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海西主体经济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

2018-09-07 09:33许政红郑桂凤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海西经济区体育产业

杜 娟 许政红 郑桂凤

(吉林省体育局乒乓球曲棍球篮球武术运动中心,吉林长春 130022)

1 前言

海西经济区东与台湾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洲,南接株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全国,甚者说在亚太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不容小觑。海西经济区在空间意义上与福建省域基本一致,作为主体区的福建省引领着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整体发展。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上首次阐释中国经济“新常态”,从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及动力驱动着手,将新常态定格为中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为主体及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迅猛发展,新常态也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升级提供契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海西主体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考量该区体育产业的市场业态、规模密度性和经济数据,掌握其产业结构及集聚效应来探究当前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在新常态背景下采用以“点面”和“极带”的形式进行优化。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工具为访谈大纲,通过将深度访谈资料编码及建档,并根据访谈内容修正下一次访谈题目,建立研究之内在信度;在效度方面,访谈问题采用专家效度,委请省内专家(表1)接受访谈后根据其专业完善访谈之问题,以确保访谈提纲能切中研究主题。

表1 专家组合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

3.1.1 发展模式:转向服务性经济

在地理区位上,海西主体(福建省)与浙江、江西、广东三省毗邻,在海上与台湾相望,处于整个海西地理区域中心,将海西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海西经济主体区,以福州、厦门为核心,囊括漳州、泉州、莆田、龙岩、宁德、三明、南平9个城市群。

审度宏观产业结构,海西主体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之间尚存在较大结构差异,区域的核心能力自然也比这两个核心区更弱。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分布综合性较强,既有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产业,也有现代加工制造业,其竞争优势在于知识密集型的外包加工产业规模较大;珠三角地区则以外贸加工为主导产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子、电器制造基地,在贸易方式上以“三来一补”和OEM(代加工)为主,虽在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及长三角经济区,但在利用外资和承接香港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环渤海经济区属于老工业基地,采取内需拉动增长模式,形成以钢铁、机械和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为主的重化工、资本密集产业群。[1]纵观海西主体经济区,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中资源耗损型企业和重工业比重较高,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压力突出。[2]海西主体区除厦门外,福州、三明、泉州、漳州等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呈重型化,经济方式多为粗放型、耗能较高、节能减排任务较大。

海西主体经济区,围绕港口资源优势和对台通道作用,大力拓展与周边区域合作,为中西部扩大对外开放提供海通道,促进港口与腹地的联动发展。[3]借鉴国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汲取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的成熟经验,海西主体区应着力发展第三产业,视其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点。向服务性经济转型是新常态下海西主体经济区优势重塑的攸关之举。

3.1.2 服务性经济新兴支柱:体育产业

挖掘与梳理海西主体区各城市间的主流产业,表2显示区域间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性极高,易导致同质竞争,阻碍区域间经济发展。除中心城市厦门和福州,略有涉及金融保险,其余城市对其当地产业产生关联带动的上游产业甚少。泉州、莆田、三明在部分制造业上存在一定重叠,区域资源内耗严重。旅游业基本遍及各个城市,但是金融保险、体育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占比量低,严重妨碍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经济的协调与辐射。

表2 2015年海西主体区各城市主导产业

从宏观层面而言,海西主体经济区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着力点,自上而下带动各地政府出台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政策,以提升体育服务业的行业标准,使产业发展在国内继续领跑。充分利用体育产业引导金,使全区域内群众喜爱的赛事蔚然成风,培育品牌赛事,力争与国际接轨。2015年8月。海西主体区发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十条措施》(简称《闽十条》),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区域体育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万亿元。对于已具备较好体育用品产业基地的海西主体区,理应积极面对“十三五”开局、《闽十条》新政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区域内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体育赛事产业自主品牌、促进体育产业的多业态融合发展,开启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3.1.3 非均衡发展致因:当前体育产业布局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第17号令,将体育产业范围定格为11大类,即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与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之一,近些年在海西主体区发展迅速,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强规划、重民生、抓改革、促提升,与国际接轨的竞技体育赛事均落户海西主体区,国际排联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国际女子高尔夫公开赛、首届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等。体育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集中在厦门与福州,体育场馆分布密集和良好的交通资源,为赛事表演业发展提供保障。由于经济环境的巨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泡沫致使耕地骤减,务工人员较以往突增,进而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观看赛事成本。

第二,从区域角度而言,除厦门和福州外的其余城市所具有有承载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数量稀少,两龙头相较其它城市,在赛事领域内形成鲜明对比,场馆等级落差较大。福州与厦门城市承载力毕竟有限,不少大型赛事因场馆周期和赛事管理、组织、策划等人员的配备因素被搁置,其它城市场馆虽有心承办,但场馆开发度较低,无法及时弥补,致使赛事资源流失,不利于海西主体区的竞赛表演业均衡发展。

