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实验学校 戴天扬
很多教师对现行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认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对此板块的教学有的教师是避而不谈,有的教师是蜻蜓点水,有的教师则是满堂题海。《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要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认识语法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语法现象、学习语法知识、感悟语法功能,并能在恰当的情境中正确、合理地运用语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向。
近期,笔者参加了本市组织的小学英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的听课观摩活动,本次评优课的内容为五年级下册Unit 1 Grammar Time和Fun Time板块,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Fun Time学习时间段的热情度与参与度远远超过Grammar Time的时间段,Grammar Time板块教学的达成度远远低于Fun Time板块。那么,在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中,究竟出现了哪些偏差?我们该如何纠偏?
【文本解读】
我们首先应该对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目标认识清晰并定位准确,笔者认为应该聚焦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能正确地理解并使用句型“Why...?”和“Because...”进行问答。
(2)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
(3)能熟练运用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4)能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根据上面所列四项学习目标,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本语法板块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应该是第一项和第四项学习内容。第二项和第三项学习内容均为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应侧重于让学生自主回顾与总结,并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偏差分析】
偏差一:师越俎代庖 生言听计从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始阶段,很多教师会采用自我介绍的导入方式,或是直接口述,或是微课展示,让学生通过倾听或观看捕捉教师的个人信息。这种活动设计,确实能够达到在极短的时间内拉近师生距离,使课堂氛围融洽,但任何课堂活动的设计,指向性应该明确,既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也要考虑活动是否为教学内容铺垫,是否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服务。
在教师A的课堂中,她采用的是微课展示个人信息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以下问题:
1.Where do I live?
2.When do I go to school?
3.What do I usually do at weekends?
4.Why do I like cakes?
通过上述问题,可以明显看出教师A的设计意图:她是想通过自己提出含有“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激发学生的回忆,同时再铺垫why的特殊疑问句,引导学生用Because...进行回答。但是,教师A省时省力的问答方式,恰恰没有关注她所提出的问题已减弱了学生对她个人信息的好奇心,已剥夺了学生对 “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的思考与运用的机会,已削弱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此语法板块中学生对于“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应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熟练运用。教师A虽然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一股脑地将问题全部抛出,学生不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而是被动地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失去了一个极好的语言运用机会。
偏差二:师浮光掠影 生囫囵吞枣
对于本语法板块的教学内容 “Why...?”和“Because...”的问答,大多数老师的认识很到位,均将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集趣味性与功能性为一体,以各式各样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观察、感知与发现规律,最终达到能准确运用语言的目的。但是,不少老师将“Why...?”所引导的问题的着眼点放在了“Why is/are...?”上,忽略了问题的多样性与全面性。
在教师B的课堂中,她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作为情境,让学生们根据图片中动画人物的状态,使用“Why...?”和“Because...”的句型,任选一幅图进行同桌位问答(如图1)。
图1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问答,确实掌握了句型“Why is...?”和“Because...”的用法,但教师B到此戛然而止,很显然这个语法点学生并未学得全面与透彻,教师仅仅是关注了其中的一点,对于“Why are/am can/can’t/does/doesn’t/do/don’t/...?” 的用法,教师自始至终再未提及。
偏差三:师题海战术 生味同嚼蜡
语法教学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练习,显然是枯燥乏味的。尽管这个方法对应试有所帮助,但却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在教师C的课堂中,当他引出第一课时已学习过的故事后,便出示了以下练习题(如图2)。要求学生阅读问题,从苹果树上选择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当学生们完成练习后,教师逐题与之核对,最后集体朗读一遍。
图2
教师C在此环节耗时将近5分钟,师生皆身心疲惫,学生尽管完成了有关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的练习题,但是却毫无兴趣,学生对需掌握的知识点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问题。
偏差四:师好高骛远 生天马行空
本课时语法板块的最终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观课中,笔者发现有几位教师关注到了此目标的落实,均在语法板块教学的巩固环节创设了与本单元话题有关联的其他安徒生童话的故事情境,用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努力让有关语法板块所学的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的理解与运用落到实处。
