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任教多年,我感觉小学阅读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仍在进行着支离破碎的繁锁分析,这造成学生读书无乐趣、无享受、无美感,读书的本意被一扫而光。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阅读教学模式,应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作为老师,让学生从课本阅读找到兴趣点,主动走向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此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一、 导言
诗人奥马尔·海亚姆在一首诗中写道:“树荫下放着一卷诗章,一瓶葡萄美酒,一点干粮,有你在这荒原中傍我欢歌——荒原呀,啊,便是天堂!”多么美丽,多么浪漫,诗人般的情怀你我也许是欠缺的,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同我想是毋庸置疑的。
再来看看这几组数据,就更能说明问题: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阅读量仅为30万字,小学生平均每天的阅读量仅是103字左右。因此,小学语文课标就特别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第一学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要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以第三学段为例算一下账,要完成100万字的任务,大约每天要平均读1500字左右,这是课内阅读的十几倍。
说到这里,我想很多老师都在心里念叨:我们倒是知道它的好喔,关键是孩子们不能领会。是的,现在孩子们的读书现状确实不尽人意,这也是我正在思索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不愿读书,不喜欢读书呢?我认为这关键的错不在孩子,却在我们老师和家长身上,因为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在孩子读书习惯和读书意识的培养中我们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导致了这样的状况。
二、 誤区一:从内容上看,名著不等于最好
美国儿童阅读研究专家里查德·安德森教授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调研后发现,中国多数儿童的课外读物过于超前,许多读物的情节过于复杂,内容过于深奥,大大超过儿童的认知范围,无法提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除了情节和内容之外,影响儿童阅读的还有读物的语言。我让孩子们读古典四大名著,可原著文言成分浓,思想内容艰深,孩子们难以理解,删减或白话文版又无法凸显名著的魅力。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半文半白式的,即使是冰心那温婉亲切的《寄小读者》,读起来都非常吃力的,更别说鲁迅的《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记》了。
对策:喜爱能持久,合适为最好。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多彩生活,再现了属于儿童的奇特的想象和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它因其固有的特点而能深入儿童的心灵世界,给儿童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情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孩子们的心里。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阅读的建议: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三、 误区二:从效果上看,积累多不一定能运用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于是,许多老师和家长就片面地认为,只要让学生“读书破万卷”,他们自然就会“下笔如有神”。
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有的老师还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背诵多少名段佳句,摘抄多少警言妙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使课外阅读变成学生的课外负担,无法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一种“贪便求速”的心理,试图取那些“优秀作文”的“现成之长”来填补自己的“眼前之短”。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
对策:内化、迁移,主动阅读助推语文学习。
情感、思维、需要、方法、语言是构成阅读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到传情达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最后又将知识转化为语文运用能力。
我认为,应该多进行一些研究性阅读。每个月,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定一个主题,主题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题目入手,如研究自己的学校,喜欢的动植物,文具和玩具的由来……这种从兴趣入手的题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由于阅读的目标明确而集中,阅读的成效也很高。
四、 误区三:从地点上看,“课外阅读”不等于完全“课外”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应该是“课外”的阅读。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这是“看热闹”式的“虚读”,学生因缺乏指导,而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精彩的词语,精妙的描述全都不清楚,有些学生甚至连主人公和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即使是摘抄词句,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许多孩子为了省力,总是选最简单的词语,最短的段落摘抄下来,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对策:“课外阅读”等于“课内”加“课外”。
为了让课外阅读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应该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效率,从课内挤出一些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在这一点上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早在80年代,她就率先创造了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一学期就教了95篇文章。这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
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浓重影响,使得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无辜的“冷落”,致使孩子与“读书之乐”无缘。长此以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将被磨蚀殆尽,造成后继无人的局面,更何谈发扬光大啊!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它关乎我们民族文化的荣衰!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培养小学生正确读书方法,义不容辞!小学生阅读,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把好方向,做好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莲清.激发和驱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策略探微[J].教育导刊,2011(12).
作者简介:
李进红,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川省金阳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