第三,作为体育产业主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健身、培育与教育业,掀起了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热潮。就海西主体区各城市经济运作而言,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与教育业等以各类场馆和俱乐部为宿主形成规模化的再造资源。区域内健身俱乐部多为私人自主经营,在场馆选址上缺少地理经济学相关知识,只知一味集中,同质竞争或可替代品竞争严重;在经营策略上,缺乏管理学相关知识,传统化、刻板现象突出;在器械维护上,缺少专业知识,致使维护成本较高。体育培训业缺少行业标准,多被场馆老板垄断或被某个私人教练承包,在技术和教育上存在单一化、片段化,对其监管缺失。向广大群众开放的体育场馆的选址多为依傍人口密集度高的教育中心和商业圈,住宅区附近场馆的开发力度尚未初俱规模,周边人口的体育健身与休闲的便捷性大打折扣,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体育健身、培训与教育业的发展。

浅俗的,让你快乐;艰涩的,让你智慧;横看可成岭,侧看则成峰,最最有趣的,倒是那“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忘情体验。

第四,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山地户外运动被人们日渐认可。目前,海西主体区健身休闲业多与旅游业互融发展。2015年10月,海西主体区派团参加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其中,武夷山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获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永安山地自行车公园、邵武云灵山旅游景区获体育旅游精品景区等。[5]由于新兴的体育旅游业没有规范的行业归属,创收隶属旅游业还是体育业,至今模糊不清。因此,以户外为主的体育健身业和旅游业间的行业关系,尤其是创收的隶属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明确规定。

第五,通过对海西主体区体育产业的实地调研,泉州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超过4000家,实现产值约196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4%。从绝对数量上而言,泉州体育用品制造业已颇具规模,但即如此也不存在明显的产业聚集,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在销售过程中缺乏相适宜的市场调查与趋势预测,产品开发、价格定位和促销组合方式等一味模仿国外品牌,未能形成集群经济效应。

3.2 海西经济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建构

3.2.1 体育产业规划布局的基本思路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区域的整体发展和核心化的实现是以核心地区的发展为前提,是集聚——扩散作用的必然结果,也是非均衡发展特征的重要表现。海西主体区的核心化程度需得到加强,其省域核心区的发展又是整个海西经济区整体核心化的前提。一体化的推进过程,注重整合各区域间资源,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实现产业核心圈和外围核心圈的匀称分布,优势资源和外围资源间隔覆盖的整体化格局。地理经济学强调,估算每个产业圈的衍射半径,使其优势资源在合理范围内聚集,而衍射半径的外围,又使其成为其他产业圈的互补产业圈。间隔覆盖的整体规划体系,避免区域内城市同质竞争所致的内耗,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相对落后城市的发展,减少政府的扶贫支出,以促进区域内城市的协调均衡发展。由此可见,整合各地资源,联系海西主体区实际状况,提出海西主体经济区体育产业应打造功能交互部位结构的5大产业圈(如图1),即动力体育产业圈、经济体育产业圈、生态体育产业圈、均衡体育产业圈和创意体育产业圈五个产业圈。

3.2.2 海西主体经济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指标体系设置

梳理海西主体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力等实时数据,以地理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依据,从发展经济性、开发密度与潜力、未来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和城镇化进程等多因素着手,通过对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地理经济学和体育产业方面的专家综合评议,结合王学实[6]专家提出的基于GIS的体育产业布局指标,最终筛选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1个三级指标。

图1 海西主体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框架结构思路图

表3 海西主体经济区体育产业布局的环境体系指标

3.3 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概念模型

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整合海西主体区的环境条件,在地势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态势,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其覆盖率高达65.95%。当前,房地产市场火爆,山地、耕地和林地开发过度,海西主体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大型体育场馆不宜建设在高坡度、高山地及高水土流失的生态地区,该地区也不宜开展以体育场馆为载体的体育活动,应因地制宜充分汲取当地优势资源,开展徒步穿越与探险、户外攀岩、野外生存及各种时尚新颖的水上运动,以保障当地的生态平衡,进而开拓第三产业市场。

