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子雍
马桶是藏垢纳污之处,也因此,与马桶有关的行当,就免不了被人蔑视。晚清大文人辜鸿铭曾嘲笑在他心目中没有学问的袁世凯:“诚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能办得好的。”的确,倒马桶是简单劳动,用不着熟读四书五经,但如果是对马桶进行改善、提升呢?那恐怕就得有学问、而且得有大学问了。
据我所知,在人类使用马桶(包括其它五花八门的便溺器具)的进化史上,有过两次革命性的巨大提升。第一次是在公元1584年到1591年间,英国一位因传播一则所谓有伤风化的故事而被判处流放的约翰·哈林顿的爵士,在流放地凯尔斯顿建造住房时,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只抽水马桶。事后,此人还写有《夜壶的蜕变》一书,详细描绘他的抽水马桶的设计。不过,当时的英国公众并没有接受这项发明,他们还是喜欢使用传统的便壶。1775年,伦敦有个叫亚历山大·卡明的钟表匠,改进了哈林顿的设计,发明了一种阀门装置,研制出冲水型抽水马桶,并获得了专利权。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令,规定凡新建房屋、住宅,必须辟有厕所、安装抽水马桶,从此,抽水马桶开始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当今世界,抽水马桶已被公认是考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卫生水准的标尺。英国人当年发明抽水马桶的历史功勋,理应彪炳史册。
马桶进化过程中的另一次革命性提升,发生在50多年前。1964年,美国人Arnold
Cohen为了自己患病的父亲,花费两年时间,研制出由脚踏板控制的集冲洗和烘干为一体的智能马桶盖,并获得专利。孝子Arnold Cohen在行孝之余,也看到了这项发明中的商机,随即成立公司生产并经销智能马桶盖,不料却在美国迟迟打不开市场。无奈之下,Amold Cohen将这个专利授权给了日本一家公司。而日本,又是一个对如厕文化非常重视的国家,他们信奉的大量神灵中就有一位专门司职厕所的“厕神”。在日本的传统文化理念中,厕神是能够帮助生育的,如果家中的主妇将厕所打扫得非常干净,家族的下一代就会聪明、关丽,所以,他们历来有着向厕神祈福的风俗习惯。在日本的文化中,“秽”不仅展现着不洁净,还会招致灾难、意味着生命接近终结。身处这样的一种文化环境,仅仅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在美国市场备受冷落的智能马桶盖,经由日本人的改良、完善,成为了一种集便盖加热、溫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先进洁具,不但风靡日本,而且影响波及中国,直到如今,购买智能马桶盖,也还被不少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列入预算。
中国生产出第一台智能马桶盖,据说是在1995年。当事人曾撰文回忆:“1992年,我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除、拍照、研究、组装,在复旦大学等众多国内名校的学者指导下,1995年终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智能马桶盖!”文章写得很实在,但如果把其中的“研发”改为“仿制”或“制造”,就更准确了。
我们家是在这以后开始使用这种先进洁具的,由于没有机会去日本采购,买的是国货,价格比日本货便宜,售后服务也不错,有了故障一打电话立马上门维修,还不收费用。但遗憾的是出故障的频率比较高,不收维修费却收不算低的材料费,不但影响使用,而且日积月累,价格也贵了许多。不过据说,现在国产马桶盖的质量也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提升。
在智能马桶盖的使用上,日本人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京都和大阪的酒店、民宿、卖场、景区的公共洗手间里,我见到的,全都是智能马桶;据说,在日本全境,大都如此。这就是说,日本人(还有来日本的游客)即便是出门在外,也能够享受到高层次的如厕体验。中国的大城市(暂时把中小城市和农村排除在外)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或有人说:“我们有那么多钱吗?”我以为钱不是问题,只须坚决不再搞那些五花八门、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钱就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