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率随贴现金额的上升而减小。

H0:β2<0; Ha:β2≥0

假设3:当选择节能产品的问题用损失框架进行描述时,消费者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描述下的贴现率小。

H0:β3<0; Ha:β3≥0

四 回归结果与讨论

(一)回归结果

把数据作为面板数据进行处理,横截面是被访者,每位被访者有8个观测值。回归变量Timeit、Amountit、Frameit是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生成的,是外生变量,满足与误差项不相关的假设。如果αi是一个常数,则采用混合OLS(pooled OLS)可以得到β1、β2、β3的一致估计量。因此,首先用混合OLS方法估计得到表4模型(1)、(2),模型(1)中只包含三个本文关注的变量,模型(2)中加入了被访者的人口统计变量。如果αi不是常数,由于αi描述的是被访者的观察不到的特征,与Timeit、Amountit、Frameit独立,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好(卡梅隆和特里维迪,2008)[23]。Hausman检验的结果也显示,χ2=0.63,p值为0.8905,不能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更好的原假设。因此,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估计包含人口统计变量和不含人口统计变量的模型(3)和(4),所有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里为标准误。

由表4可见,不同模型设定下得到的估计结果(符号与显著性)差异很小,结果非常稳健。消费者在节能产品选择中的贴现率受到贴现时间、贴现金额、框架类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Time的系数显著为负,与预期相符合,说明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贴现时间的延长,贴现率随之下降。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1,说明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行为符合双曲贴现而非指数贴现。双曲贴现行为使得消费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普通产品而非节能产品,因为这些消费者更多地关注眼前需要支付的价格,而低估了未来的能耗成本。

Amount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贴现金额的变化对消费者贴现率具有显著影响,金额越大,贴现率越低。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2,说明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行为存在数量效应。数量效应的存在可能使得消费者低估一些绝对能耗成本不高的节能产品的节能收益,导致能效投资不足。

模型中,Frame=1表示损失框架,Frame=0表示收益框架。回归结果显示,Frame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损失框架下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下的贴现率低。这个结果也验证了假设3,说明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时的贴现行为存在框架效应。在提供节能产品能耗信息时,厂商可以将能耗信息表述为能耗成本(损失框架),也可以将能耗信息表述为能够节省的费用(收益框架),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第一种表述形式更有利于促使消费者选择节能产品。

此外,在模型(2)与模型(4)中加入了被访者的人口统计特征数据,发现Gender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女性,男性的贴现率更低。Age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的贴现率逐渐升高。Working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工作的人(全职/私营业主/兼职)的贴现率比不工作的人更低。College、Income和Residence三个变量不显著,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否读大学、家庭收入水平和户口类型对其贴现率没有显著影响。

(二)结果的讨论

回归结果验证了消费者在节能产品选择中确实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这三方面效应都可能导致能效悖论。进一步地,对三种效应可能的产生原因及相关政策含义进行讨论。

正如大量经济学实验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双曲贴现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选择相一致。双曲贴现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期望得到立刻的满足,从而在短期内表现出强烈的不耐心,即当前偏差。在家电产品的选择过程中,存在当前偏差偏好的消费者容易受到低能效产品价格低廉的诱惑,而不愿意购买实际上在整个生命周期成本更低的节能产品。双曲贴现/当前偏差与自我控制问题密切相关,当人们无法对当前的诱惑进行自我控制时,往往需要依靠外界的干预来实现更好的结果,比如政府强制要求每个人参与养老保险计划就是一个外界干预的例子。针对节能产品购买中存在的双曲贴现这种非理性行为,可以采用能效标准(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政策,通过强制要求市场销售的产品至少达到一定的能效标准来进行纠正,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化(Heutel, 2015[10]; Tsvetanov和Segerson,2013[12])。

关于数量效应,有两种可能的行为方面的解释:一是基于感知心理学(Psychology of Perception),人们不仅对相对差额(Relative Difference)敏感,同时也对绝对差额(Absolute Difference)敏感,比如,人们感觉到现在的100元与1年后的150元的差异要比现在的10元与1年后的15元的差异要大,所以人们往往愿意为50元等1年,而不愿意为5元等1年;二是基于心理账户的概念,如果假设人们把小额收益放入一个主要用于消费的心理账户,而把大额收益放入一个主要用于储蓄的心理账户,则等待小额收益的成本可以看作是消费的损失,而等待大额收益的成本被看作是利息的损失。如果人们更愿意损失一些消费而不愿意损失利息,那么就可能出现数量效应(Loewenstein和Thaler,1989)[24]。

要减少数量效应所带来的能效投资不足问题,可以在能效标识上提供产品生命周期内的能耗成本信息。导致能效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消费者由于并不清楚产品的能耗信息而不愿选择节能产品。能效标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信息不完全,但目前“中国能效标识”上标注的产品能源消耗量指标,大多是单位时间的能耗量。以冰箱为例,冰箱能效标识上标注的是“综合能耗量(千瓦时/24小时)”,如果一台冰箱综合能耗量是1天1度电,相当于一年365度电,以0.6元/度的电价计算,年均能耗成本约为219元,消费者在贴现时考虑的金额是219元。如果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如10年)内总的能耗成本2190元,消费者在贴现时考虑的金额为2190元,则按照本文的估计,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贴现率能够下降7.9个百分点,这是相当显著的影响。

损失-收益框架效应可以用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来解释。根据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人们厌恶遭受损失,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超过了同等收益带来的正效用(Loewenstein和Thaler,1989)[24]。研究发现,如果试图改变人们的行为,那么把相关信息以“不采取行动就会遭受损失”的形式表述比用“采取行动能获得收益”的形式表述更为有效。实践中,可以利用这个框架效应来提高人们购买节能产品的意愿。例如,企业在宣传其节能产品时,往往强调其产品能节省多少能耗,这其实是一个收益框架。如果改为损失框架,侧重强调如果选择不节能的产品,需要多支出多少能耗成本,就可以通过消费者损失厌恶的心理来促使其更多地选择节能产品,从而减少能源效率缺口。

五 主要结论及应对策略

推广节能产品可以在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费,缓解节能减排压力。然而,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节能产品的推广,如消费者面临的产品信息不完全、消费者存在资金约束、节能技术的不确定性、委托代理问题等,从而产生能效悖论。此外,行为因素也是导致能效悖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已有研究非常缺乏。

本文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探索了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的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研究证实了这三方面异常行为的存在,即消费者在选择节能产品时,其隐含贴现率随贴现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贴现金额的增加而下降,且损失框架下的贴现率比收益框架下的贴现率更低。

针对双曲贴现、数量效应和框架效应所导致的能效悖论,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通过制定产品能效标准,可以减少消费者由于低价诱惑而选择低能效产品的行为;在能效标识上标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总的能耗成本,能够减少数量效应带来的能效缺口;采取损失框架设计产品节能属性的信息传递,可以促进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节能产品。

猜你喜欢
被访者能效能耗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高效电动机能效检测关键问题分析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能效之星”产品目录(2018)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平板电视能效国标实施 14.5%液晶将退市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