教师D在巩固环节的设计中,同样也关注到对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的综合运用。她所选择的故事为The Ugly Duckling,并挑选了故事中的三张插图作为学生提问的切入点(如图3),让学生六人为一组,用“wh”特殊疑问词提问,并在卡片上写出问题,问题要求越多越好。
图3
教师D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们以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为背景,用含“wh-”的特殊疑问词提出丰富多彩的问题,但是并未考虑到这三幅图是否能帮助学生回忆故事的具体情节、是否能提出与故事情节有关或有意义、价值的问题,仅仅对学生提问的数量做出了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根本不顾问题的针对性和语法的易错点,他们天马行空地编织着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与教师的初衷大相径庭。
【纠偏策略】
对偏差一的纠偏:师退居幕后 生粉墨登场
教师A进入课堂的那刻,对于学生们来说,她是新教师,学生们肯定会对新教师的个人信息感兴趣,肯定会有很多想了解的问题。教师A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引导学生用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主动向自己提问。针对学生提问,教师A可以一边将学生问题中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板书,如What,Where,Who,Why,When等,为接下来这些特殊疑问词的讲解与运用做好铺垫。一边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得教师的个人信息,既是对提问学生的尊重,也能避免学生重复已提出过的问题。
以上活动设计的修改,既能够让师生之间在较短的时间内拉近彼此的距离,又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铺垫,还能够在师生自然的对话、交流与沟通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偏差二的纠偏:师追本溯源 生融会贯通
教师B对于本语法板块的教学内容将问题的重点聚焦为“Why is...?”和“Because...”的问与答,可见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关注“Why...?”问题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如何将“Why can/does/do/be...?”及“Why can’t/doesn’t/don’t/be not...?”完整地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呢?
教师E对这个环节的设计就非常的机智与巧妙,她从第一课时Cinderella的故事入手,与学生分别扮演Fairy与Cinderella的角色,在真实的故事语境与自然的对话交流中,呈现出 “Why are/can’t/don’t you...? ”(如图4)的句型,接着让学生自主观察、感知并尝试总结以“Why”引导的句型的结构顺序。同时,教师通过板书生动形象地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最终形成一张有关Why的思维导图(如图5),在导图的提示下,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了此语法知识点。
图4
图5
教师E并未止步于此,让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所学习过的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情境中(如图6),再次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探索与尝试欲望,真正地提高他们灵活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图6
对偏差三的纠偏:师寓教于乐 生津津有味
教师C采用的是反复做题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学生从骨子里很讨厌和排斥这种方法。对于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语法知识点,教师该如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法,使他们通过各种新颖的活动感受到语法学习的快乐,调动他们自主探究语法知识的欲望呢?
为了考查学生对以“wh”开头的特殊疑问词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将教师C设计的有关第一课时Cinderella故事情节的练习题稍作修改,变成一个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图7):
图7
通过修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填“wh-”特殊疑问词时,已不知不觉地复习了特殊疑问词的用法,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已反复强化了语言知识点。比教师C单纯的朗读更显得有趣生动,学生乐此不疲,通过练习形式的“变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对偏差四的纠偏:师切合实际 生兴趣盎然
教师D在巩固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们针对较为熟悉的童话故事The Ugly Duckling中的三幅插图去提问,将语法教学放在一定的情境中,充分体现了“语法学习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理念。但是,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片面追求了数量,没有关注到问题的实效性。
其实,教师D完全可以选择学生们不太熟悉的绘本故事,仅仅向他们展示绘本封面的插图,让学生真正对这个故事产生兴趣,是真正地有问题可提,有问题要提;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丰富想象空间、夯实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对提出问题的数量无须做要求。
当然,我们还可以适时地教育学生阅读前、阅读时及阅读后提问的重要性,让他们时刻带着问题去读书。“Reading is fun.We can ask: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What do they do?We can also ask:Why,when and whose.”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们问题在生活中的意义,启发学生学会多思考、多提问,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以上只是笔者针对观课中所发现的语法教学问题做出的分析与纠偏。语法现象繁杂而抽象,但又蕴含着语言的基本规律,希望借此解析能引起小学英语教师对语法板块教学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在语法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巧妙的呈现,以贴切的语境为切入点、丰富的活动为刺激点、真实的运用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与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