纵观海西主体区的社会资源,人均GDP的呈现是以厦门和福州为核心向外围逐层递减分布态势,经济密度中南部明显大于东北部和西北部,两个龙头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显然优于其他城市。高端体育项目,如高尔夫、帆船、冲浪等水上项目应重点布局在城镇化水平较高和经济密度较大的城市,以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偏好与需求。海西主体区的西南部区域,凭借当地体育制造业优势,利用密集劳动力的低成本,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业,形成体育制造业基地,产生品牌集聚。[7]主体区内其他城市,甚至县域单位,规划与分布均匀化小型体育健身场所和休闲路径,开展相关体育活动,达到“一县一品”的要求,以推进海西主体区全民体育健身战略的发展,形成具体的体育产业空间战略布局概念模型(图2)。

图2 海西主体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概念图

海西主体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概念依托“两核四圈三带”结构模型,重点打造以厦漳泉三地区为核心区的体育产业子系统层。其中,“两核”为福州和厦门为中心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集聚区,“四群”具体是“福州——莆田——宁德”闽东地区大众健身与运动竞赛产业集聚圈、“厦门——泉州——漳州”闽南地区滨海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圈、“南平——三明——龙岩闽西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圈、“泉州——莆田”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圈;“三带”具体表现是沿“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发展的“福州——三明——泉州——厦门”体育赛事休闲带、沿“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发展的“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体育旅游体验观光带、沿港口发展的“福州——莆田(湄洲)——泉港区——厦门”体育用品物流带。

“两核”,福州和厦门,力在打造“动力体育圈”。一市为省会城市,一市为经济特区,两地均以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核优质的体育赛事IP资源为平台,规模化地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室内竞技体育赛事及帆船(板)、龙舟竞渡、国际自行车、马拉松、高尔夫等室外观赏性赛事,塑造海西主体区的品牌体育赛事中心。同时将鼓浪屿、云顶山、平潭岛等自然景观资源及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寺、三坊七巷、马尾船政等人文资源为欣赏竞技体育赛事的人群们增添休闲调节品,拉动相关延伸服务性产业的协同增长。

闽东地区大众健身与运动竞赛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理念是打造“创意体育产业圈”。创意体育产业,以文化为载体,以创意理念为核心,以高智能化、高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体育产业新形式,其中平潭海峡体育文化创意园是以跆拳道为特色,集海峡两岸资源及优势,集人才培养、体育创意文化、体育科技、文创“梦工厂”于一体的俱乐部。圈内三市,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美巡回赛莆田高尔夫公开赛及白水洋体育旅游健身等知名赛事与项目着力加强品牌建设;以小区为重点,支持健身俱乐部发展,采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方式,鼓励大众健身消费;推动三地区全民健身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即科学健身指导网络、全民建设设施电子地图及体育场馆开放运营信息。

闽南地区滨海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圈和西北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圈的互通的核心理念是打造“生态体育产业圈”。闽南地区充分利用滨海休闲城市的自然禀赋,有意识地加大海上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力度。从2013年起,积极开展滨海体育项目,力求推动旅游、体育和海洋三大产业的耦合,以呈现多元业态。西北地区以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优质的山地、森林和温泉资源为天然保障,适时适宜地开展山地探险、漂流探险、温泉健身、真人CS等拓展培训和休闲养生项目,建立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为当地探险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泉州——莆田”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圈,则着力打造“经济体育产业圈”。两城市的支柱产业均为体育用品制造业,先前的密集劳动力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奠定良好基础。减弱区域产业的准入壁垒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扶持,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旨在促进两地体育制造业发展。泉州晋江专注鞋业市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亦是世界运动鞋的重要生产基地,号称中国鞋都。莆田除制鞋加工业(代加工),还有机械加工业,为避免同质竞争,应打造泉州为体育服饰制造中心、侧重场馆建设,莆田为体育器械制造中心,进而形成圈内资源互补。

三带规划理念是基于交通枢纽资源,即铁路、公路和港口来实现圈内外的体育资源互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福州和厦门两级的体育产业辐射效应,推动四集聚区体育产业的均衡发展。“三带”的连接作用不局限于海西主体区内部,将逐步成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圈和台湾区域的体育廊道。

4 结语

“两核四圈三带”的海西主体经济区体育产业空间战略布局的概念模型是在新常态社会背景下提出,以地理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体育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支撑,树立以整合主体区域内的资源优势打造多元化体育产业集聚圈的布局理念,通过体育产业的互助互联趋势推动海西主体区资源的有序流动,建立“资源互补共享、协调均衡发展”的体育子系统的一体化,引领海西主体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经济落后的个别城市,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受限,第三产业更是无从着手。“两核四圈三带”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为地理经济塌陷区寻得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如延伸或拓展本体体育产业,为其提供技术引导,减缓政府扶贫的财政压力,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效,实现海西主体区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海西经济区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大自然,令我陶醉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建州初期天峻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