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要】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主要论述巧设问题情境、合理利用物理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借助小组合作四种有效性教学策略,以期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 教学策略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B-0046-02
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知识内容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等,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确保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物理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究。
相对于初中物理知识来说,高中物理知识内容更加抽象,学生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验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根据物理教学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高中物理“力的合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提水桶的例子“两个女生共同提水和一个男生单独提水”,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两个女生两个力的共同作用和男生一个力的单独作用,其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再进行总结:两者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力可以是等效的,在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分力、合力以及力的合成等内容,学习其概念和定义。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合力和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不是可以利用数学中的 1+1=2 的方式,根据分力求合力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猜想中,提出合力等于各个分力的和的猜想,让学生思考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它们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去推翻这个猜想呢?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对问题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很多的物理定理和概念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获取的,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借助实验帮助学生学习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使知识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同时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全面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和现象。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利用物理实验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例如,在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首先在课程导入时,教师可以借助两个实验开展:实验一,在光滑的桌面上转动生鸡蛋和熟鸡蛋;实验二,让学生推桌子上的木块,轻轻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就停止运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两个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发生,然后导入课程的教学。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再借助两组实验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即:在轨道上铺上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运动一段停下;之后使用小球代替小车,让它从同一个高度下滑,分别在毛巾、木板、玻璃三个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两个实验、两种现象,引发学生的矛盾,教师适当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物理知识。可见,借助物理实验开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物理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知识源自于生活,同时能够对生活有推动作用;而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物理现象。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学科,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开展,降低物理知识内容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高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开展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推动一些物品时,刚刚开始时很难推动,需要不断增加推力,如毛刷稍微推一下,毛刷的底部处于静止,毛刷出现弯曲,此种现象属于静摩擦力。又如:在冰面或者湿滑的路面行走时,跑几步后,停止跑动会在路面或者冰面上滑行一段时间;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会在路面上留下长长的滑痕;慢慢抽出压有重物的纸片时,重物会随着纸片运动一段距离等,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属于滑动摩擦力。通过列举这些现象,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进而理解物理知识。可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借助生活现象,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合理地划分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制订相应的课堂计划,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探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例如,在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讲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行星和卫星之间的引力”、“天上”的力和“人间”的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行星和它的卫星?说出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力使得苹果落到地面?为什么在山顶也能够感受重力作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的力和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是否遵循同样的规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了解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样的猜想进一步讨论:自然界任意两个物体之间是否存在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怎样的科学意义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面理解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标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超明.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2]晏小华.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5(1)
(责编 罗汝君)